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期::參訪觀摩-參訪觀摩心得-未減清光照世人〜雪公特展暨遺風事業

走入雪公精神世界

 鏡蘭

聞善士依經論語

如理思惟比量智

斷疑生信德學兼

要為大同開新局

一、禮運大同篇

當大道推行於世時,每個人都能享有美好的生活,在上位的人同時具備了良善的品德與治世的願景,而且也有能將願景化為實際利民政策的能力……,腦中從以前就一直在揣測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呀!當時孔子於蜡賓時慨嘆出的景象至今仍令人嚮往。其實人要的並不需要太多,簡單的生活概念早已被人跟人之間過多的自我保護弄得讓人繁雜,「離苦得樂」的基本需求已被過度膨脹的不像話了,人們常常用殺雞取卵激進的方式來得到想要的,卻不計成本、不計後果地想極力甩開他不要的,然而事與願違,往往是「想得的得不到,想避的避不掉」。靜夜深思西哲的一句話「人都只是為了各種感覺而活」,想想甚有道理。例如有的人拼命的賺錢,是為了能夠滿足妻子、兒女的生活需求,是為了去享受家庭幸福美滿的滋味;又例如學好一技之長,是為了讓自己有成就感,在過程中享受自我成長的喜悅。真能如此認知,則我們可將精神層面的問題跨越物質層面的問題而優先處理,正如連老師所言,不談現實物質問題光談理想雖是空談,但只一味地追求物質難道值得嗎?如這次參訪的菩提仁愛之家,是太老師所創辦的慈善機構,他們照顧老人的重點是放在如何讓老菩薩們得到應有的尊重,並關懷他們這些老人家百年之後往生的大計,而輔翼以舒適、乾淨的生活環境,如同孔子所云「老有所終」一般;及連老師辦的弘明學苑,聚焦點在集合團體力量,以經典所傳聖人的思想涵養幼子心靈,並以各類才藝輔助之,培養其淑世救人之能力,其教學宗旨是「志道、據德、依仁、游藝」。

二、學佛青年使命略談

德與能孰輕孰重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古今中外想要如何用人的英雄,當然也一直困擾著末學,如果分成四料簡來處理的話可分成「有德有能」、「有德無能」、「無德有能」、「無德無能」,前者如具有經天緯地能力的顏回,出不出世但看我們的福氣,末者如鼠輩之徒,於世無益,不必論之,這二者很明顯可以看出用與不用,不易造成你我的疑惑;中間二者,若以德國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的一段話為準則的話,也很容易分出其間高下。「一國之繁榮並非取決於:國庫之殷實、城堡之堅固、公共建築之壯麗;而是取決於該國有教養公民之人數及其人民之教育、開化及品德之高尚;這些才是國家真正的利益、主要的優勢及真正力量之所繫」。品德高尚之重要性實優於個人能力之高低,由此可見一斑,「無德之能」猶如洪水猛獸,能享一時之光麗,未能保將來之安康。但如果再細論之,吾輩佛教青年豈能僅止於「有德無能」呢?一則利人濟世範圍深度有限,只能獨抱幽蘭自賞,二則凡庸之技能與見解可能害人於無知,例如凡庸醫者雖懷仁心,見重症病人不但束手無策,所開之藥結果如何,可想而知;又例如仁慈之君王雖是國家之大幸,但無治世之良方、策略,卻不是萬民之福。綜上而知,我們可以確定唯有「德學兼備」才是唯一目標,因此之故,連老師與唐老師才會於此次活動中,不斷的強調青年學子於學習上所應注意之事,略錄如下:

1.眼、耳皆須打開,心思務必用上。

2.如同阿彌陀佛師法二百一十億佛國土一般,吾等應虛心,將自己空白而學習他人長處。

3.應如雪公太老師一樣,雖然已過半百,但仍致力於學習與利他,內心絕不委靡不振。

4.趁年輕時,活在這世上,思維我能作什麼?提早把目標清楚確立。

5.審慎擬定,並釐清自己的價值觀體系。

於德於學,我佛教青年皆應勉力為之,抓住論語所云「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四項宗旨,有次第地、有輕重地逐步實踐。然在學習上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漫無目標的廣學,有論典曾經提到「所知類多壽苦短,壽量尚且不可知,故如鵝取水中乳,但取清淨己所欲」,祖師提醒我們,雖然我們應該要知道許多的知識,但是我們一生的壽命到底有多長,並無法確定,因此,我們應該要選擇重要且嚴肅的目標來實踐,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瑣碎的事情上,這或許是我們所應共勉的。

三、迷思之辨

在參觀太老師紀念文物時,當中有一段是影片欣賞,其為有關於印光祖師的紀錄片,裡面有一段話頗能引發學子好好思維,大意是這樣的:印光祖師未出家前,曾跟隨兄長一同進京赴考,途中問兄長,科舉考試是為了什麼?答云為做官;做官之後呢?答云財富家庭美滿;財富家庭美滿之後呢?答云死。印光祖師旋即立下決斷不考試了,要出家。祖師能不昧流俗而決然地選擇自己要走的路,這對我們而言是個很大的啟發,尤其是在這個資訊爆炸又快速流通的時代,我們很難不被所謂的流俗牽著鼻子走,讓大眾所謂對的目標與正確的方向來決定我們自己的走向,這非常相似於「康多瑟陪審團定理」(Condorcet),這定理的原則是:假設一群人要回答一個問題,可選擇的答案只有兩個,其中一個是正確答案,再假設每個人答對的機率超過百分之五十。經過一番計算,這項定理顯示,隨著團體的人數增加,整個團體裡答對的機率會遞增到百分之百。這項定理被許多大機構廣泛地運用,而且預測度非常的準確,其實也就是所謂的「群眾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這個非常像中國的古代名言「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但是這項定理當然也會有失效的時候,就是在只有少數人才知道正確訊息,而這些所謂的專家手上握有極關鍵的資訊時,人們判斷的正確度會隨著團體人數的增加,而直接趨近於零,剛好上述所說呈現完全相反的結果「三個臭皮匠,遠輸一個諸葛亮」,這很耐人尋味,一味的相信他人所說的絕不是一個學子正確的思路,未來不可知的情況非常的多,我們應該培養能夠獨立思考的能力,依循聖賢者的正知見,繼而向上邁進,且縱然真正的大道之理是只有大師才知道,我們更應該如釋迦如來所說「苾芻或智者,當善觀我語,如鍊截磨金,信受非唯敬。」深入地去探討「為什麼?」,因為真理的真金是不怕火煉,又應該如印光祖師一般善於思擇、推理,而不畏人譏地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邁入佛國淨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