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期::專題研學-聖者的祕密~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暨七處徵心探源

講座心得(二)

 走在成功的路上效法圓通聖者因地行 / 心筑

大事因緣佛知見 

能成聖位證圓通

由聞入手思修證 

要為凡夫作榜樣

每一年暑期佛學講座的課程都不一樣,能令每位學長在教理上紮下深厚的基礎,並將此知見運用於辦事,不但能練磨自己的煩惱習氣,且能在教法上得到更深的體悟。一年一年的過去了,想要念的書越來越多,在細微的辯證上,既有的觀念和新薰習的義理有時仍混淆在一起,不得正解,越是害怕碰觸去解釋,越是退縮而無法豁然開朗。

曾於證交所聽過的二十五圓通與共修會週六大堂的七處徵心,是這次講座的主題,為了將講座內容作一番預習,那一陣子腦子裡轉的都是聖者證入圓通或勝義或世俗的義涵,或自問自答,或與學長們切磋、詢問、辯證、討論,或與老師們心得交流,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有時候是差點掉入某個陷阱中,在與老師不經意的談話時才發現不該再朝某個方向鑽牛角尖下去,有時候是恨得牙癢癢的:舌根、舌識對的境界不是味塵嗎?眼識對的境界不是色塵嗎?

老師總有辦法把深奧聱牙難解的經文,用最容易懂的方式讓大家明白,不僅明白其中字句解釋,還令人對於佛理產生極大的興趣,對於修行這事充滿好樂,幾乎前面有什麼困難,都可以如反掌折枝那樣輕易的越過。圓通的修學法,客觀的套上同一個公式就可以明白的理解,總而言之即是歸元無二路。可是對於聖者成就的世俗面相,老師每每看到經文中的一小句話,就一定要拿來或砥礪或訓勉一番,不論是每位聖者成就的因地,眷屬一起修行的重要與殊勝,不斷發願來世護持對方學佛的深厚因緣;每位聖者因地當中的造作、發願與習氣,和最後以何法現證空性有著密切的關連,說明對於當下之造作不可不慎的警惕;那見到自相所成的我而任由自私自利作祟的行苦;想要開竅不僅要有令心專注的方法,還要有善知識教導開顯智慧的教法,更要發起公心來服務大眾;在啾啾亂鳴的世間,鼓動正法事業的風潮;即便遇到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觀世音菩薩,重要的是問問自己的動機,所求為何;或為說法第一,或為神通第一,或為眾中綱紀,或和佛有著深厚的因緣等等,每一位證得圓通的聖者都是我們修行的榜樣。

每次講座只要想到廚房忙碌的師姑就不知如何是好,也知道只要好好在義理上得到覺受,在內心中生起漣漪與共鳴,老實且努力的學習就好。但是捫心自問總有個隱微的不安,那是一個怎樣難熬的狀態,每天面對炎熱與繁雜的事項,需要不間斷的端出色香味俱全的菜餚,不但不能浪費、不能隨便、不能難看、別人發心的菜不能不使用、剩下的菜隔天如何再使用。煮東西這件事常常和心情與體力有著極大的關係,如何保持高昂的士氣和不疲不厭的心力?一次或還可以,兩次有點勉強,三次就必須要硬撐,四次可能就不行了,師姑們內心是否有著好想換人做做看,好想進去吹冷氣上課的渴望?吃下的每一口佳餚,是師姑們犧牲自己的聽課覺受而成全的。

即使仍然被自相我的實有牽著鼻子走,在遇境逢緣時還是被煩惱打敗,筆記上寫著老師上課時的一小段話:這些大菩薩的證量我們或許一輩子都達不到,即使我這一輩子用上十二萬分的努力,只前進了一點點,但是只要不斷的努力,有一天,我們也可以獲得如二十五位圓通大士般的殊勝證量。

