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期::社論

是非正義與因果

 

是非公義價值觀

模糊只為求名利

結黨營私亂公安

地獄劇苦由他受

 

吾人處在社會不能單獨生存,講究的是分工合作,才有個人的出路,並且可以保障生活的享受,以及組成美滿的家庭傳宗接代,延續社會的生命,所以講究群居。群居的形象是小至一個機關社團公司,大至社會國家,彼此且息息相關、互相影響,例如社會治安出問題,個人的安全就無法被保障,全國上下生活的享受都受到影響。這些群居的團體由小到大,能夠存在而且有凝聚力,不但團體能得利,個人在團體有發展且得到很好的受用。

然這樣的凝聚力是來自於信心,信心則來自於團體是否講究是非公義,這才是核心的價值所在,也是團體活力的泉源。所謂的是非公義,是站在善惡的講究,若在善惡的講究下能獎善懲惡,方是團體的公義所在,則小至團體的每一份子,大至國家的每位人民,都樂於斷惡修善,《論語》為政第二,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只要在位者追求是非公義,率先以身作則,即使不以號令,百姓亦自動自發且有羞恥心,並建立良好的人格特質那就是遵守公義,樂善恥惡。

如果這樣的價值觀被破壞了,被模糊了,學者、為政者、領導者只顧講究自己的私利,而混淆了這樣的價值觀,作種種歪曲的解釋,令百姓憤怒而無所適從,又無法伸張這樣的正義,則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是大家苟免而已。下焉者在急功好利中,或還夾帶著隱微處的羞恥,更有上焉者,官冕堂皇的貪婪收刮,也義正言辭,儼然站在公理這一方,口談的是大是大非,心中所想的個人之私、一黨之私,則國家或團體危如累卵,如孟子所言:上下交爭利,則國危矣。不必等待外患,國家已岌岌可危,因為最可怕的是當大家沒有公理可追求,沒有是非可評斷,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不適者滅亡,使得人道變成畜生道,則危害世間甚矣,此才是最可怕的苛政,古書有云:苛政猛於虎。

然對團體要求是非公義,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樂於遵從,拳拳服膺,其他庸庸之輩、急功好利及世智辯聰者(口才犀利、顛倒是非),只顧一己之名利無視他人之眾苦者,不曾認真體會這樣的價值,因為他們的本能就是只追求自己的離苦得樂,殊不知團體、國家的離苦得樂才有個人的離苦得樂。例如只想多多斂財,國家一旦亡國,所斂的錢財也成廢紙,豈非覆巢之下無完卵。國家或團體亡了,個人即使到其他地方也不被看重,但這樣的概念,很難被庸俗及好名利之輩所體會,所以維持是非公義力量講究的是因果報應。

在印光祖師的《因果錄序》一文中: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因果的現象是聖者所發現的事實,而非發明與臆造,講究的是為善得樂,為惡得苦,絲毫不爽,老子也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這些的事實或在當世即可見,或再來世成為更劇烈的果報。為惡者此世享盛名、獲大利,此生不受惡報有三種狀況:第一種是前世的廣大甚深如海般的善業,幾已殆盡,而所造下的惡業在來世要以苦果的方式承受;第二種是已受小苦報,而他人不知,但此為花報,來世所顯現的劇苦才是真正的果報,眼前先開花而後再結果;第三種是雖未顯現在他身上,然他的餘孽已使子孫、家人蒙羞受苦,至於自己所受的痛苦,或將於來生百千萬億倍於他的家人。以上這些遲來的報應最為恐怖,且最難讓世人了知。其次為善者亦然,此生未享大福,來生之受福更千百倍的增長廣大,第二種是先受小福來世受大福,第三是加被於他的家人、親友,而此人來世所受的福更勝於所加被者的福千百萬倍。這些善惡因果的建立是公義的認知,是整個社會價值觀追求的重點所在,所謂是非公義是建立在為他人謀福、為團體謀福、為天下謀福,古人說:謀福當謀天下福,計利當計天下利。

果然有這樣的格局、眼光、見地,才是士君子的風範,不但如此,追求有情解脫的利益、成佛的利益,而有自己的充實與學習,不但得到諸佛菩薩的加被、稱讚,善知識的傾囊相授,天人恭敬、頂禮護持,眾生擁護成辦正法事業,這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才是所要追求的是非公義與真正的價值觀所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