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期::專題研學-聖者的祕密~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暨七處徵心探源

二十五圓通暨七處徵心簡介(十二)空生意根

時哉

宿智今待佛開發
憶昔恆沙如目前
金剛會上當機眾
解空無諍須菩提

 

前言:


以大佛頂喻佛的證量,是由修了義、證了義而得,是在諸菩薩萬行中通達空性,破所知障,這種破所知障的大定就是首楞嚴(定),是佛的證量,稱為大佛頂,以上略釋經題。


其次經文中廿五圓通是佛告訴阿難尊者,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可從六根、六塵、六識以及七大當中現證空性,就所現證的空性是一樣的,謂之歸元無二路,所要成就的是佛果。若僅以少數正理通達空性,非以無量的正理通達空性,此種證量(空性慧)只能破煩惱障,成就的是三乘共同涅槃而非佛的無住大涅槃。涅槃的定義是屬於滅除煩惱的滅分,安立為涅槃,可分為見所斷涅槃以及修所斷涅槃,破煩惱障涅槃及破所知障涅槃。


涅槃和空性均屬於滅諦,然以現證空性的證量滅除煩惱的滅分,方能安立為涅槃。破煩惱先須破見所斷煩惱(遍計我執即分別我執),破除見所斷煩惱,則外道所計神我、不可說我、常一自在我、靈魂我,這些我皆了不可得。然破除常一自在我與獨立實有的我,僅是破除粗相的我見,未破除細相的我見(即蘊我),唯有破除此之自相我方可安立為解脫。


正見獲得極為不易,十萬人中找不到一人,即使此人得到了四禪八定,有很多的神變,但這些都與了生死毫不相干。當此人說他修學已得解脫時,其所悟知見必須要合乎經義,不能單從此人的地位、身分、知名度、神變等來承許,謂之依法不依人。


通達空性義理並且不斷去串習空性,能破修惑(修所斷煩惱即俱生我執)而得涅槃,是滅除煩惱的滅分,不但入定時能令俱生我執不生,出定遇境逢緣時,亦不生俱生我執。破除分別我執謂之理所破,見真理即能破除。至於破俱生我執謂之道所破,是要透過不斷修道才能破除。


二十五位圓通大士都是破煩惱障的成就者,不只破見所斷,亦是破修所斷而得涅槃,亦即破俱生我執,觀待俱生我執生起的煩惱都能滅除,此滅除煩惱的滅分,名言安立為涅槃。

寅五、空生意根
卯一、作禮陳白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意根的修學法以須菩提作代表。須菩提翻成中文是空生,出生時家中的寶藏突然都不見了,算命師說這孩子是既善且吉。不久之後寶藏復現,所以又稱善現。須菩提是佛弟子中解空第一,釋迦牟尼佛說空法,須菩提居然在供養時,看不到佛,看不到所供養的物品,看不到他在供養,佛說這才是真正三輪體空的供養,須菩提宿世修行的道力,因佛而引發起來,不見有能施我的自相,不見有所施的對象,能施的我和所施的對象乃至中間所施之物,其自相都不可得,佛讚歎此人善於供養。


這段經文是作禮陳白,乃須菩提於楞嚴法會中報告意根修學法的禮儀。

卯二、陳白之言
辰一、宿命知空
巳一、遠通宿命不忘


   
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恒河沙。


曠劫是久遠劫,如何久遠?是看不到邊際的久遠劫。是無從向眾生形容到底有多少劫,如恆河沙,無法向眾生說出恆河沙到底有多少數目,謂之曠劫。


須菩提曠劫來,心得無礙,吾人何以無此習氣?乃因曠劫以來,未遇善知識,未遇到這樣的教法,或對三寶不肯供養,或對教法不肯實修,曠劫以來沒有種上修學空性的習氣。


世間法皆是有為法,不能觀空即受其礙,心得無礙就是觀有為法性空,亦即以有為法的自相為所緣,定中是無一粒微塵可得。


自憶受生,如恒河沙。是指須菩提在世俗法上的成就,能回憶前生,能回憶恆河沙劫前,長劫的時間做了什麼,在那裡受生,此乃宿命通而非漏盡通,心得無礙的漏盡通和自憶受生的宿命通是兩回事。


如此說來,心得無礙的修學法是空性的修學法,自憶受生如恆河沙的修學法是宿命的修學法,如同念佛與現證無常兩者不相同。證得念佛三昧並不代表現證無常,現證無常也非得到念佛三昧。


宿命的修學法要如何修呢?須常以過去的我為所緣去回憶,有的人很有回憶的能力,有的人卻不容易,憶念力差別故。


引發宿命通好不好呢?在《四十二章經》中第十三章:「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乃佛告訴沙門要在道上努力,不可先在宿命上努力。


即使能緣念過去的苦、樂,但難瞭解為何得到這樣的果,所以歷史的教訓會一再地重演。雖然了知苦樂,但要有因果的觀察才有意義。故從歷史的研讀中,須通達快樂來自於善業,痛苦來自於惡業。通達宿命須是感恩、惜福與警惕的回憶,成為未來斷惡修善的增上,這樣的宿命通才有意義。


以上是須菩提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尊者的宿命通可以遠至恆河沙劫前,然須是因果的認知,否則這些過去的經驗都沒用,現見諸多歷史學家,得到了多少歷史的教訓呢?如果神通不能創造任何善業,神通何用?