應以何種宗義證得圓通 / 智中

根塵識三相觀待 

自相空浮現似有

水月鏡像夢幻般 

輪迴當下是解脫

每年寒暑假最期待的事情之一便是參加成長營的活動,因為藉著短時間的強力衝刺,可以讓自己在教理上成長不少。暨唯識簡介後,本次以中觀角度切入楞嚴經七處徵心與二十五圓通的研究。中觀派的基礎文獻是龍樹菩薩的《中論》,與唯識不同之處在於,中觀說俗諦為名言有(外境成立),真諦是自相空;唯識則說外境是無,唯內識是有,一切法唯識,當時在印度的大乘佛教,就分此中觀與唯識兩派,當時小乘在印度也是相當興盛,與大乘共時存在於印度。

唯識與中觀是對佛語有不同的理解而分,而對《中論》持不同的理解則分出以佛護、月稱為代表的中觀應成派與以清辯、智藏為首的中觀自續派,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分派,或許是因同時代的陳那使佛教邏輯學飛躍的進展,而清辯受到了影響,認為在世俗言說的範圍內以邏輯來證明法在世俗上是有其自相,離開言語法之自相不能顯,是故在真諦上是空性,並依此與護法在空有上有著精采的論辯;而我們所依循的應成派則認為諸法唯名言的緣起,法在名言觀待外,連微塵法的自相都不可得,因此主張以應成論式(就在對手的例證中舉出其矛盾)來破斥對手。此次以中觀的角度為切入點,進到經文前可以先了解上述粗略的歷史背景。

眾所皆知,中觀派的核心思想是假名的緣起,正式成立該法的空性這表現在《中論》二十四品第十八頌的這個句子:「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也就是說,世間一切事物都是此有故彼有地前前生後後,並且是不斷流動的,在這流動相中,人們為了去把握認識外在世界,便以各種靜態的言語假名安立在事物上面,但卻忘記事物唯觀待自己的名言方可被認識,還以為在事物背後有個獨立實存的實體;而此事物也是與其他事物彼此依靠而成,將這樣的觀待關係的時間拉長,便可以發現有著一個因緣變化的流程,而其背後並沒有個「什麼不變的東西」在操控,所以才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然而緣起和假名說空仍是世俗諦上的討論,真正在勝義上說空必須在該法的認知上找不到該法的實有,也就是離開了一切的觀待與緣起,並沒有個一法可得,才是勝義諦的修學,雖然二十五圓通中並非每位聖者都按照這個方式報告其修學心得,但這個破法在七處徵心表現的很清楚。

既然世俗是緣起有,那麼這個有法是怎麼呈現的呢?依中觀看,世俗果相在未生之前並不像唯識所說的,以一個「種子」的方式存在於第八識,而是「滅法」,之所以能指稱說此是彼的因,也是等果相現起後觀待果說的,然而此時的這個因也已經找不到了。因此,果相、業力的顯現,是以「浮現」、「冒現」的方式呈現,且沒有時空的限制。對許多眾生而言,可以說是在毫無預警的狀況下「無中生有」,而且在解釋其中錯綜複雜的因果時,往往錯看(非因計因,非果計果)因而怨天尤人。就是因為看不清楚整個因緣變化之流,又不好好親近善知識打開法眼,才會把因果簡單看、錯看,以為有個造物主是創造世界的因、以為自己的慘痛遭遇「都是」某個人造成的,不知當前的喜悲只是過去善惡業的浮現,相對地也不相信業會如何在吾人身上現起。其實業因若未被造作,即使根對到塵,對吾人亦無意義、沒有名言認知。因此,中觀以觀待和名言認知的方式說空,正好證成了因果的浮現。

誠然,因果本身相當錯綜複雜,但不是就全然看不懂箇中變化,了凡四訓不就說,「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雪公老師光看人走路、聽人講話便可知此人九成的禍福吉凶。因此,只要能依止善知識,循著正確的方法好好修行,有朝一日也能像佛菩薩一樣,把甚深的因緣說清楚講明白。另一方面,即使懂局者如阿羅漢,其神通卻也不敵業力(如目連尊者),更何況沒有神力,不能自主的我們呢?如何保障自己在往生前避免重大惡業以苦果的方式浮現,唯一方法只有發菩提心老實念佛,特別是鼓動看似無形的風潮、氣氛,使眾生一一發起菩提心,並時時成人之美,藉由共業來轉變別業,並祈求善友們及彌陀諸佛的加被,或許就能使可能浮現的惡業頓失依靠,而使過去劫所造的善業加倍現起。總之,就是在往昔惡業未浮現前好好修行,才不枉過已經得來的人生。

