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期::日常省思

善知識〜萬善根本從師出

 心安

福源在善士

具德相難尋

從師生萬善

體悟皆菩薩

 

相信大家都同意,若想在世間出人頭地、名利雙收,有貴人相助是個相當重要的條件。即使接觸了佛法,許多人仍覺得學佛還是得「務實」一點,認為老闆才是吾人之「福田」,至於佛菩薩和正法似乎是行不通的,偶爾拜一拜就可以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因為不認為 「道」 是唯一離苦得樂的途徑,仍覺得世間的快樂相當真實,這使得我們雖然嘴巴常念著「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然而當善知識出現在吾人面前時,卻不認為有用心學習的必要,甚至不把善知識當一回事,或是抱著「等我玩夠了再來找你吧!」的心態,並不加以珍惜。

世間貴人固然重要,但絕對不足以與法上的善知識相提並論!我們在「了凡四訓」中便可窺見,眾所皆知,袁了凡在年輕時便是個孝子和有禮的好青年,求學過程中遇到郁海谷,更得到孔先生的邵子皇極數正傳,在今日可以說是有貴人相助、非常有福報了吧?其實都是依著他的業力走,絲毫沒有加減一分,直到他遇到通達聖言量的善知識雲谷大師,才依著老師教誨修學正法而改變命運,從無功名到有功名,從無子到有子。即使雲谷大師只跟他有一面之緣,但在了凡生命中的重要性,不是孔公和郁海谷能夠比擬的。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離開皈依三寶,離開依正法而斷惡修善,眾生沒能離苦得樂的,只會誤把痛苦當快樂而枉受六道輪迴,而正法又從善知識來、依善知識生起、依善知識增長、依善知識住世,正如佛在增一阿含經中對阿難所言︰「吾人修行的所有成就,『全部』來自善知識。」故善知識乃成道之全因緣,一切法依善知識而能發起,故經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修學要有成就,須不離善知識。

其實,對善知識的信心與對道的信心是相輔相成的,正如孔子弟子對道與孔子的信心一樣。善知識不會離開正法,正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正法也必須靠善知識開演,正所謂人能弘道,這便產生了一個問題:「親近善知識如何可能?」善知識必須以正法分辨,若人人皆能視之為善知識,如何會有「伊尹受薦,桀不要;人薦姜太公於紂,紂亦不要!」弔詭的是,用來分辨善惡知識的「道」卻又必須靠善知識來「弘」,於是是否聽聞到善知識所言之正法,就得依著宿世所累積的福報和緣分了!今日吾人有幸在團體修學,便是已遇善知識,若是不加以珍惜和生起誠敬之心,不僅不能得到利益,還可能感應來世雖有著想學佛的等流習氣,但卻遭受不遇善知識的果報,如此,則吾人的智慧在哪裡呢?

雖說末法時期具德善士難尋,但吾人仍能掌握擇師之要,即在於彼能以戒定慧三學調伏身心,並且心懷悲愍,能通達真實性者;乃至於其為人功大於過,或視後世較現世為重,或視別人較自己為重者,都是吾人可以依止的對象。或許許多學長從小便親近善知識,因此難感覺到善知識與正法之難求與重要,然而正如覺塵學長所言︰「大家從小到大已經視若平常、不以為奇的儒佛教化,在我們正式獨力地面對這個世界之時,所帶給我們的視野與指引,讓我們足以在昏昏昧昧的資訊時代中,獲得令人稱羨的心安。」我們這代或許還挺幸運,但若吾人不發心將此「實質的」無盡燈傳遞下去,點燃後世「心中」的蠟燭,又如何能有因緣請善知識再來住世呢?沒有善知識的住世,使得後人在黑暗的五濁惡世迷失方向,則吾人的悲心又在哪兒呢?要知道,「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若沒有正知見獲得,再多人學佛都是滅法!對此,吾人能不警惕乎?

有幸投生在六道裡思維力最強的人道,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學習改過積善,學習正確的人生觀和宇宙觀,學習覺察與覺悟,學習破煩惱障與所知障,學習證悟實相和發菩提心。而學習的要領在「親師友」,善知識中的教授善知識、同行善知識與外護善知識,皆能幫助吾人道業增上,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乃至所有眾生皆是我們的老師,皆有可師法之處;印祖亦開示:「見眾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吾等在此共學,相互提攜,彼此切磋琢磨,互為善知識,並結為生死之交,以往生極樂為目標。而西方極樂世界由於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依著正法而使得善知識聚集如雲,最能幫助我們迅速成就佛果。因此在娑婆善友聚會研教法緣便更顯殊勝,定能成為西方淨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一份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