第51期::大德法語-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十一)文殊菩薩請法
道源老和尚
常寂光中現實報
文殊請法利聖凡
如來清淨因地行
大乘中發清淨心
此處頓教大乘不是指禪宗的頓教,禪宗的頓教不許你講這些名相,這些都是葛藤,講究的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如來。此處之頓是指如華嚴經之圓頓大教,古人有判圓覺經是略本的華嚴,等於一部小華嚴經,是圓頓之教,內容亦含有漸次修學的漸教,乃一步一步的修學謂之漸次,以上是判教。
正文大科分三: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序分二科:第一證信序,第二發起序;證信序就是六種成就。經文:「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梵語三昧、華言正受,乃釋迦如來所入的大定,「一切如來光嚴住持」,釋迦佛入此定時,一切如來都放光來莊嚴住持釋迦佛所入的定,釋迦所住之定,亦是十方如來智光莊嚴之境,亦「是諸眾生清淨覺地」,以上明十方如來所入的定(大光明藏三昧)都是一樣的,或云都是佛,所入之定高不可攀,實則不然,所入之定乃眾生的清淨覺地,你看經看到這一句若能迴光返照,照我們自己本來具有的清淨覺地 (心上法性),你就大徹大悟了,這就是頓超,乃頓教大乘教義所在,這些義理並沒有與眾生不相干,講這些道理不是高談闊論,只是我們不知道而覺得高。此時知道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釋迦如來所入的大定,其實沒有出入之相,所入的定是身相寂滅、心相寂滅,謂之身心寂滅,此身心之相寂滅,乃平等的本際,本際就是本來具有的真理,亦即本具之佛性,平等就是不二、無差別,若有身相、心相等差別相,就不是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前文身心寂滅是正報不二,此處是依報上也不二,如來的法身遍一切處,我們眾生有身有心,依報上也有分別,有彼有此,為什麼呢?就因為有無明妄想,若將生相無明斷掉,此心能遍滿十方,然有了無明虛妄分別,不見遍滿十方的法身,卻執著身體是我、身體以外不是我,有我就有他,就有彼有此。當你鑽到螞蟻的身體裡,將遍滿十方的法身,擠到那麼一點大的身體裡,法身有沒有擠壞?沒有!若將無明斷盡時,證量馬上遍滿十方。此時是什麼樣的境界呢?不二隨順,是身心不二、正報與依報不二。「於不二境,現諸淨土」,本來是不二的境界(空性),沒有悲沒有智,但在這不二的境界(勝義)之中示現出了淨土(世俗)。
須知如來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依報的國土有四種:第一常寂光土,第二實報莊嚴土,第三方便有餘土,第四凡聖同居土。如來的三身如何配這四種國土?如來的法身佛在常寂光土,常寂光就是常寂常光,常光就是大光明藏,是沒有相的光明藏謂之常寂。如來的法身是所證的空性,乃身心不二,正報、依報不二,並不是有一個正報的法身佛,依止著常寂光的這個依報,此乃依凡夫而立的名言,實際在勝義上沒有正報也沒有依報。報身佛與法身大士(登地以上菩薩)住在實報莊嚴土,修的是大乘實教與六度萬行,應化身佛與二乘人住在方便有餘土,此處是三界以內的煩惱斷了,三界以內的生死了了,三界以外的生死沒有了,生死有餘(所知障未斷,必有變易生死),因為大乘根機不夠,如來向彼說方便法門(說二乘解脫方便,仍有變易生死),稱為方便有餘土。凡夫住的是凡聖同居土,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內再分成六道:三善道、三惡道,在這凡夫住的國土中,亦有聖人:佛、菩薩、聲聞、緣覺在我們三界內隨緣度化眾生。前述如來的法身住在常寂光土,至於如來的報身住在哪裡呢?如來的報身與大乘聖者菩薩住在實報莊嚴土(二乘人與應化身佛住在方便有餘土),另一種應化身佛住在凡聖同居土,有善根的凡夫與二乘人乃至大乘凡聖都能看見應化身佛,例如釋迦牟尼佛就是在印度示現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應化身佛住的是方便有餘土,以上是佛的三身配佛所住的四種淨土。此處「於不二境,現諸淨土」,不二境就是指常寂光土,依此之顯現下三土,此時特別指實報莊嚴土。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顯現出實報莊嚴土有何用途?乃為度這些大菩薩,有多少呢?十萬人俱,此處十萬非只數目之十萬,華嚴經上的十,是十十無盡,此處雖說十萬人實際指的是無量數,上首列名為「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一共是十二位上首菩薩,如同學中領眾的學長有這十二位,其所表之法為何?這由文殊至普覺十位大菩薩合集所顯功德就是圓覺菩薩(第十一位),至於賢善首呢?善就是好,首就是第一,賢功德善好第一的菩薩就是具足前邊十種功德,成了圓覺菩薩,那是最賢、最善、第一,合之以賢善首立名,而為上首是所謂之學長、菩薩的領眾者,「與諸眷屬」,這十二位菩薩帶領其他菩薩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這些諸大菩薩,與十二位法身大士,都參加了佛平等法會,入了定平等相,等於參加如來的平等法會。此之道理初聽似高,可以淺喻,如你入了佛學院,不貪名、貪利、貪恭敬,來求的是佛學,若貪名、貪利、貪恭敬,心裡起了煩惱,聽什麼經都入不了心,你得放下一切,等於入了三昧,才能將所聽的經聽得懂(入心),此即參加如來平等法會之淺喻,以上證信序(六種成就)講完。
