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期::啟蒙園地-十四講表

(廿四)第八講表 內容設施梗概

 傳瑛

三乘證果戒定慧 

攝持六度與萬行

佛法總綱三藏體 

二諦融通三昧印

 

前面第四表至第七表,已將人生宇宙之真相作一詳細的介紹,接下來要進入佛法的修學領域。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於印度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在示現涅槃後,由阿難尊者為首的眾大弟子結集經典,共分三藏十二部,雖然部帙浩繁,但每一部經都是應機說法,對治眾生無明煩惱的病根,所以世人稱為法藥。

佛陀法藥,雖然浩如煙海,但歸納起來,不外「戒、定、慧」三大綱領。依此修學,能讓眾生斷煩惱、了生死、成佛道,所以說佛法的本體不離戒定慧三學。

戒指戒律,修學佛法,需先持戒,這是修學的基礎。三藏中的律藏屬於戒學,古人說「律規三業」,是說持戒的目的在防非止惡,使身、口、意三業遠離煩惱的造作。然而,戒有「止」、「持」之分,「止」是禁止作惡,「持」是積極為善,所以廣義的說,戒學包括世出世間一切善法。

持戒除可伏住內心的煩惱走作,得到清涼外,還可厚培福德。常聽人說「戒德莊嚴」,即在描述持戒清淨的人,必定有福德莊嚴其身心,更重要的是,藉由這種福德的資助,才能進一步修學止觀。

「定」是「止」的成就相。止的作用在息慮靜緣,即止息妄念,安住在所緣境上。由於這時全神貫注在所緣境上,所緣境的內涵會愈來愈清晰,愈來愈深入。譬如有的同學喜歡車子,當他在新車展示會上看到喜歡的車型時,馬上被吸引,駐足觀看,剛開始時,只欣賞車子的外殼,接著會看看車裏面的種種設備,越看越細膩,乃至把整部車研究清楚。佛法「止」的方法與世間法相同,但所止的境界與內容不同,那麼要止在那裡呢?要止在佛經所講的義理上,所以說三藏中的經藏歸屬於定學。若能依「止」的修學而入定,就能引發種種神通功德,其中最殊勝的功德在引發觀修「法無自性」的空慧。

「慧」是「觀」的成就相。學佛的最終目的在去惑證理,就是以「法無自性」的內涵作為觀修的所緣境,據以對治人我及法我的執著,破除煩惱及所知二障,證得諸法的真實體性。三藏中的論藏歸屬慧學。一般而言,論藏係大菩薩所造。菩薩造論的意旨,是為就佛經上所說般若的空性義理加以辨證,以便後人的修學不會誤入歧途,如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世親菩薩的「百法明門論」及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故說「論辨邪正」。藉由邪正的辨析,最能開發智慧。然而,智慧有「實」、「權」之分,實智是指修學者自證得的究竟空慧,而權智是為度眾生所用之種種善巧方便慧,證得實智後,才能以無誤的權智攝受眾生,這是學佛最殊勝的目的,也是三世諸佛示現的本懷。

梁朝武帝崇信佛教,到處興建廟宇,在江南就興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廟,有天梁武帝問達摩祖:「我興建這麼多廟宇,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回答:「沒有功德,但有福德。」。有句話說:「山中無修行,朝中無宰相」。今世大富貴人,多是夙世佛門中持戒行善之人,這種依著持戒行善所得的福報好不好呢?其實只要眾生我執煩惱未除,在受用大福報的同時,依著我執煩惱造作的惡業能力也就愈強,福報的消損也就愈快。就以福報大到當個皇帝為例,所有百姓的生殺大權都操在他的手裡,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亦可由他獨攬。但看看歷朝皇帝的事蹟,在位期間能造福百姓的實不多見,多是依恃著大權,廣造令人髮指的惡行,因而漏光了他們的福報,來世隨著他們所造惡業的牽引,肯定千秋萬歲是要在三惡道中度過!豈不可憐!所以只有持戒福德而沒有修定開慧是不行的,惟有依著「戒定慧」三學的修持,才能獲證菩提的功德,也才能真正讓眾生離苦得樂,所以又稱為三無漏學。(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