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期::參訪觀摩-參訪觀摩心得-未減清光照世人〜雪公特展暨遺風事業

擇善而固執〜拜訪弘明學校創辦人連老師

 照延

七分理智三分俠氣

經過抉擇勇往直前

遭障遇難是昔業因

佛力加被轉成道糧

 

熙來攘往的人們,

看似有所目標而前進,

有人往東有人朝西,

但其中有多少人篤篤實實地知道

所走的是一條對的路,

這麼走下去,

絕對錯不了!

在我們到訪的這一天,正值連老師因腿傷而閉關,不克親自出來與大家見面說話,僅由老師帶領部分蓮友進入辦公室,代表問候連老師,並請連老師開示。

雪公太老師開辦佛教志業,從最小(慈光育幼院)照顧到最老(仁愛之家),講授經典從做人要敦倫盡分(儒學)到成佛之路的解行並進,老人家的開創如蓮花之綻放,一朵又一朵,後起承繼之人亦不敢稍有懈怠,守成誠然不易,另創又何嘗輕鬆?怕是難上難,試問誰願意跳火坑?誰願意偏向險路行?問十個人有一百個不願意。而弘明實驗學校辦起來了!辦學有多難?要找校地、要蓋校舍、要申請(跟公家機關打交道)、要資金、要培養老師、要面對諸多詰難(學校已經那麼多了,有必要辦嗎?接受儒佛教育的孩子將來怎麼接上正規教育?怎麼走得出去?又沒有什麼錢辦得下去嗎?)而且一定要能不退轉,這一條辦學的路,連老師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弘明辦學其實是無心插柳」,連老師說道:「當時適逢多元教育開放,所以想辦一個能與正式教育接軌,又能依我們的型態來做的學校」,弘明小學今年進入第五年,幼稚園則是第六年,連老師笑著說:「現在想,當年不辦多可惜,可是要是知道會辦得這麼辛苦,可能就不辦了」。

據了解,弘明學校在申請的過程中一直受阻,主因是對教育機關的流程不熟,但是還有另一個原因,即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誠如連老師所說,如果你真要發心做大事,魔宮震動,魔王一定來找,絕對遇到種種障礙。能夠突破障礙是因明白對治的方法就是深信因果,若認為常常行善怎會如此,那就是倒果為因。應知人來此娑婆世界,一是倒駕慈航乘願力而來,一是隨業力而來,碰到挫折那是果,是累世以來所種的因,因緣成熟,而此生做善事是在修因,因心(此生為善)非果地(報應),所以遇到挫折第一個要有的就是慚愧心,宿世業因要有增上緣才會結果,所以一定是在做善事時有起煩惱,哪怕只是一點點,都會助業緣成熟;第二個要有不在意的心,不在果裡起惑,不要再去起煩惱(造因),要想「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業」,好極了!到此為止。此乃在無形之中練功夫,告訴自己不要被外在境界所騙,雖忍辱最難,但正是遇到過不去的障礙才更顯真功夫。

在正道上做大事會驚動魔王,但是對道的堅持必有佛力加被,故能衝破障礙,所以連老師說,起初只是覺得很好就一直做,也曾一度沒有希望,但是做到後來,感覺不是自己在出力,而是佛力在推,遇到困境,自然有貴人,否則也不可能不花一毛錢就租到台糖的地。辦事要有傻勁,一個聰明的人若十分理性,那他什麼事都做不成,一定得要三分的傻勁,對結果不要想太多,所謂輕舟已過萬重山,怎麼過的?是佛祖推的啊!

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辦、去投入,第一步就是看它是否合乎佛法,若是如法,那麼即使是世俗事也能辦成佛事。連老師特別提到, 雪公老師往生二十週年,舉辦文物展只是外表形式,在內涵上是要提醒我們 雪師的教誨,希望喚醒並發揮恩師的精神,連老師堅信當年 雪公老師所教,先將人格建立好(站立好),人成即佛成,王莽佛曹操佛是從未聽聞的。什麼是教育?知識無窮盡,但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一個人理路清楚,能判斷是非,不該做的事一定不受引誘,一定不會去做,相反的,該做的事不受阻撓,一定去做,將精力用在這上頭,方對社會有所貢獻。所以說辦學可以慢慢地培養出一批正人君子,不求聞達於世,辦學的人像是跳火坑,但出來的都是蓮花—火中蓮。

連老師辦托兒所、國小、國中,一路辦到高中,這是因為好比孩子在弘明學習,若回到一班小學的五六年級,他會發現他的價值觀與同學不同,同學與同學彼此之間則相同,於是他會開始反抗父母,或者成為雙重人格,在家舉止端正,符合父母要求,而在校則無法避免被同學同化,這是因為在人格未定之前,受到同儕的不良影響,不會去堅持自己原有的品性行為與道德價值。

從連老師的談話中發現,在很年輕的時候,連老師就能感受到什麼是自己要的,並且願意追求。學佛是自己要學的,沒有人建議,為跟隨 雪公老師,連老師有四年的時間從台北做火車去台中上課。連老師回憶過往:「從小心裡就想要一個東西,虛無飄渺,不知是什麼。有天在書店看到六祖壇經,站著看完,覺得都看得懂,這就是我心裡所想的。然後剛好看到 雪公老師辦慈光講座,想參加,結果那期停辦,後來我去上的是明倫第一期講座」。

遇到 雪公老師是連老師人生的分水嶺,對連老師來說,是雪公老師將她散落一地的寶珠串成一串。連老師自認在世間法一事無成,但一點也不後悔,因為早在當年人生目標已確定,真正要走一條「道」路。

連老師的一番話讓人受用良多,在辦教育方面,讀經教育固然重要,但人格的教育與養成才是基礎,一切所為才能導歸於正;在自我審視方面,應該捫心自問:這一生到底要做什麼?能不能好好地、有毅力地做一件對的事?

若能有那麼一件合乎教法的事情可以去做,而且還能有老師指導教理,有同伴一起發心,那麼我們的心因為有了目標與志向,就不會感到疲憊,心不累身體當然也不累,一步一步地,在過程當中必獲益甚多,對社會人群也有助益,己利而利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