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期::後記
惑的秘密
本刊
處在世間要尋求出路,然須對人事物做一個認識,若不認識或錯誤的認識,會障礙與人相處,無法辦事,處處行不通。若由認識中累積經驗閱歷,在說話辦事與人相處,能掌握恰好的分寸,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為政辦事最欠缺的即是此種幹才。
小止觀有說,修學者何以不成就,其中重要原因是疑自、疑師、疑法,疑自是懷疑自己的能力,疑師是懷疑老師是否是善知識,疑法是懷疑所學的法是否真能助我。
孔子一生學習的成就,以立住品格與解惑做基礎,而作一生的學習,在受教與好學下,一生次第的成就,在人生七十歲時作一生的反省,有從心所欲不踰矩的最高成就。反之一般人卻不知要充實自己,往往選擇傷害自己的方式來追尋快樂,論語上說:一朝之忿,忘其身及其親,非惑與。人們常常為了一時的衝動與人爭執,甚而械鬥,忘了家人及自身的安危,這是他人生的疑惑,也是聖人疑惑不解之處。
然而不同的年齡層會有不同的惑,小朋友或在數理上理解力不足,或在生活上也有諸多的不解之處,成長的過程當中,常跟大人問為什麼,很多的回答也不是他所能理解的,即使資訊發達,早熟於實際年齡,看似懂事實則幼稚。必須要有請教學習的心,再遇到好的師友,才能逐步建立正見。
所以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解惑之後能獲得明顯的成長,或者學校的功課變好,或者人生觀得到正確的建立,或者修正行為的偏差,直接影響了一生的走向,改變了既定的命運。 雪公老師童蒙時也與一般孩子一樣喜歡玩樂,但建立了人生以求學(覺)為目的之後,自然戒掉逸樂的惡習,成為一代大儒及佛門的大德。
而圓瑛法師在讀完楞嚴經之後,將所有的疑惑寫成字條貼在牆壁上,認真研讀並且請教善知識,問題解決之後便將字條撕去,八年後終於撕去所有當初留在牆壁上的字條,而成為公認註解楞嚴經的大家,所寫的楞嚴經講義也成為學習楞嚴必讀的注解。
江逸子畫師作畫之成就,除了遠承馬遠、夏珪,近承當代溥心畬、呂佛庭,以及大儒 李雪廬老師,並常自設疑難挑戰自己,除掉這些疑難之後,即日有所進,這也是成就的另一種成長法。
處於今日知識爆炸的時代,不但學術上百家爭鳴,科技的日新月異,商品的爭奇鬥豔、推陳出新,讓人在思想上、行為上、生活上無從抉擇,不但在生活上眼花撩亂、充滿慾望,對於生命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也都有說不出的疑惑及處理不完的情緒。若從有道德、有學問、能善於處理自己煩惱情緒的善友尋求答案,解除心中的疑惑,找到離苦得樂的方法,亦即瞭解人生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以充實自己利益別人來解決眼前生活的困難,超越生命上所遇到的障礙,對來生有正確的認知。在日用平常中改過遷善,立命造命,從世間的安樂中獲得出世間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