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期::啟蒙園地-唐詩賞析迴響篇
讀「聽彈琴」有感
盡意
千年結晶之智慧
寶藏猶待後人發
古調今彈自生福
不識之中有知音
在返班的課程中,林老師帶我們欣賞古詩「彈琴」,在讀到「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時,品味著詩人溫柔敦厚的詞句,並反觀現在的世事,心中實在感觸良多。
若是將「古調」比喻為古聖先哲的智慧,則作者寫詩的年代,時人或許只是不願奉行(不彈),但從今日的社會觀之,眾人已到了「不識」,甚至全盤否認並加以譏嘲侮蔑的狀況。
當今的世代,人人以自私自利為前提,為追求、維護、滿足個人的慾望而敢於造作種種惡業。不信因果,對於傳統道德文化嗤之以鼻,人生的價值完全要由擁有外在的物質或地位來體現,而成功的標準也單一的變成由金錢的多寡來衡量。生命的意義也慢慢由以往多元性的思考,能夠立身行道並關懷他人以及周圍的自然環境,窄化到一切以賺錢為目的,以自己的利益為唯一的考量。玩弄權謀,已不再是負面的意義,徹底擊垮對手,也變成了能力的象徵;守信尚義,被認為食古不化,柔和謙恭,竟等同於懦弱無能;這其間差距之大,墮落速度之快,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佛陀三千年前描述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今日若是佛陀再來,可能只有選擇沉默流淚了。
中國儒家的思想裏,認為人是萬物之靈,將人列為「天、地、人」三才之一,以為人可以有博大的胸懷、崇高的道德,也能行天地化育之德,關懷一切生命。孰不知隨著西方強權的興起,導致世人一昧的洋化,爭相認同並學習其思考邏輯。殊不知現今的西方思想,泰半源於向動物學習,例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念,而其廣泛運用於各個領域的心理學,很多的立論依據,也是來自實驗室中對於老鼠、猴子等等動物的觀察。
可嘆的是,這些動物的本能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行為中在在表現出來的,是要追求、保護自我(小我)的利益。可憐的現代人,不知道自己和聖賢都共有著同樣的智慧德能,卻取法乎下,向動物學習,並只學習其最負面的部份,加上自身造作惡業的能力又比動物強,於是由堂堂的萬物之靈,自甘墮落成「禽獸不如」的最可惡又可怕的走獸。恣意浪費/搜括資源,強調貪婪與競爭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凡事唯利是問。由殺害、虐待動物,破壞自然環境,導致大量生物絕跡,到勇於挑起人與人之間的對立、仇視,演出的都是一幕幕強凌弱、眾暴寡的戲碼;於是乎天災與人禍接踵而至,而未來可以預見的,可能是更為險惡的災難與衝突。
在寒訓營中有一位養成班的學長詢問如何抉擇科系,師長們建議除了自己的存心正確之外,也要避免一些顯而易見、容易造作惡業的職業,如大眾傳播、醫生、律師等。但個人認為,因現今人心的劣濁,幾乎已找不出太多所謂的「正業」﹕以民營企業為例,大部分都以「利潤極大化」為經營目標,成本要壓至最低,利潤要儘可能的增長,於是乎和客戶、同業以及上下游廠商的關係變成了相互傾軋爭利;所謂的刺激消費,只是要民眾過度的消耗福報;而行銷策略也變成了迷惑消費者的綺語;「寅吃卯糧」已被「擴張信用」的美麗包裝所取代;而「快樂的投資人」,也早就成為被金融機構蠱惑的羔羊;除此之外,還有著許多公司(包括許多高科技產業)是製造大量的環境污染,毒害生態,或是昧著良心生產危害人體健康的產品;在公營機構方面,雖然上述的問題較少,但往往卻有著不知珍惜民脂民膏的現象,有些又會淪為政治鬥爭,或是意識形態的工具,甚至在攸關人民福祉、道德人心、以及維持文化傳承等重要決策上,引導國家人民走往錯誤的方向;在這麼染濁的環境中,要能有幸找到一個屬於世外桃源的行業或是職位,所需要的,除了具備深厚的福報外,也要如師長說的,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目標;內心的良善為能感,而外界的機會與工作環境為所應。
觀察到現今濁惡的環境,我們只能謹切的提醒自身,一定要能在共業中造不共之業。首先要至誠的懺悔,自己的業障深重以至身處此環境;要發菩提心,認真修習正法;更為關鍵的,是要依止善知識,結合團體的力量,才有可能來對抗這滾滾的洪流。希望在污泥的汪洋中,開出淨潔的蓮花,將古調重彈,奏出淨化人心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