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三十)調眠為修學止觀資糧

 蓮心整理

眠少神疲難用功

眠多昏沈障正念

調和能助止觀行

當念無常生勇悍

二、調睡眠者:夫眠是無明惑覆,不可縱之。若其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復喪失功夫,而能令心闇昧,善根沉沒。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淨,如是乃可棲心聖境,三昧現前。故經云:「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說明調和的第二項調睡眠,總要調和適度,不可因睡眠因緣而空過人生。

一、要成就十方諸佛的教法,必須從止觀門入手,因為止觀門是學一切教法的要徑,比如無常的觀修,是以無常為所緣修止,以無常為所緣修觀,才能生起無常的覺受。行者修學無常發現沒有一個法是固定不變的,都是變動不居的,便會有一種隨時變化的感覺,會放掉對法的貪著。欲生起對三界的出離,亦是觀三界無常,因無常故苦,因苦而尋求出離,若欲出離須修學空性,亦即以空性為所緣而修止修觀,就能真正的破除執著,脫離三界輪迴。至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也是要花開見佛聞法悟無生(以空性為所緣修止修觀),才能真正脫離輪迴。雖然在淨土的壽命很長,加以環境很好,不造惡因,不起惡念,雖未受輪迴之苦,然非根本上除掉輪迴的種子,必得悟無生(悟空性、修空性、證空性)以後,才是真正徹底脫離輪迴。

二、諸法的真實相必須要好好的去觀察,即以教法所闡釋的義理,去觀察諸法的實相(空性),即以萬法的自性為所緣去觀察,探究是否有自性?結果發覺萬法了無自性,此時進入空靈的境界,行者安住在這個狀態即名為正念,而產生如許的專注力叫做定,並於定中重新依修學空性的推理法,一再推理,顯現法之自相空的面相,此時執著之自相有的心不生,執著心破除之後,才可真正出離三界。然有心修學止觀門的人,必須善於調和自己的食、睡、身、息、心,以利止觀修學。

三、一般人認為因戒生定,所以只要持戒清淨就能入定,但事實上固然嚴持戒律,才有入定的能力,但並不代表必能入定,因為修行如調泥、調弦,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五事等前方便未講究,則無法造就上等陶器,也無以出諸妙曲,行者若無法調整自己在斷惡修善上下功夫,就不是修行的好材質,所以廣欽老和尚認為修行人若事前有所磨練,則打坐念佛的能耐才強,否則打坐念佛便會在昏沉、掉舉、散亂中虛度,因此行者若事先能持戒、懺悔、發願,也懂得捨棄對五欲境的追逐,又能對治內心的五蓋,這才是善於修行的人。

四、調食固然要講究飲食的取捨之道,但也要懂得修對治法,觀修食物的過患:

(一)了知過量、不足、穢觸、不宜等食物是疾病的來源,也是修學止觀的障礙。

(二)因為你喜歡吃,別人也喜歡吃,大家容易在搶食當中結下惡緣。

(三)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早出晚歸、忙碌奔波,成為食物的奴隸。

(四)身為苦本,不應為食物奔忙,應以食存五觀的心態來修學,食物養身是為修行,使自己成為法器,能利益眾生,做眾生馬牛。

(五)我們身上有八萬四千蟲,眼前先以食物結善緣,而後以法施度化他們,將來我成佛時,這些細菌、微生物,都變成上首的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都成為佛門的龍象。

(六)佛在心中坐,可觀想我們的飲食是供養心內的那一尊佛,而非外在的這個臭皮囊。

(七)以食物供養十方三寶,並且以食物的供養攝持所有的善法,感念三寶的功德巍巍,進而以三寶為我的皈依境及修學的所願境。比如頭陀行,乞食回來要把食物分成四份:一份供養三寶,一份供養同法者,一份供養畜生,一份自食。

雪公太老師在華嚴會上說:我們會吃飯嗎?我們會穿衣嗎?我們會睡覺嗎?可見穿衣、吃飯、睡覺都是修學佛法的好時機,也是一門大學問呢!

五、棄睡眠蓋是指要對治睡眠的欲望,而調睡眠是指要講究睡眠的方法,茲分述如下:

(一)要講究時間:晚上十點至清晨二點是最好的睡眠時間,為培養元氣,中午許可小睡,以利後續修學勢力之提起,一天的睡眠時間為六至八小時,初禪以上的人才遠離睡眠之相,而吾等無法避免睡眠,但須知其目的為長養色身,以利修行。

(二)要講究心態:即正知及正念,正知是隨時警覺睡眠時是否放逸?是否心念馳散?是否胡思亂想,大做白日夢?因為以上的狀況會造成修行工夫的中斷,正念之延續就困難了。正知的目的就是要保持正念的專注與相續,不要讓念頭散失,應調整自己的生理時鐘具有警覺性,可以控制自己在正確的時間起床、睡眠,而且把自我控制當成一種快樂與目標。

(三)要講究睡姿:最佳為師子臥法(臥有四種:師子王臥,天臥,鬼臥,耽欲者臥;天則仰面,鬼則伏面,耽欲者臥左脅著地)。佛是無上人中師子,故右脅而臥,《阿含經》中記載:世尊告誡阿難當臥如師子臥法。此臥為解脫相,慢慢的呼吸(即龜息大法),在睡眠中不失正念,不忘憶佛念佛,這種的睡眠品質最好,起床的時候,就會精神百倍。

佛的行相有一種是臥佛,這代表睡眠也可以修行,因為在正念跟正知都提起的情況下,臥相等於行相、住相、坐相,而這些相都是一種修行的示現。

六、睡覺時內心一片黑暗,是與無明的癡心所相應的,此時不利於聖道的修學,因此在這種狀態是不可以放縱的。睡眠時呼吸會慢慢的減少,血液循環也變得緩慢,適當的睡眠是最好的補藥,但睡眠過多,腦部會缺氧,造成頭昏腦脹,而睡眠不足也會使修學勢力減弱。此外睡眠品質也很重要,有些人夢很多,就是品質不好,因為第六意識的分別功能有等流性,會不斷活動,因此睡前最好不要做太過用腦的事情,以維持最好的休息狀態。

七、修學止觀是為加強我們成就佛果的可能性,保持我們臨終的正念,因此止觀修學攸關我們未來的快樂與痛苦,人生短促、時光匆匆,而修學止觀的時間有限,若貪著於睡眠,道業何成?但睡眠適中,氧氣充足,則神氣清白,清者振奮士氣,白者不想非法,念心明淨,此時內心才可安住所緣境,以利修學止觀。

八、印度把時間分為六時:晝三時、夜三時,一個時段四個小時,夜三時又分為初夜、中夜、後夜,《遺教經》云:「初夜後夜,亦勿有廢。」 可見一天睡眠約為四個小時,但《瑜伽師地論》有二個說法:或為四個小時,或為六個小時,應視個人身體狀況而定,睡眠以外的時間,應好好懺悔業障、修學止觀、積聚資糧,為破迷啟悟、離苦得樂做準備。(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