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期::共修研學-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十五)觀修緣起了生死

 編輯部整理

十二因緣輪迴圖

順逆流轉與還滅

厭離生死破無明

有利方能度他苦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此覺悟能為六度中之禪定度攝持,乃對目標之專注,修學的目標為何?為了有情成佛的安樂,菩薩誓上求佛道,不但在第四覺知破煩惱障,更在第五覺悟破所知障。須知破煩惱障是三乘共法(三乘共同的修學法,是三乘必修),至於破所知障則是大乘不共(唯大乘能修能破)。

欲得三乘成就須破愚癡,眾生之所以輪迴不能出離亦是愚癡,救拔有情之根本亦在助其出離輪迴,唯有破除有情的愚癡才能使他脫離輪迴的病苦。然愚癡的行相為何?就是無明我執。以執著為因,生死則為其果,此即是十二緣起的流轉。因為有執著所以生起煩惱,有了煩惱就會造業,有業就能感生死苦果。菩薩面對的這些眾生都是他所不能忘懷的,為什麼?因為這些眾生無始劫來都做過菩薩至少一次乃至無數次的母親,對菩薩有非常大的恩德,不但如此,菩薩世間的福和出世間的慧全部觀待眾生才能生起,既然所有的福跟慧都是靠眾生才能生起,有情在受苦,可以坐視不管嗎?所以此時「菩薩常念」,要如何來利益眾生?首先要先除自己愚癡的行相,觀察自己輪迴生死的行相即是十二緣起的流轉相。

十二緣起第一支「無明」,其行相是以人我、法我為所緣,而有自相的執著,此即煩惱障;至於所知障則是法我執所薰習的習氣,此習氣不會產生法我執,何謂不會產生法我執的習氣?諸法顯現在未破所知障聖者心識中還是真實的顯現,但聖者已破實有的執著(破煩惱障),能令法顯現為真實的習氣稱為所知障;何以聖者還會有所知障?例如阿羅漢在現證空性時,是在一法上通達空性,而非在一切法上現證空性,但已由一法上現證空性,也能例知其他法體性皆空。所以其他法顯現為實有時,這位阿羅漢已經不會對它產生執著,但仍有顯現為實有的障礙稱所知障。

所知障不是無明我執,無明我執是屬於煩惱障,有二類無明:真實義愚及業果愚(不知斷惡修善才能離苦得樂,所以見善不知造作,見惡不知遠離)。如何破無明呢?第一、先深信因果,在做人處世上好好斷惡修善,與他人結上深厚的善緣,其次學習般若的義趣,破除實有的執著。

十二緣起第二支「」:無明是如何引行的?因為有了這實有的執著,特別是在五蘊身心上生起實有的「我」,不知我與五蘊是觀待而有,有了執著,所引發思維(行);思維會推動心理和身體的造作,所謂推動心理造作其行相是審慮思與決定思,推動身體和嘴巴造作其行相是動發勝思。舉例來說,對因果邪見的人,認為自私才是快樂的來源,在對境時,這種自私的想法就會想辦法使自己得利,心裡有很多的計劃,身體嘴巴也被這樣的想法攝持,而做了許多損人利己之事,說了許多不如法的話,由行而結成未來苦果。

結成苦果的緣是無明,緣能引發因、滋潤因,但非果的直接因,緣是果的間接因;如西瓜的種子才是西瓜的直接因,水肥、空氣、陽光是西瓜的間接因。行(思)是由無明所策動的,若能令有情通達因果及所執的我了不可得,對境的思才不會是惡思維。

運用思維謀取利益,此即由思策動貪;當得不到時懷恨在心,即是別人在訴說我的過錯謂之瞋恨;不知反省謂之無慚;對於有權勢者巴結,此即諂;刻意表現自己的優點,此即誑;由無明引發之思就能將所有的煩惱引出來。無明可以是滋潤業的緣、是發起業的緣,所以無明或稱為潤生惑或稱為發業惑。此二支能引發未來六道輪迴的苦果。