輕越過如須彌山的障礙 / 陀羅

業力甚大勝須彌 

善巧方便能輕越

方便智慧相配合 

往生圓成菩薩道

一、因緣

暑期共修會所辦楞嚴講座與考試撞期,原本由於懶惰的習氣和考試之故,沒有報名參加,但出席名單有末學的名字,加上學長鼓勵下,請求活動最後一日出外參與考試,很感謝老師答應末學以這種方式參與講座,也感謝其他師友們費心安排,及母親對末學的決定予以支持與肯定。

二、起心動念

幾天的講座心中滿溢感謝,能於溫暖飽足中求學修道,實乃與會大眾和合的力量。在舒適的環境中,一切受用現成,而這些心力成就的修學環境,就像是大家一同耕種、開闢的一塊田地,大家一起播種、耕耘及收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得使田地生生不息,不斷地收穫。而這塊田地,便是佛菩薩慈悲給予我們的福田,為什麼如是說呢?這塊田並非憑空而得,也不是佛菩薩突然變現一塊田地,說「喏,把這田種好,可以得往生!」末學依學校老師觀念的引導及懺悔過去誤殺有情的過失而吃素,後又因智中學長的因緣來到蓮榮學習,而學長又依其父母及老師、老師又依 雪公老師等……,如是追尋,原是三寶的慈悲喜捨,讓與會大眾依此福田種下善種,收穫了累累的果實。

在第三天晚課時,心中悄悄生起一份欲成佛之心。從前總是希望念佛共修功德能迴向給父母親,願父母親能夠認識極樂世界、發心學習佛法。但又想到,家人被俗務牽絆、心生煩惱,如何能助他們此生接觸佛法、超脫輪迴,應該是自己先修身(將儒佛之道內化),進而帶動家中的風潮。憶昔曾食眾生肉及損惱有情眾生,今願戒殺吃素,發心成佛,救度彼等離苦得樂,方能解冤釋結及報答親恩。想到此,生起求道之心,並對創造良好修學環境的善知識生起感恩之心。

三、思維辯證

佛法與人文科學是不相衝突的,反而將人文科學含攝其中。例如社會學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分關係就是指利害關係,而佛法所說的每一分也都是利害關係,但是佛法的利害關係又更高一層,探討的是甚深緣起的利害關係,乃至更遙遠的未來,而社會學探討的是現世的權力、地位、財富、人群關係。這並不是貶低社會學這門學科,而是藉以將現世利害關係的體察引入佛門,能把思維格局擴大。就像是社會學討論到語言,把語言當作一種符號,如果中文的「好」字放到德國去,恐怕很多人眼根沒壞卻無法辨識,這是因為觀待境生起的名言識未生故,所以諸法無自性,這又是一例;又以法律學來說,法律是一種規範人類世界的遊戲規則,在古羅馬,只要不履行債務,法律允許債權人把債務人抓去做奴隸變賣、現代社會的英美法、大陸法雖然講求人權,不以人身為抵押,但犯罪仍以生命、時間、金錢等作為償還,現世間就有因果報應,更何況推至更深遠的三世的生命相續裡。法律的因果報應尚有缺漏,因為除了法律,還需要道德來維持社會秩序,而道德就必須依照一套價值觀,這價值觀就是儒佛之道,否則失了道,就像現代社會一樣,價值混雜、認同感低落。因此儒佛正法與人文科學不相違背,甚至更高一層。在人文科學未出現前,佛法早已出現於世,雖非先出現的就是對的,然而觀待邏輯推理,現代科學仍在辯證的事情,佛都已經推理論證,只慚愧因修學不精,未能通達。

