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期::啟蒙園地
詩 經 蓼 莪 賞 析
編輯部
詩經之旨思無邪
真情流露孝子心
及時奉養不遺憾
等同供佛福無別
蓼 莪 / 詩經小雅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缾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有言:「善之極莫大於孝,惡之極不孝也。」佛陀亦嘗道:「母之悲恩,我一劫之間住世而說,亦說難盡。」正因母恩乃聳天山岳所不及,較之則大海亦猶淺,故若自地積珍寶,上至廿八天,悉以施人,亦不如供養父母;而起一念孝順心,以微少物供養悲母,隨從供侍,其功德亦勝以百千劫供養百千妙膳、百寶莊嚴之物予天人大眾;反之若能隨順慈母之教而無違者,能獲諸天護念、福德無盡;且勤加修習,孝養父母,如是之人,與供養佛所得之福等無差別,故善事父母即是事佛。
詩經小雅蓼莪篇正是孝子表露思親痛切之情的千古名篇,全詩透過迴環往復、述哀訴怨的詩歌形式,亟言孝子因從事征役,而親歿於從役之時,不得終養雙親之痛,與銜親恩莫報之悲,娓娓訴來,盡得詩三百之旨。
詩文分為六章,前三章上興下賦,後三章皆用賦體,然興、賦當中兼用比喻之法。
首二章即以托物起興,而興法中兼比,以陳述辜負父母劬勞生養之美意。文曰: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文中以莪蒿、莪蔚對比成文,實則莪、蒿、蔚三者皆是同種之菊科植物,初長之時因葉嫩香美可食,名之為「莪」,至秋天高大老成則粗惡不可食,名之為「蒿」;而蔚即牡蒿,李時珍本草綱目:「秋開細黃花,結實大如車前實,而內子微細不可見,故人以為無子也。」故有子名為「莪」,無子名為「蔚」,形成對比,而草木自以有子者為材。「蓼蓼」即長大貌,「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蓼蓼者莪,匪莪伊蔚」二句即以二物對舉,透過植物成長的轉折過程,以可食不可食釋莪蒿,以興起美材與無用之正意;又以有子無子釋莪蔚,以興起材與不材之正意。即構成一幼美長不美之義,以興人子幼材長不材之義,而寄意於莪蒿蔚的物性中,來表達父母生我以為是美材,以為可賴以終生,而今卻不得其養而死,是以孝子傷己不能成材,至使不能終養父母以報其長養之苦辛,而自責庸碌無能,有負父母養育之恩,故哀父母之劬勞、傷父母之勞瘁,無以報德,自詆自毀、痛自訶責!
缾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一份無以彌補之傷痛,誠如「缾之罄矣,維罍之恥」,即缾(小瓶子)小而盡,罍(大甕)大而盈,此是罍大無資之恥;而對父母的供養日寡,乃至於不得終養竟子之道,則是為人子女一生的憾恨;而此不能彌補的遺憾,竟使孝子生起「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慨嘆,經中亦云:「諸世間,父母在堂,名之為富,名日中,名月朗;父母不在,名之為貧,名日歿,名闇夜。」故有父母的孩子像塊寶,而無父母則何怙何恃?失去了依賴、失去了護念、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如茫茫大海中失去方向的旅人,在進退失據中生不如死,在悲痛欲絕中出入皆懷憂悲之戚,終至茫然不知所歸。此章以兼比之興法,將失怙失恃悲傷難言之情境描繪盡出,慟人哀思、風樹亦興悲矣。
而第四章透過深切地觀父母恩、念父母德,令孝子的哀思轉為具體,並遙應「生我劬勞」、「生我勞瘁」之語,將其內涵加以鋪述。並透過類疊法,以九個「我」字疊句直下,將父母愛子無微不至、盡其在我的悲心道出,詩云: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文中先舉父母生養之恩(生我、鞠我),再歷陳自幼至長的愛育(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以出入厚愛(出入腹我)總括教養之德,結以昊天之德難以圖報之旨收尾。
實則父母之愛無遠弗屆,曾有統計數字指出,養育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接受完整教育為止,保守估計要花費五百萬元;另有統計指出一般家庭教育經費的支出占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強,或許金錢的付出是可以計算的,但精神、愛心的支持給予卻是難以計量的。後漢書:「父母於子,同氣異息,一體而分,三年乃免於懷。」故中國禮俗中父母之喪三年,僅聊報三年免於懷之恩德於一二,更遑論那比天高、比海深的浩浩親恩。
