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期::啟蒙園地-十四講表

十四講表(二十五)

 傳瑛

善惡之別須正見 

斷惡修善世間樂

入定修觀證無我 

破煩惱名真淨意

 

上次講過戒、定、慧三學是佛法的本體,現在介紹佛法大意,也就是佛法的作用,為一切諸佛通行的教化。概括的說,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人格確立的基礎。但大家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凡是對眾生有利,而且不僅眼前有利,還須對未來長遠影響也有利者,才是善。反之,凡對眾生眼前及未來均不利者,皆是惡。坦白說,真正能無誤的分別善、惡的人,只有具慧的聖者。一般凡夫目光如豆,遇事只知著重自己眼前利益,因而常做「刀頭舐蜜」的事,遑論還能審辨善惡。但對學佛之人則不然,審辨善惡是學佛的基本功,然要如何審辨呢?可從因果道理思惟起,凡不利人者,那包準是惡事,因即使眼前看似自己獲利,但做損人缺德之事,終將由自己承受苦果。

在南部地區有個菜市場,有甲、乙二家豆腐店對面做生意。我們知道豆腐是由黃豆磨製而成,雖然很好吃,但容易酸掉。甲家豆腐店就是這樣,當天店內沒有賣完的豆腐就開始發酸,不能賣了,但乙家豆腐保留一、二天看起來還是很新鮮,仍舊繼續賣。可是乙家的老闆發現,雖然他賺的錢比甲家多,可是他自己所賺的錢常常因小孩生病或其他臨時事故就把錢花光了,家裏過得並不安寧。有一天,有人介紹他去拜訪一位師父,他很納悶地問師父家裏遭遇的問題,師父說:「你賣的東西裡頭放了什麼你知道嗎?」乙家的老闆說:「我知道呀!」師父說:「你放防腐劑對人體好嗎?」乙家的老闆說:「不好!」師父又問:「你做的這些豆腐你自己吃不吃呢?」乙家的老闆說:「我另外做沒有防腐劑的,自己吃。」師父說:「你為了自己得利而害了別人,現在得到苦果了,今後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吧!」師父的一頓喝斥,乙家的老闆宛如當頭棒喝,回去後,他再也不敢放防腐劑了!

凡事只要妨害眾生,無論大小,都不可去做;但只要是利益眾生,事無大小,皆當為之。這也符合儒家所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因為事雖小,但其居心則有君子與小人之別,因此我們為人處世,不能不慎啊!

最後說到「自淨其意」,就是要使意業清淨無染。其實,當我們不與煩惱相應時,意念最清淨。我們為什麼會與煩惱相應呢?當我們看到有人向狗丟一根木棒時,狗即努力地追,將那根棒子銜回來,可是,狗與木棒有什麼關係呢?我們有時有些動作就跟狗追木棒一樣,實在很可笑。觀察自己,是否我們意念常常尋伺著別人對「我」的一個眼神、一句話或是一個動作,他人的一個眼神、一句話或是一個動作,不論是稱讚或詆毀,我們心念都隨之起舞,不是起貪慢、就是起瞋癡的煩惱,此時意業就不清淨了。事實上,真有這個「我」的自性存在嗎?現在的我只是過去因緣和合,暫時存在,假名為我,但眾生無知,卻整日為這個自以為真實的「我」籌謀算計,自私自利,廣造惡業,終而自食惡果,受苦輪迴不已。就佛法所追求的真理而言,不僅「我」無自性,萬法均無自性,當眾生瞭解此理,進而修學止觀,方能以定、慧之果破除種種煩惱的染著。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只要眾生防非止惡、積極為善,這與「戒」的意旨相符。而禪定能使八風吹不動,正是清淨意業的功夫,最後了達「法無自性」的智慧則是清淨意業的效果。所以佛法的本體與作用,恰可互相配合,涅槃經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正是闡明這個道理。

古時,唐香山居士曾參訪鳥窠禪師,請問佛法大意,禪師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香山居士笑說:「這二句話啊,三歲小孩都會說!」禪師喝斥他說:「三歲小孩雖能說,但八十歲的老翁未必做的到!」想想我們,是否也如禪師所喝斥的一樣?(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