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期::大德法語

由三十七道品觀孔子境界(上)子曰吾十有五章發揮

 雪廬老人

儒佛原來無二致

拘墟之士門戶見

放眼千秋萬世利

合之則美分則傷

緣起

為令聖教弘傳,為令 雪廬老人的思想精神得以延續,本刊將陸續整理刊登夫子弘法研學的法語資料以饗大眾,首先刊登「由三十七道品觀孔子境界」一文。

此文為 雪廬夫子於九十五歲時為論語班弟子發揮為政第二篇子曰吾十有五章之義理,讀來能知儒佛義理相通,門戶之見是因無知後學方有,若能破除門戶之見,能令文化發揚光大,國家強盛。(編者)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各位同學,今天先跟各位說兩句閑話,但絕不是廢話,很重要!人要把眼光放遠一點,孔聖人說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要不能往遠處看而光看眼前,後來的災害不說,眼前你都不保。

咱們除了學孔子,還學佛;佛說的更不得了,佛所說的話藏的意思多一點,譬如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很好,是比方話,成佛容易但得把殺生那個刀放下,當時就可以成佛,這話比孔子的話更有味道。然而誰放得下呢?沒有一個放得下!放下就好了,若屠刀放不下,終日造業,將來不得了。咱們大家是多少年的朋友了,我這講經的也有九十五歲,諸位聽著,我九十五歲怎麼樣呢?你們諸位不曉得!從前的人都懂,九十多歲就不能動了,照例會糊塗,你們不相信,只要活到九十幾就明白了,明白了則後悔晚矣!你們要預備將來佛在眼前,若眼前沒有佛,後來則不免流入三途,把這話說到此為止。

原來咱們學佛又學孔子,道有深淺之別,嚴格說不是道有深淺,而是「入」的有深有淺,「說」的有深有淺。佛學發源在印度,卻大不行,因世間法講得少,出世間法講得多。有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世間法站不住,還講什麼出世間法?這是印度佛學的困難處。中國雖有世間法,好是好,可惜到了漢、魏就變質了。這要從秦始皇焚書坑儒說起,焚書中惟曆書不燒,且殺了許多儒生,除了曆律書外,其他都講不下去了,後來文化就慢慢變質了,怎麼變質法?一直到了漢、魏、晉時出了參同契這本書,此書講道經的煉丹。何謂參同契?彼不反對佛,也不反對儒,將三家(釋儒道)融合,內文是由易經上的話摘錄下來,且經過改變,那當然就變質了。

雖變了質,往下學的人很多,這還罷了,還為時不晚;到了宋家又起一大變化,其實在唐家韓愈時就主張改經,他的注子諸位看看,他認為前人寫的不對,就改之,開了改經之端,這是大毛病。不知道的可以缺疑,待後來發現!到了後來宋家程朱更大肆改書,連孔聖人弟子他都看不起。之後漢儒、宋儒之注互打官司,你說我注的不對,我說你注的不對,到底是那一個說得對?如論語集釋收攝了六百多家注子,我(雪公)每一句都看,也有對的,然不對的居多數,為什麼?我說個道理大家聽聽,大家注的都是文章,但「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然夫子之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他們這些注解者沒有夫子之性與天道,此大毛病。

須知求的是道,孔子:「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又說:「朝聞道,夕死可也!」「道」是這麼重要,講的卻很少,一講道、性若牽涉到佛家,就被宋儒認為是異端,這些都是外行話。後來注書的以經注經,免得被攻擊受擾亂,按著五經,把經上有則注在此經,沒有就不注了,這往後就不用談了,那就是道很難聞了。

至於佛家呢?文字是其次,凡是學佛的人必得先修行,先修行有所得後注書,所以打官司的少,現在才打官司,現在不論中國文打官司(有些流氓也寫文章),至於洋文就不能看了。

雖然國家也有四庫全書,但全是文言,你已學些雜七雜八,這些書怎麼會看懂,所以現在要讀書就難了。

你學儒學才知佛學的重要,懂得佛學才知孔子之道與佛道一樣,儒佛合一。雖然如此,我也不敢注解,今天對論語這章所講的注解,要是寫出來,許多人會認為是異端,非正道!我先以佛家講這章,你們諸位要是真懂得佛家,孔子的書你就可以明瞭,光講孔子的書你們是聽不懂。然即使我今天講佛家,大家大概也不懂,為什麼?大家對佛法還是弄不明白,這是不客氣的話。

末法眾生鬥爭堅固,一個提倡愛,一個提倡消業往生,這是滿嘴胡說八道,連中國字都不認得。然外行人看不出問題來,所以報上成天你罵我,我罵你,或問:你怎麼一句話也不說?我說那一句話他們也不懂;或問:你說的話可靠否?我說的話經典都擺著,清清楚楚,他瞪著兩個眼也看不出來,那有什麼法子。

我今天講的諸位可以查查,那一句話沒有,下次見到我打耳光,我甘願,免得入無間地獄。所謂但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講論語這章是先講佛法,之後再三言五句說說孔子,你看對不對。先說我們為何生在娑婆世界受六道輪迴之苦,這句話很重要,娑婆世界(六道輪迴)又叫五住地,五是全數,中國易經:天數五、地數五、人數五。人的外頭是五官,裡頭是五藏,「五」字多重要,大家有否重視?

