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期::啟蒙園地-唐詩賞析迴響篇

讀「聽彈琴」後談古琴於藝術之美

 吳承軒

小小心靈體會佳 

不受俗氣所拘羈

不斷提昇己意境 

將來必然有作為

 

這次返班活動的唐詩欣賞選讀的是劉長卿的「聽彈琴」。詩文內容如後: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作者劉長卿唐代詩人,字文房,河南宣城(今屬安徽,世稱文房四寶之鄉,是石墨及世稱「千年壽紙」宣紙的產地)。作者為開元進士,性剛外忤,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他的詩調雅暢,是元寶應年間傑出的詩人,是五言詩的翹楚,同代詩人權德輿稱長卿的詩為「五言長城」即可見之。

「聽彈琴」是我很愛讀的一首詩,它像是唐詩中一顆閃閃動人的星;詩中描述作者聽到七絃琴彈奏出美妙的琴聲,如流水一般清脆動人,他靜靜地聽著這首「風入松」的曲子,沉醉在那淒清動人的音樂中。雖然很喜歡這種古老的曲調,但是,現在的人大都已經不再彈奏了,令作者非常遺憾!

讀完這首詩後,體會到知音難得;現代人沒有古代詩人的修養,也不及於古人的才華,能聽能彈古琴更是少之又少了。

古琴,古代稱琴或瑤琴;現代則稱古琴、七絃琴,是中國古代地位崇高的樂器,位列琴棋書畫之首。傳說古琴的創製人,或說是伏羲氏,或云神農氏及帝舜;這樣說來古琴便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古琴有五絃至二十七絃不等,現多為七絃,主要作為歌唱的伴奏或純樂器演奏。薛易簡《琴訣》一篇,提出古琴演奏七種境界,是現存最早的古琴演奏理論。他又提出彈琴有「七病」,是實際演奏的法則。總觀古琴彈奏可以歸納出十三種類型,名為「琴聲十三象」,是彈奏古琴傳達內涵的表現:

一、雄(雄偉氣勢);

二、驟(突強突快、忽起忽止);

三、急(疾速,如風雨、如飛泉激浪);

四、亮(音韻嘹亮,琅琅鏘鏘);

五、粲(明麗光彩);

六、奇(超出常態,神奇難測);

七、廣(雍容闊大之勢);

八、切(親切、貼切);

九、清(音韻清峻);

十、淡(渾然超脫);

十一、和(從容適度有和諧之感);

十二、恬(靜淡而美);

十三、慢(舒展韻味閑遠)。

歷史上有名的古琴有蔡邕的「焦尾琴」、齊桓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並稱我國古代的四大名琴,聲音鏗鏘響亮,特別動聽;其次有「雷琴」是由雷威、雷霄、和雷玨所製造的古琴,琴家也視為上品的好琴,雷琴低音渾厚、激越,高音清脆、響亮;「雷琴」中,有一張特別出色的琴,由於彈奏起來,聲音響亮如春雷初鳴。此琴之古,可追溯到唐朝,是傳世寶琴。

其次在琴音中「高山流水」一曲喻「伯牙鼓琴遇知音」,為先秦琴師俞伯牙鼓琴遇鍾子期所作。

另外,嵇康也是著名的古琴演奏家,演奏的精妙絕倫,其中最拿手的是「廣陵散」,那是嵇康有一天在華陽亭,遇見了一個老人,由老人所傳授,令嵇康的琴藝大加進步。後來嵇康臨死時,鎮定自若的演奏了一遍廣陵散,並嘆惜廣陵散可能要失傳了。

再者,東漢末年女音樂家蔡文姬,被匈奴擄走到西域後,帶去了漢族的音樂,同時文姬也學會了不少匈奴地方的音樂。歸漢後,寫出十八段歌詞,並用胡笳和漢族的音調結合,在古琴上彈奏歌唱,後來人們把這首琴曲叫做「胡笳十八拍」,成為千古絕唱,流傳至今。

還有那明朝的「平沙落雁」是中國十大古典名曲之一,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

今日古琴已被聯合國授予「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古琴原是我國很古老的樂器,古時很會彈的人及譜不知道有多少,但現在會彈的已不足百曲,而且大多數琴譜已經沒落或失傳了,真希望現在有很會彈奏古琴的音樂家,能將古琴技藝發揚光大呢!

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聽過很多古琴的演奏,欣賞力也不足,但印象深刻的是只要一聽到古琴的聲音,心情似乎就隨著古琴的音調高低而時怒、時哀,起伏不定。

一般人認為,深情是思想感情濃厚、強烈的結果,樂曲表現時要激動熱切,所以現代歌曲幾乎都以快速、明亮、爽朗的旋律來表達此情緒。但古琴表現深情不在於激情,而在於感情的深切,與今日對深情的了解與感覺甚為不同;其實古琴於藝術之美可以帶給現代人更廣闊而深入的感動,不好好欣賞會是大家的損失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