既然每件事(法)的生起都是觀待,因此每一個習氣的串習,觀待這些習氣都會導引出更濃厚的習氣與業,而我們的無明我愛執,便是這個習氣與業力的根源,若能好好藉著二十五圓通與七處徵心的修學,去除執著,則煩惱習氣與業終將止息。

四、結語

能夠參與講座,是諸多因緣的成就,應勉勵自己積累學識、修習身心,唯願與家人、一切有情分享這份法喜,並懺除往昔無知時所造的諸多惡業,唯願能不斷累積資糧,回報有情眾生。

真正的歡喜是法喜 / 海辰

學而時習生心說 

楞嚴法會遊圓通

雖距證悟尚遙遠 

卻是重要第一步

五天的楞嚴佛法講座就這樣過了,我覺得這是我有生以來,過的最快樂、最充實的五天,先至誠感謝老師、學長們以及諸位師姑的發心,才有這次的活動現起,才有真正放下一切執著的初體驗。

因為剛考完大學聯考,高中及國中的相聚活動密集展開,在講座期間就錯過了兩個,但我一點也不後悔,因為在講座期間,我的心像一塊海綿般的吸收老師的教法,潛心的學習,使我的暑假甚至以後的人生,有了充實的開始,以及可以有更多面相切入事情的能力,使心胸開闊,視野也變的更廣。

在講座前的預習,因時間短促,又相關知識不足,努力抱了兩個鐘頭的佛腳用以消文,也只讀完兩頁,又有一堆不明白處;在小組討論時,把文字及意思不懂的地方大概明白了,下課時也努力的問問題與討論,當然還要用力的按摩一直盤腿坐的雙腿;在大堂時,對於佛法的意涵又更加的深入一步了。這樣漸進的思考與解惑時的快樂都是難以言喻的,就好像解一題數學或物理,經過了一個小時的奮戰,突然頓悟其中道理一樣舒坦與愉悅。還有,在每天的聲聲念佛中,我越發的能在佛號中把心靜下來,這又是一種新的感受。

這種快樂從哪裡來呢?呃…只是虛空嗎?呵…我想在世俗中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法喜充滿的感覺,在回到世俗的紛雜後,更加顯現在我的心中,因為在路途上起心想買東西時,開始懂得去尋找它的自相,於是高漲的物質慾望慢慢退潮了,這是我以前的煩惱之一,現在想想,還真的不必要呢!

有一天,在大餐廳跟朋友吃飯時,真的有一剎那,在我眼中,每個人都似乎那麼遙遠,走來走去也激不起我心中任何感覺,這就是無分別的空性嗎?抑或只是沒什麼感情罷了?另一天,在和我一個好友討論這幾天所學時,從邏輯學公式推出「假如我們不用心智去對應外物,則外物就不存在〈若pq,則~~p〉」,雖然只是很簡單的推理,但這或許會讓執著於現實感官的人有新的一層感受了吧!就像我自己也會想拿很多科學上的事實,去質疑講座中的種種與科學不相符的地方,就像味覺是由化學分子去刺激而有不同的受器去感應,才引發不同的味覺,問過姊姊才知道,化學分子分析到最後都是質子、中子和電子等,雖然還是不懂怎麼去推,但也有點體悟了!

從六塵、五根、六識和觀音廣陳的耳根,以及回過頭來上的七處徵心,讓我從不懂、懵懂到有所體悟,像第一次參加四年前在慧燈中學心靈成長營般的,心中起了更劇烈的化學變化。其中讓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勝義諦的修學法,除了不斷的腦力激盪增進推理能力外,就連生起煩惱的心也找不到了,這讓我有真正快樂的感覺,但為什麼我們還是常常有那麼多的不愉快呢,因為執著?責任?還是求好心切?

跟媽咪討論時,她說:學到了好的道理,但也不要一直執著於其中,要四通八達的融合各種其他的知識。而智中學長則說人要建立自己的「知識樹」,把與自己因緣最具足、味道最契合的觀念當成主幹,其餘所學就融入其中當枝幹,就如同老師所說,用一根線把珠珠一個一個串起,才不會讓觀念像一盤散沙,毫無章法。

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好多好多話是無法說出的,只能用心體會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