在《父母恩重難報經》中釋尊曾向阿難歷陳母親懷胎的種種苦楚,更以十恩歸納分析母德:第一、懷胎守護恩:在母親懷胎期間飽受種種辛苦,如「體重如山岳,動止劫風災」,且以母血凝成胎兒的飲食,致使己之體質能量消損殆盡,且憂心無時休息,但思維能平安產下好兒。第二、臨產受苦恩:在入胎十月間,行住坐臥受諸苦惱,「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且滿腔愁苦口不能宣,飽受生理和心理的壓力。第三、生子忘憂恩:而生產時如百千刀刃,競來割之,「五臟總開張,身心俱悶絕,血流似屠羊」,等於在鬼門關走了一遭,若遇難產時更如千刀攪、萬刃攢心般的痛苦,而生已聞兒康健,則如貧人得寶般歡喜倍常,暫忘痛苦。第四、咽苦吐甘恩:為人母者總是咽下種種辛苦,吐出最甘甜的果實予子女,如每生一孩,賴乳養命,乳由血變,故母憔悴,「但令孩兒飽,慈母不辭饑」,於是孩兒一瞑大一寸。第五、迴乾就濕恩:為人母者凡事但求孩兒穩,而不求己之安,當兒尿濕了、吐奶了……「母願身投濕,將兒移就乾」,種種的犧牲不以為苦。第六、哺乳養育恩:父母如人之天地,孩兒就在此天覆地載中漸漸成長,父母就像「大罍」一般,永遠支助「缾」無盡的需求,從不憎怒、蹙眉,更不嫌手足痙攣,望著子女,終日憐惜不已。第七、洗滌不淨恩:從兒始生,把屎把尿,悉心照顧,令兒清爽潔淨,而從不在意己之玉容衰損。第八、遠行憶念恩:當子女長成,則像放出去的風箏般不復顧念,而母親的一顆心卻日夜懸想,暗自憂傷垂淚。第九、深加體恤恩:天下父母心,總願代受兒女苦,不願兒勞、暫辛苦,種種的憂思、憐惜、體恤之情總繫在兒女身上。第十、究竟憐愍恩:所謂 「母年一百歲,長憂八十兒」,其對子女的恩憐無有歇時,「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命盡方已。而此中更包括子女成長期間的求師問道、進退洒掃、教以禮義、培養成才,再則交友論學、處世待人、婚嫁營謀、備求資業……等,凡事過問、事事關心,鉅細靡遺,無不總攬於父母之身、縈繞於父母之心!
如此親恩,山高水長、昊天罔極、如日春暉、覆載恩澤,又如何是寸草之心所能報答?故經云:「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其壽量而不暫捨,供給衣食醫藥種種所需,猶未能報父母之深恩。」 「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誠如蓼莪此章疊句的九「我」,一氣念下,又如何能不心生慚愧、痛自悲切、感念親恩而欲報其德呢?且不唯今生父母,又有累劫父母,乃至所有眾生沒有不曾做過吾人父母者,又如何報其深恩呢?
如來曾言:「為一切眾生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捨能捨,勤修精進、戒、施、多聞、禪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為孝養父母,知恩報德故,今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正是釋尊慈悲為我們為人子女者明示此唯一、究竟之道,為報父母恩,不唯念恩、供養、承事、恭順不逆、不增其憂、令父母歡心外,更重要的是引導令向正法,令得究竟解脫,此方是世出世間大孝之人,方能真正報答父母有情之恩。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詩文末後二章交叉互文,以行路之難、嚴寒之苦,描寫征役勞苦之狀,並舉他人得以家人團聚、共享天倫、孝養父母,反形孝子竟罹此孤獨寒苦之害,反覆申明自己不得終養父母之終義,來總結全篇主旨。其悲思令人低迴不已,其情則痛、其聲則哀!
此詩實緣於王室征役不息,民人勞苦,孝子不得終養,哀思不已而作的一首詩,錄於詩經的小雅,而小雅乃宮廷宴饗的樂歌,很難想像當各國賓客齊集、美食當前、絲竹歡樂之際,忽聞蓼莪之聲,食如何下嚥?而毛序:「蓼莪,刺幽王也。」謂民勞失養,乃國家之恥。而為政者聞之能不動容?所謂溫柔敦厚詩教也,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諫」,徵可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