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期::共修研學-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佛說八大人覺經(十九)

編輯部整理

發心代苦令大樂
須是大悲求成佛
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令眾生得離苦


        第八覺知


經文:「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第八覺知是六度中的忍辱度,乃悲重。說明菩薩度眾最真實也最徹底的行相,不但伴隨著有情一生一世,世世生生亦不離有情,一再懇切叮嚀有情勿重蹈以往,陷己於萬劫不復。《勸發菩提心文》中: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捨。吾人欲於五濁惡世中長劫度化眾生,須如菩薩以悲心攝持著忍力,方能不退轉於阿耨菩提。眾生煩惱重、業重,行相是剛強難化,唯有忍辱不退悲心,方能長劫不退初心。


菩薩的初心是念皆為生死苦惱的眾生,依雪公表解眾生的行相是依著無始以來隱微猛利又相續的自私想法,主導了一切的言語行為,起惑造業而不斷的生死輪迴,在六道當中或升或沉,或生天享樂、或為人苦樂相雜,或墮畜生、餓鬼、地獄,好不容易起了善念,做了些善事,但是總壓不住無止盡蔓延的煩惱,很辛苦累積的福報很快又被猛利的煩惱摧壞。


須達多長者在為佛建造精舍時,佛看到地上有許多螞蟻,就對須達多說,這些蟲蟻自毗婆尸佛以來,直到現在已經經過七佛(即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出世,至今他們還是蟻身!即便是第八尊的彌勒佛出世,也無法得知是否能夠脫離蟻身。我人由塵點劫(無始劫)來亦放任煩惱任意相續而未能出離輪迴。


無量無邊的苦惱在領受依報(依存的環境)與正報(身心)當中顯現,總說為三苦,所感的苦果與所起的惑業相稱,相分五種:異熟果(前世造作後世成熟),增上果(如前世慳吝,今世生於土地貧瘠之處),士用果(以何種方式得到福報,例如以公務員身分得過去布施之果報);等流果(領受等流是由過去所造善惡領受現前苦樂報,例如富貴是由前之布施善業而來,造作等流是相續過去的善惡心態,如今生布施心量廣大乃相續過去布施的習氣)。


菩薩發大乘心,救度眾生不捨一人,須發四弘誓願,並以行山填願海。何以菩薩甘願為眾生如此無怨無悔的付出?為何一路吃虧到底?眾生不但難度,陪伴他成長的路程是看不到邊的長久,就算引發了眾生一點的善心,彼卻厭倦於佛法的修學,進少退多乃至恩將仇報,令菩薩情何以堪。然菩薩知道眾生是過去的父母,是未來諸佛,站在知恩報恩(過去眷屬、未來佛)的立場下,發願度其成佛的初發心安住不移。


不捨一人的菩薩行持,面對的是時間三際、空間十方的眾生(業障重)與聲聞緣覺眾(無大乘心之緣淺眾生),眾生難度不生厭倦,一再地護持也不生疲憊,就算不斷的重複教導,不斷的開演淺法也不煩躁,這是菩薩悲心無盡的安住相。
欲行菩薩道,首重親近善知識聽聞經教,確立正知見,不再令自己成為佛菩薩難以教化的對象,悲心也藉由在法上數數的串習而加深加廣,並且以興辦善法(特別是弘傳正法)為人生最大的樂趣所在。


佛法教義的根本,就是拔苦與樂,拔苦的方便可以從三種布施與身心代受來瞭解。首明三種布施(財施、法施與無畏施),其中又以釋尊本生故事中雪山童子為一四句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為法忘軀之典故,來強調三種布施當中,當以法布施為重,唯有正知見的獲得方能令自他離苦得樂。心身代受則以賢愚經中,釋尊往昔墮入火車地獄,須抽身上筋終以作繩索拉車,釋尊見到他人抽筋之苦,發大慈悲心欲代其苦,此一猛烈善心,忘卻自己亦同樣受著極大的痛苦。此一猛烈悲心,令釋尊脫離地獄,入於人道得以聞法繼續修學。


發廣大心欲救拔眾生者,或作觀將自他的角色轉換,觀修他的苦在我身上成熟,或以身作則帶著眾生突破逆境,或示現苦身而說法(如孔子餓於陳蔡),或依願力常處惡趣度化苦難眾生,或不論在任何境界下,都將他的業力與我的願力綁在一起,去體會他那喪盡天良所生的苦,因為眾生妄見有真實的你我,所以認為你的苦和我的苦沒有任何關係,而菩薩行者,因有空性的智慧,了知大家皆是相互依靠與影響的,所以將眾生的痛苦視為自身的痛苦,將己身的快樂建立在眾生的快樂上,唯有幫助眾生拔除痛苦是菩薩心中最重要也最快樂的事。


是故,釋尊放棄王位而出家,成道後四十九年的說法,久遠成佛以來八千次的降生,都是為了令眾生得到畢竟大樂,與眾生共同圓滿一切種智,通達諸法總別之相。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