巳二、依正自他皆空


   
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


須菩提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可見尊者空性的修學能力!由生出小孩可知其前生的善根,有些較安靜,或許是宿世修止的能力較強,今生有觀察力的人,或是宿世修觀的能力較強。止弱觀強的人,或慧力強然易浮躁,止力強觀力弱的人,或雖安定然無操持力。有止有觀既是沉著又有悟性,這是修學佛法所要的根器。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觀見十法界的自相皆空,阿羅漢現證空性時,與佛見到空性時都一樣,是十方成空,無一粒微塵可得。


亦令眾生證得空性,此是菩提心所攝持的空性慧,以此心態修學空性,此人不會墮入涅槃坑,並盡力幫助有情脫離生死。

辰二、承教證入
巳一、悟證自果


    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


性覺真空指心,空性圓明指境,這兩者互相觀待,性覺真空是觀待於空性圓明才有,性覺真空是指能觀空性的智慧了不可得,空性圓明也是觀待性覺真空的智慧方能顯現空性。


須菩提既然有俱生慧,今生為何還要蒙如來啟發?其一是示現,學佛須有傳承;其二是須菩提雖前世有阿羅漢的證量,然出生有隔陰之迷,須待明師啟發。

巳二、同佛知見


   
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


寶明,就是很寶貴、明淨的空性之海,空性是很寶貴、明淨的,乾乾淨淨一點灰塵都沒有,空空蕩蕩一點塵埃都沒有,如海一樣寬廣,看不到邊際的空性,在須菩提的心識當中生起,所證悟的空性與佛相同,謂之同佛知見。

辰三、蒙佛印證


    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


佛印可須菩提為無學(阿羅漢),所做已辦。二乘人學習的目的是破煩惱,現在煩惱已經破了,還要學什麼?謂之無學。然無學分小乘無學和大乘無學,小乘無學是指四果阿羅漢,大乘無學是成佛。


解脫性空是說須菩提證悟空性得到解脫,或說性空也了不可得,謂之解脫性空,性空的自相了不可得,觀待有為法之自相了不可得,謂之性空,非有一物名之為性空,性空亦自相了不可得。


唯識派所承許的圓成實,是將萬法之體性(空性)當成實法,謂之圓成實,然實無有一法可得其自相。


本章明須菩提有兩種能力,第一是宿命通,第二是在娘胎就有空性修學的習氣,然出生後欲證悟空性,還須觀待佛的啟蒙,入佛的空性見,蒙佛印可為無學道。

卯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諸相入非,就是所有的相入非,非就是了不可得,諸相入非就是諸相非相,什麼相都沒有。


(能)非是證空的智慧,所非是所空的人與法,能非的智慧與所非的法兩者都了不可得,乃因能空的智慧與所空的法互相觀待,觀待人空、法空才能生起空性的智慧,觀待空性的智慧才能在心識面前生起人空與法空的義境,這兩者(心與境)既然互相觀待才能生起,二者自相連微塵許都得不到,謂之真實在那裡?


旋法歸無,旋就是旋陀羅尼,也就是人的頭腦像轉經輪一樣有旋轉的能力,我們一般人頭腦都是愚鈍的(不輪轉),孔子說:敏而好學,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矣。敏就是這個人的頭腦很能「輪轉」。我們一般人在世俗上頭腦很會轉,然在佛法般若義趣上卻難以轉動,在世俗上記性很好,但在佛法上卻忘性強盛。旋法歸無是指在法上透過思維觀修之後歸無,歸無就是入於無(自性),入於自性空,入於自相空,入於實有空,入於勝義空,謂之斯為第一。


本章是意根的修學法,意根是什麼行相呢?唯識派說意根是第七識,中觀派指意根是生起意識的前一念,觀意根的自相不可得,就是意根圓通的修學法。


所以若能在娑婆世界培養自己成為上根之才,到極樂世界受到諸上善人的調
教,則很快證悟,解脫生死甚至成佛,能利益無量無邊的有情。然這些都必須靠因地的願力、好學與廣作善法,在煩惱生起時有對治的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