其次發起序了,發起圓覺經之義理,「於是」,於、在,是、此,於是就是在此,就在這個世間,「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此十二位上首菩薩,又以文殊菩薩為首(智慧第一),所以由文殊菩薩出來發起。原來在平等法會之中,本來沒有差別相,然能於不二境中現諸淨土,所以是理不礙事,學大乘佛法,若學到偏空那一邊就大錯特錯,理與事不相礙,事與理不相礙。你執著事相,是學錯佛法,若著了空也是學錯,所以是既不可執著空理,也不可執著事相,這就在平等空理之中,發起殊勝法會,而且不廢禮貌,依請法的規矩,在大眾中從本座而起,頂禮佛足,以自己最尊最貴的頭頂,禮拜佛最卑、最下的二隻腳,此即人間最敬之禮,並繞佛三匝表示禮敬。所以我們上殿作早晚課,為什麼要繞佛繞三圈(一匝就是一圈),而且還要從佛的後邊繞過去,台灣因為曾被日本人佔領、沒有人講佛法,大家造佛殿時,為了要加大空間,將佛像都貼到牆壁上,繞佛繞不過去後面了,所以這繞佛三匝的禮不能行了,此之禮數與頂禮磕頭一樣的。「長跪叉手」在其他的經上有的是右膝著地,右膝著地是單膝蓋跪下來,此處是雙膝長跪。這是佛的方便,所以長跪是這麼跪,二個膝蓋跪下來,「叉手」就是合掌,亦有種種的方式,將兩手的四隻手指都支叉稱之金剛掌,金剛掌就是堅固不壞的意思,叉手亦是合掌。「而白佛言」,弟子向佛說話稱之為仰白,佛向弟子說話叫下告,這是以文字來表現的禮儀。
「大悲世尊」,世尊本來就具足大悲大智,謂之悲智雙運,然而為了要彰顯佛救度眾生之本懷,而稱大悲世尊,世尊乃前述婆伽婆,為世間之最尊,稱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諸來就是諸方而來,法眾就是聞法的大眾,文殊菩薩請法不是為自己請,而是為了法會之眾、諸方來聽法的法眾來請法,「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請法要會請,非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不能請,此菩薩能將問題問到根本上。沒有天生的彌勒,沒有自然的釋迦,如來最初與我們一樣也是凡夫,是如何成佛呢?是修什麼法門成佛呢?「法行」,是所修的法門,是成佛的清淨因地法行,如來是果地的成就,最初發心稱因地,因地修行的法門謂之因地法行,那個因地法行是清淨的。「本起」,是根本發起、最初發起,此問到了根本問題了。世尊成就前最初發起修行成佛的法門,是如何呢?沒有文殊的大智慧問不到這個問題上。大家都聽過楞嚴經,彼經有云,不務因地法行,所修皆無益苦行,如煮飯不以米(做飯的本因就是米,有米才能做飯),將沙子當做飯的因,而蒸沙做飯,你蒸到無量阿僧祇劫,沙也不會成飯,為什麼?因為沙不是飯的本因。所以外道不是都在修行嗎?修什麼?修無益的苦行也是苦啊!苦的不可開交,以種種苦行想要離生死苦卻無法,乃因找不著苦的因。有佛教徒根本不知道怎麼修,以為吃菜叫修行,吃菜還要吃的清,這才叫修的好,還要清上加清,還要吃苦菜或只吃蕃薯,在台灣佛門裡也有這些外道,著相著的不得了,若吃蕃薯就能成佛,那還不容易嗎?結果苦是吃了,但無益!為什麼不得利益?因為他沒有找到成佛的本因,這個很要緊、很要緊的!所以諸位同學,你要慶幸你自己有善根,所以上了佛學院聽了大乘經典,這些道理你要思維修。
以上文殊菩薩問佛的本因,其次問「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菩薩行大乘有十種病需要對治,才能成就佛的清淨本因,並祈求以上所問,如來因地法行,及菩薩發清淨心,如來指示分明,不僅有益現會菩薩,亦「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如來在示現的淨土,與法身大士講的佛法,我們怎麼會得到利益呢?文殊菩薩替我們請求的,這些法身大士在當時法會聞到圓覺經就得了利,本來是在實報莊嚴土說的法,現在要流通到凡聖同居土,並且由正法時期流通到像法,像法流通到末法。到了末法時代的眾生還有發大乘心的,然發大乘心,若起了邪見,本來天天學佛法,實際在那兒學了外道,所以要怎麼樣能使末法時代的眾生修大乘者,令他不墮落在邪見之中,因為一起了邪見,所修的行門,都變成無益的苦行。以上是請求者文殊菩薩對佛的二種請求,一種是說給當時法會的菩薩聽(佛的清淨本因),一種是要流通到末世給我們聽(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請求了法以後,「五體投地」就是倒身下拜,整個身體拜下去,身體五部分與地接觸:頭、兩手、兩腳。(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