第三支「」:有了行就能在識因上薰下業種(能生苦果之業種),因緣成熟時會牽引心識去投胎受報,此之「引」,還得靠著第八支愛及第九支取去滋潤業種,例如人道業種成熟時生起力量結合父精母血產生人道的名色,此即第四支「名色」,名是心理現象,觀待未成熟的色(六根),識心未能顯發了別的功能,但有心之名,無心之用,故稱名而稱心。此一階段細分有五位:第一七名羯羅藍位,或云雜穢,即父精母血初和合而成的一團雜凝滑之穢物;第二七日名頞部曇位,譯為皰,經二七日,漸漸長成瘡  之形;第三七名閉尸位,譯為輭肉;第四七名羯南位,譯為堅肉;第五七名缽羅奢位,譯為肢節,此時生諸根形及四肢的差別;以上屬名色支攝。

第五支「六入」:指眼等六根在母胎十個月中成長完備;能於出胎後,對六塵有涉入之作用,此為胎中成長位。第六支「」:根塵和合而成觸,此即出胎之位。當嬰兒生出至二、三歲,天真純潔,六根接觸外境,但起單純知覺,尚無憎愛分別。第七支「」:亦即心識能領納所觸的境界,在苦樂境當中產生痛苦和快樂的感受,這就是善惡業的成熟;在觸受當中產生快樂的感受,那是善業的成熟,產生痛苦的感受,那是惡業的成熟;好比一陣風吹來,有的人覺得很冷,在感受很冷當中就是一個惡業的成熟,感受很快樂就是一個善業的成熟;在感受痛苦和快樂當中,就是善惡業成熟處。

第八支「」:當成長到十二、三歲至十八、九歲時開始懂得思考,並依思考的去追求,這是所有動物裡面思維能力最強的,表示人是一個最高等動物、可以不斷的蓄積,像海綿一樣,不斷的吸收,到十二、三歲以後,再根據他所吸收的慢慢理解。因此在幼兒時期對於孩子的管教,要少講多做,要訓練孩子聽父母,不要運用到太多的言語,因為他還不到理解的年齡,讓孩子們多做少說、多吸收,要讓小兒多讀經典之作,看電視也要選擇好的節目,家長在旁邊引導他;千萬不能讓他看壞的節目,這是最糟糕的教育;要帶領小孩看好的、正面的。

在小兒長到十二、三歲或是十八、九歲時,頭腦開始會想了,理解能力開始轉強,有思維的能力,由想開始去追求,由思維去引發愛,愛就是一種追求的力量,對於所欲境引發貪愛,欲為己有。

第九支「」:取是追求力量的增上,非達到目的不可的力量;愛取都是愛,只不過取是愛的增上相,如一般人開始經過思維確立目標,並努力奮鬥要得到此所願境即是取的行相,大概是廿歲以後。

第十支「」:就是有了定業,經過了愛取的追逐,就有來生的結果,深一層去想我們人生很多的成就就是從愛取來的,很多的過患也是從愛取來的,此生如此,來生也一樣;如對天上五欲妙的貪愛而廣行十善業,就「有」投生天上的能力,或愛好禪定天的妙樂而歡喜修學禪定,未來就有投生禪定天的能力,有的人愛在黑暗做種種不好的業,未來就會有讓他投生到暗無天日的世界過非常痛苦的日子,愛取的增上就是有,有了投生的能力;我們要好好想想到底要怎麼過這一生呢?有限的生命裡面到底要怎麼活用呢?

第十一支「」:此身壽命終了,受前生善惡業的牽引,再去投胎受生,為未來受報的一種活動。第十二支「老死」:這兩者合為一支,因為這兩者孰前孰後不一定,第一剎那是生,有的在第二剎那就死了,還沒有老就先死了;有的在第一剎生,第二剎那老之後才死,所以將老死合述。以上是淺顯的論十二因緣。(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