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期::社論

雪 廬 風 誼

 

謙謙君子慈忍行

誰人識得地藏王

地獄不空願未盡

要令眾生蓮胎生

 

今年的四月二日正值一代大德 雪廬老人示寂廿週年紀念,老人家一生對國家對文化的貢獻難以形容,特就文化上來說,早期在山東除了辦通俗教育會,並任會長,亦在顛沛流離之際不忘弘揚佛法以安定民心。在入蜀之際,應太虛大師之邀,於歌樂山雲頂寺講經。抗戰勝利後,本想另有一番作為,惟山河變色,隨奉祀官來到台中,生活還未安定即展開弘法利生的事業,首先於民國三十八年法華寺開演般若心經,在民國三十九年於靈山寺開演無量壽經及啟建佛七,在台灣佛教史上是開講經的先河,尤其是在家人講佛經之開端;也是率先辦佛七,有些自恃佛七道場的創辦者,殊不知 雪公老師早已開展了這樣的事業;並在靈山寺放生,也是台灣佛教放生事業的開首。老人家常說他比台灣人更愛台灣,他愛台灣不是愛台灣的阿里山或日月潭,是要把文化的種子播給台灣人,喚起青年學子對文化及社會的使命感,才是真正的愛台灣。老人家閒暇之際,常常獨自清修,以誦經念佛為法行,以讀書為休息。

在民國四十年創立了蓮社,亦是開在家學佛辦道場的先河,並相繼的成立圖書館、育幼院、仁愛之家與菩提醫院,這些的慈善事業,早在民國四十八至五十二年都已相繼設立,亦是台灣佛教慈善事業之起頭,並在四十一年於雜誌撰文籌建樂生療養院的佛堂,使得痲瘋病人有安心辦道之處。在台灣物資缺乏,佛教還未被興起之際,老人家即有獨到的眼光、崇高的志向與堅強的毅力,在沙漠中創造綠洲,並積極辦理儒佛教育,先從儒學紮根,在民國四十一年時即成立各種修學的班級,培養儒佛的人才。當時的社會,能夠吃到一口飯,尋覓一個安定的窩都極為難得,遑論其他,老人家若非菩薩之再來焉能如此。並在民國四十五年興辦兒童德育班,是啟蒙班、讀經班之開頭,現今讀經班如雨後春筍,並標榜讀經是其創建,殊不知在民國四十五年老人即有這種眼光。並在民國四十九年傳千人五戒及菩薩戒,除了是低靡台灣學佛風氣之提昇,也是台灣佛教界傳戒之開頭。晚年於慈光圖書館講華嚴經,前後計十七年,聽者近千人,更是台灣講經之盛況,幾乎是無出其右。

約在民國四十四年左右即在蓮社辦念佛班,今日各地有念佛會,平常念佛共修,蓮友及其家人在臨終時,予以助念護持,得到生西的瑞相,這些也都是由 雪公率先發起,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大學生請法,老師特別於民國五十年即有對大專生的開示,成立慈光學術講座,在民國六十年正式興辦大專佛學講座第一期,亦是首辦大專佛學講座,令大專生學佛,成為淨化社會的一股泉源。並在民國五十年靈山寺創設佛學院培養僧才,也是開現今寺院辦佛學院之先河。老人家並在中部各大專院校講解國學,晚年更在蓮社開演論語以期弟子們能儒佛並重延續中華文化。

綜觀老人一生弘法大半都在國運艱難之際,但深知唯有正法興隆,國基方能永固,所以護教即是護國。雖有諸多來自於教外以及教內的障礙,自喻滿身瘡疤,學得一個「忍」字,所謂三賢十聖忍中行。嘗教化弟子說大菩薩須對眾生興慈,教化不下去也得忍,慈忍是大菩薩不共之德,是成就佛道最殊勝的資糧。

晚年示現病苦猶講經不輟,並在重要場合抱病出席提振士氣,開導弟子要好好的維護正法。一生德行感召四方來學之弟子不計其數,始終謙謙不欲出名,並嘗說:捧出心來與佛看,至死不變強哉矯,最後以一心不亂劃下了人生圓滿的句點。身後雖備極哀榮,但相信老人主要的意思還是在傳承儒佛的慧命,學道不在人多在不變質,不在出名在腳踏實地,雖辛苦幹也是樂此不疲,嘗謂侍者說:誰叫咱們是發了心的人。果能識得老人的一言一行,終身受用不盡,學的越多,成就必然愈高,影響力必然愈遠。

現今除了有老人畫冊、全集可供參考學習,若能好友聚會切磋琢磨,深研老人之精神與道德的內涵及對儒佛的慧眼抉擇,必能在混亂的世道上做一番的作為,更是對老人往生廿年最好的緬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