四念住與五住之「住」,寫法雖一卻有兩個講法,五住之「住」乃住在這裡出不來,四念住的住當停住講。五住地之住乃被按在這裏不動,而四念住之住乃停住活動,令心不往外跑,停在四件事上。五住地之「地」乃地方、地域,有五處將你按在那裏走不出。五住地到底是什麼行相?大家能說出來否?說不出來,一塌糊塗。

佛教徒在娑婆世界六道輪迴中思欲出離,因五住地之故而不能出離,實則五住地乃心中所造,永嘉大師有:「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因有五住地(煩惱),就有六趣,故此六趣亦心中所造,輪迴不能埋怨別人,因迷惑而造業,由造業而受苦,斷了惑就能出離六趣!大家聽明白,「惑」的講法也有不同,惑又叫煩惱,你有了迷惑就造業,造了業一切不得自由,不得自由又生起煩惱。

煩惱分兩種:一種是根本煩惱(無明),如一棵樹之樹根,乃煩惱之根本;二是枝末無明,如樹根長出樹枝、樹葉;枝末無明是輪迴三界的見思惑。先把見惑說說,是佛學名詞,稱為利使,思惑是鈍使。見惑是見解的錯誤,你的見解錯了,錯了就要倒楣,譬如犯了罪(犯法),刑警就找你麻煩,驅使你去受苦。見惑何以謂之利使,什麼是利使?利是能力大,如刑警隊明察秋毫,你有了見惑就很快受罰。至於思惑是鈍使,鈍是癡笨一些。如刑警隊不大明察,癡笨一點,當時你或可逃脫。

三界內惑有五種(五住地),先斷三界見思惑,證了羅漢果,其次第是須陀洹(入流)、斯陀含(一來)、阿那含(不來)、阿羅漢,斷了三界見惑就算是入流,算是入了聖門的佛教徒。證得入流可以在三界內一步步往前走,不會退轉,能脫離六道,以上是普通法門。若是修淨土的,要是斷了見惑,往生西方,品位將可高增。不論修大乘、小乘,欲證得三乘果(聖)位第一步都是斷見惑。

第二關是斷思惑(斷欲去愛),欲界六層天飲食起居很享受,使他愛著於享受,使他不出來;色界雖無男女飲食,但還有形色,色界天人貪愛這個殊勝的形色,黏著色境出不來;無色界雖形色也無,然還有愛,謂之有愛。「有」如何說?還有生死,愛生怕死,畏懼生死這就不行了,在三界裏被愛繫縛著,所謂若見、思惑都斷了,就證得了四果羅漢,雖出了三界,但還有塵沙惑與根本無明。

以上是五住煩惱,佛法也是分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人天(凡夫)、聲聞(究竟為羅漢果)、緣覺(證了羅漢果還有見思習氣,到了緣覺斷了見思習氣)斷了習氣,再往上就可以學習菩薩行。

以上是五乘佛法,要論真正解脫是三乘解脫,人、天則不成為解脫,然大家聽華嚴經講解脫,也是五,這一切皆是五,真正解脫亦分五:聲聞、緣覺、菩薩;菩薩又分為兩種:地前、地後,菩薩最高等級為等覺,解脫到了等覺就不錯了,但還沒有究竟,究竟就是佛,這也是五乘(聲、緣、權、實、佛),謂之五乘證果。

你們諸位修淨土,我才再講,淨土是幾土安養?淨土是九界安養,然是幾土安養?(有說四土安養與我說的不一樣),你們若認為四土安養與我這「五」就不合了,所以是五土安養!五土安養有何根據?當然有根據,沒根據是我在造謠言。四土安養之外再加上邊地,所以是五土安養。若生在邊地須十二大劫花才開。

其次是三十七道品,凡是學佛的,沒有不學三十七道品,念彌陀經修淨土也要懂三十七道品。為什麼?眾鳥演法,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等法」還包括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

三十七道品謂之菩提分法,所謂道品,即是成佛的道次第,菩提則是自覺覺他,然此三十七道品不論小乘、大乘都得學,講了三十七道品就可講孔子,即能以三十七道品觀孔子的境界。(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