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期::啟蒙園地-論語略說

賢賢易色章心得

 心威

人倫學問百代宗

行依解能篤其功

造端夫婦成於信

子夏傳承聖道脈

 

六經以詩經為首,而詩經又以關雎列為首篇,其要義在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重其色。中國的學問是建立在五倫的基礎上,而五倫正是以夫婦為始,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乃至兄弟、朋友。本章首句正在說明夫婦重德不重色,以正人倫之始。

古來有若干注解,將「賢賢易色」解釋為「以好色之心好賢」,並進一步說明,「凡人之心,莫不好色,而不好賢;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於賢,則此人便是賢於賢者。」 這是以親近善知識,對治個人的習氣為出發點,勉人改易好色之心為好德之心。立義雖好,但與下文的聯貫似有不足。

父子之道天性也,為人子必當竭力以事親,即使無法免於不匱,也要竭盡心力,對父母提供種種的供養。除此之外,所謂「兄弟睦,孝在中。」兄弟能和睦相處,兄友弟恭,兄弟之倫就在此中展現,父母也必定十分寬慰。

孝經云:「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為人子平常居家之時,冬溫夏凊,昏定晨省,當須盡於恭敬。若進飲食,要怡顏悅色,令父母歡心。遇父母有疾,孝子則面有憂色,行不正履,盡其憂謹之心。若親喪亡,孝子自然表現出哀悽之情,雖聞樂聲不以為樂,美食當前不以為甘。春秋祭祀,齋戒沐浴,以盡其嚴謹之心。如此才能稱得上是事親盡孝。

處在現今民主化的社會,以往忠於君的概念,必須加以擴展,而為忠於民的概念。公務人員,為國家辦事,必須盡責,先公後私,乃至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為盡忠於民能不愛其身。

與朋友交往必須信實,曾子一日三省而傳揚於後世。「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正是曾子日日省察的條目之一,可見朋友間的信實有多麼重要。而所謂信,就在言語、辦事皆無欺中顯現。

對於那種能確實做到賢賢易色、事親竭力、事君致身、朋友有信,於五倫能敦篤力行的人,雖然他自謙的說自己未嘗讀書學習;子夏認為此等人一定是經過學習的。因為,實行必由實學而來,若不學而只言行,則所行無由達到更高的層次。

舉例而言,事親而不學,無以知力之當竭。即知竭力,而無學以充實內涵,則只知竭力以養口體,未必懂得養父母之志。假令怡怡祇奉,愛敬無歉,而不盡力於聖賢德業的學習與踐履,行道以顯親,則於事親亦不能無憾。再若只知事君而不學,未必能知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道理,則臨難豈能無茍免之心。即知致身,而無學問以充實之,則不學無術,不足以匡君定國,康濟時艱,雖鞠躬盡瘁,孜孜奉公,臨難殉節,不有其身,卻無補於治亂安危。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倫常來維繫整個社會的運作,透過聖人的教化,諸賢的傳承,內化到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成為我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內涵,雖經時代的變遷,然真理卻不會因時間的更迭而有所改變。五倫以夫婦為始,娶妻娶賢,重德而不重色,美貌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德行卻隨著時間的淬鍊而日漸光輝。倫常的踐履隨著學問的增長,更見其深廣的內涵;學問也在倫常的力行中,展現其真實的價值。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