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期::參訪觀摩

寮國參訪放生心得

 淨昌

供養心得真供養

能令閱者有感懷

隨喜檢討兼有之

最怕麻木不圖新

寮國放生參訪心得之一

這次的活動,老師引導的方式是著重對境時的觀修,因此在旅途中的每一境界現起時,都要求學長們從各種角度去成立應有的心態。所以出發時要提起感恩心、歡喜心、廣大心、慈悲心及菩提心;天熱難耐時要提起懺悔心、消業想、清涼想;印度餐難吃要有為成道業勉受此食想;長途車程苦要有代眾生受苦想、消業想;遇美好風景要作供養想、莊嚴淨土想;泛舟時要有團結想、中道想;供僧時要有對治慳貪想、帶一切眾生供十方僧想、為成佛資糧想;放生的時候,要引發慈悲心;而最後都要蓋上空性的印章,作三輪體空想。又不忘對淨土法門,引導憶佛的三種修學法,將一切善法都當成往生的資糧,作什麼事都要令阿彌陀佛歡喜,一切境界現起都是阿彌陀佛的變現。

這樣的觀修,之前上課也曾作過,不過,對境時提起及連續六天的不斷串習,已把末學沉重的內心,作一番很好的提醒。這個覺受,量上還沒有今年二月心經講座課後,那種對科判的認知那麼強,但回來這兩天,在對境時,提起教法的能力有進步了。這個收穫是出發前絕對沒想到的,真是感謝老師的教導。

其次的收穫是,認知到修學的成效是善於察覺自己內心的浮沉,並予以對治。末學內心的沉相,應是這幾個月工作上及生活上種種不順遂所致,內心總覺得悶悶的、沈沈的。所幸在旅途的第二、三天察覺到了,後面三天配合老師的引導,雖然沒有全部去除,但仗著這幾天的串習,已改善許多,希望未來不再為其所奪,能持續強而有力的正知正念;在此,也再一次感謝老師的指導。

再者,讀萬卷書後(老師讀過,末學聽課隨喜),再行萬里路,是真的有必要的,吾輩凡夫未得證法性之前,或多或少都不免隨境而轉,有時自己不能察覺,環境的改變,與師友們宣說的正法,來察覺內心的情形,能將從前種種作一次徹底的洗刷,有其殊勝的作用。

希望自己此生也能像慈航法師一樣對境不迷。

寮國放生參訪心得之二

齋僧時見識到寮國出家眾飯食時,整隊托缽,秩序井然,威儀出俗,似與佛陀時代僧眾相逢。但從師父的開示中,當地在家人供養護持出家人,還是以希求世間福為主,在當地想修學佛法,可能還是要走出家的路,此時內心慶幸自己生在台灣,能以在家行相修學佛法。

寮國雖然號稱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都信仰佛教,但歷經三十餘年的共產黨統治,加上地處中國大陸雲南省隔鄰,人心可能多少都受到一些影響,反映在我們的放生法行上,就是當地的人會再去抓,而且有少數魚因裝載不當而死亡,這個情形,在第五天的湄公河支流放生三千公斤的魚最嚴重,也許在他們的名言中,會覺得放到河裡,誰都可以去抓。針對這種情形,出國放生時,類此大量放生的作法上便有一些加強改善的空間。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我們是無法改變過去的,但我們好好改變未來,那這個失敗就是未來成功的因,以下兩點淺見謹供參考:

第一、出國放生是要結合當地人的,當地人的認知不一定跟我們一致,尤其從未配合過的當地人,又如果沒有像在緬甸時有政府要員作後盾,故大量放生時,其地點一定要事先去勘查,並了解載運生物的工具能與地形配合的程度,並估計放生所需的時間,盡量確保該地點在放生時間內,當地人不知有此活動,且捕撈不易。

第二、放生的數量及方式要配合團體的動員能量,避免放生時間拖延過久,一方面生物容易死亡,另一方面容易引人注目及事後捕捉,如放生條件有不能周全時,寧願少量放生,以保護團體及捕魚人的善根。

去過寮國,雖會覺得不虛此行,但更懷念緬甸,緬甸的鎖國政策也許阻止物質文明進步,卻保護了學佛者的心靈。謹節錄學長的一段心得作為結語:「想念緬甸,想念大金塔和那裡的人們,在虔誠的國度中嗅得出佛法的味道。」

寮國放生參訪心得之三

經教的研學也是另一收穫,此次以阿含經有關比丘功德作為對比丘的認識,增上齋僧的功德。當拿到手冊時,在飛機上即先行看過一遍,自以為懂了,等老師一上課才知自己其實是瞎子摸象。

經文中釋尊是以國王大臣等王公貴族,及其週遭環境的種種事務如嚴飾、宮室、軍隊、飲食、衣服、臥具等,來比喻比丘的功德之殊勝。王公貴族的種種受用及威勢通常都是百千萬倍於常人的,例如聽說清朝慈禧太后一天要用掉的手巾有百條之多,而且不再重複使用;乾隆皇帝南巡,數萬甲士簇擁,前軍抵揚州城門時,皇帝尚在幾里之外,其威勢受用實非現代總統高官所能比擬於萬一。而釋尊竟以之類比比丘,使末學心中的比丘,頓時崇高多了。

以前並非不以比丘為崇高,但知彼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續佛慧命,自是高於在家凡夫,但究竟多崇高,心中尚無一個量來衡量,修行的尊貴還無法體會,本經就以我們所熟知的國王大臣為量,以各種角度來成立比丘的功德,此時的比丘,竟不再是世俗凡夫所見,三衣瓦缽以乞自活的形象,而是功德巍巍,崇高如王般的尊貴了,這時真想親承供養這樣的比丘,而我所供養的比丘竟有如是功德,真是太不可思議。

綜觀經文,比丘何以有如此盛德,乃因身口持戒,意以觀修正法,是盛德之因。這時才認知到持戒的殊勝,心地上用功的殊勝,現前這一念心的可貴。

這是末學第一次上阿含部的經典,想起四十二章經中的佛形容佛法,是如食蜜,中邊皆甜,誠不虛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