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期::活動報導-丙戌年寒訓課程報導〜身安而后道隆

課程報導:再論游於書藝

 傳緒

入道有多門 

書藝是其中

古來多佳品 

後人摩不完

 

九十四年歲末蓮榮共修會,老師慈悲再度假中壢道場舉辦寒訓班,以身心靈健康為主軸,薰陶學子身安道隆之美好理念,有幸將自己臨池二十餘年的經驗,扣住主題,經老師潤飾過的科判,誠惶誠恐地講述,因時間掌控不好,自箇兒以為應講的詳細,卻匆匆帶過;亦有一己千慮一得觀念,事後發現遺漏,遂想藉蓮榮刊物一角,披露未竟之言。

自謂臨池學書十二益,不獨對聯如此,法帖臨摹亦復如是。十二益中最為要緊,是經由臨池學得禪定,古來習字的人,終生以追求立一風格為鵠的。多年前,曾書一作品,句中有「臨池有格已不易,何況禪定?」這一體察,雖說是學佛後微不足道的心得,卻已是經過一段漫長時間的醞釀,也是自己為「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所下修身的註腳,更認為是拉高臨池格局之淺見,何以故?當功夫深、才情高時,此時走向建立風格亦或以追求禪定為目標,若去除名利,本不相違背而相容,否則立判為二邊,係呈現平行線。現前雖功夫尚不深,論才情也平庸,立風格求禪定,卻是自我將來砥礪的方向。縱或二者不可兼得,寧捨前者,志求解脫,應與我同調。

有容乃大,是臨池數載另一心得,所謂泰山不讓塵土,河海不擇細流,觀古今大書家,上自書聖逸少,歷經歐陽率更、褚河南、虞永興、顏魯公、柳誠懸、懷素、張旭,晚自近代鄧完白、于右老,莫不博採前賢,而成就自己。臨書歷程,感念青州寇太山師、茄定薛定之師,二師書路廣闊,教子弟不專一家一體,薰習日久,遂養成一己習一家好一家,練一體好一體,不致墜入偏好一體;而臨池雖常列入日課,偶亦兼習書論書理,一如學佛解行相應,使一己眼界漸開闊,不陷溺於眼高手低之弊。

讚歎前賢,發明製作能剛亦能柔之毛筆,其形狀為圓錐體,筆管象徵包穹蒼,筆鋒凝成一芥子,透過筆鋒萬狀億形,皆馳騁於筆下,或怪石、或懸崖、或萬歲枯藤、或豎或方、或哀或樂、或陽剛或陰柔……真所謂芥子納須彌也。是以古來書家莫不鑽研筆法,甚至將筆法納入不輕傳之祕,蓋以藝術經驗宛如修行經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故古人云書貴體悟,指的應是筆法,著為方策,為世所重者,不論係《孫過庭書譜》,抑或《康南海廣藝舟雙楫之綴法》,一言以蔽之曰方圓,二者亦皆僅係滄海一粟而已。細究方圓,或謂只是落筆於紙剎那間之變化也,或讚捉住方圓二字,賅盡落筆筆法之妙;至若運筆之無盡藏,昔賢亦多著墨,雖俯拾即是,不親自走一趟,終究是說數食寶!憶昔,曾書放翁漁父詞「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待寫竿字末筆,體會澀行運筆法,努筆運筆通,側、勒、趯、策、掠、啄、磔皆通,後見弘一大師墨寶「與賢為友、所惡勿施」,所字末筆即用澀行,驗證大師之精到用筆,其樂無窮也!由是而知,小悟小得小樂,大悟大得大樂,無悟無得無樂。

經典修習重在內化,臨池學書亦復如是,姑不論久浸其境,身法、心法、筆法可施於日用平常,身處漢字天地中,觸目皆是書法,本見賢思齊,不賢而內自省之心,久必見其功,若問有無速成?套用古語:功夫日進如薄紙往上疊,多年握管之密訣,端在一「敏」字,苟能體會箇中之深味,紙將疊的快又多,識者以為然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