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期::啟蒙園地-唐詩賞析迴響篇
「聽彈琴」心得
禮悅
老生常談人不愛
幽雅古調也難彈
人心厚薄是關鍵
力挽狂瀾為己責
詩人表達心意的方式往往都是意在言外,使說之者無罪,而聞之者足戒,其中傳達的是一種溫柔敦厚的氣氛,了解這一層,才可以算懂詩人的心。所以詩經的第一篇周南關雎之章,全篇表面講的都是男對女的思慕之情,可以隱喻臣子對君主的忠心,唐詩中很多閨怨類的詩也是如此。常聞老師如是說,但有時自己心裡仍覺得有一點點疑惑,他字面上明明就是只有寫這個意思。
這一首詩「聽彈琴」,詩人就明白告訴我們,從泠泠的琴聲上,要聽出寒冷松風的覺受。那就不只是聽到好聽或不好聽、悅耳或刺耳了;還要進一步聽出冷風吹過松樹間的感覺,去感受那弦外之音了。琴韻如是,詩境亦然。
這一首詩的言外意何在?詩的表面意義是說古調的意境深遠,當今之人淺薄,已無法體會。究竟作者原意要引申何種事物並未明說,或年代久遠而不可考,或可考而末學不知,但這裡要談的是,無論是作者創作本詩,或是後代如我等吟誦,比較接近的言外之意是,任何古時美好的德行、學問及事物,至今已失傳或不流行者皆可以拿來作本詩中「古調」的引申;引申的遠一點,則任何壯志未酬之事都可言之。所以,相信讀這首詩時,有深切感觸的人會很多。
感受比較深的是與其說是事物在變,不如說是人在變。因為人在變,所以在古人看來是聖者的孔子,今人看來則是有點迂腐的凡夫;因為人在變,古代論語是言行準則,現代則成眾多考試科目之一的國文科諸多教材裡的一本教材而已,而在無言行準則的時代裏,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因為人在變,古代人大多是相信因果的,而現代人則對因果道理敬謝不敏。在時代的洪流中,但憑個人是無法改變大環境的走向,唯有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想辦法改進自己才是。
其次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看佛法的興衰:在泠泠的絃音上,既是靜靜的聽出松風寒,勝義上,亦可以松風寒的自相為所緣,學觀世音菩薩去聽松風寒是否自相存在,進一步去看色塵是否自相成立,香塵味塵觸塵法塵是否自相成立;世俗上,但願自己能幫助一切眾生,遠離幻妄的五塵;而這樣的道理,對現今耽於物慾,失學的一代,是不會明白的;但這並不是佛法本質有所改變,而是學者不善學所致。
最後要感謝詩人們,留下美好的詩句,讓後世有緣的讀者,能夠藉此提昇心靈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