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期::社論
善用口業創造和諧止息亂相〜利益眾生之善巧(四無礙辯)
本 刊
亂相由來有多因
咻咻眾口亂人心
世欲漫漫難堵塞
善用口業正人心
有心要成佛利益眾生者,除了要充實內涵、開發潛能外,外相上應以種種善巧方便利益有情,而最殊勝者乃辯才無礙,此處之辯才非世間逞口舌之雄辯者,因為他們不信因果、不重道德,只憑一己之私,以犀利的口才,爭權奪利,除了快速消耗過去善業,也因說了許多謊言,使得口業的能力逐漸轉弱,來世易成啞吧、口齒不清,就算說實話、指天畫地、確證鑿鑿也得不到別人一絲毫信心,皆是口業過失帶來的果報。相反的,菩薩之辯才無礙是明了因果,以利益他人的心及觀待眾生的需要而宣說妙法,絕非賣弄自己的內涵及逞口舌之才。而佛經中將辯才分為四種:
一、法無礙辯:懂得引經據典令人心開意解外,並令大眾知經典的妙用,而使正法流通。
二、義無礙辯:以邏輯推理,運用世間易知的道理來說明法的真正意涵。如以日月的變化或以人為有法成立今日會死的無常,令人深切體會無常;再如,結合日常生活經驗,不需另外尋找玄妙道理,即能令人了知眼前苦,進而體會三苦;乃至於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見皆藉由世人能懂的概念去通達,故六祖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若說法者所說法眾生能不懂,或許是因不了解眾生根器,或是說法者的表達只是在語言文字表面轉,而非將佛法的義理引導眾生。
三、辭無礙辯:以各種語言,令眾生從他所通達的語言去了解人生的意義。
四、樂說無礙辯:說法者為滿足眾生的需求,縱使很疲勞或身體有病或有諸多障礙,都樂於突破障礙,不疲不厭的說法提攜有情,而非對方已經不想聽仍滔滔不絕的說。此外,也觀待聽法者各種行相而有說與不說,如立為坐者不應說,坐為臥者不應說,坐於底座不應說,在後行者不應說,在道側者不應向道行者說,諸覆頭抱肩抱項者不說,結髻著帽著冠著鬘者不說,乘象馬坐輦餘乘者不說,手持劍鍼披甲者不說…(聽法者生病則可開緣),何以不說?乃欲聽法者須重視佛法、恭敬佛法,是保護聽者之善根,不令其輕視佛法,以為這些好的觀念就這麼輕而易舉獲得,反而摧害其修學的善根。說法者對這方面若無講究,反而糟蹋了佛法,也造成聽法者的障礙。
總之要講究的是利他之心,講究的是他容易接受的善巧方便,講究的是遵循佛經所立的規矩,若能如此,則所說的法有其功德、能使說聽者除過引德。反之,若不重視這些行相,不但無法以口業與有情結到善緣,反而因不善巧口業糟蹋了佛法。還有一種口業也易犯,是對佛法的譭謗,若不察覺,未來於相續中生起的果報是非常嚴重的,譬如說甲法好乙法不好、小乘好大乘不好、修數息比無常好、修淨土好通途不好、修通途好淨土不好……。有人說淨土祖師不是也喝斥行者修行通途法門嗎?須知喝斥此人乃他對淨土的輕慢,對己之修學能力有增上慢,誤以為如此修就可了生死。
誠如地藏懺上說:對於三乘法皆要有恭敬心,上乘要以下乘為基礎,才能生起上乘的功德,上乘者不但要知道下乘法是基礎,也應知度化下乘根基者之下乘法,故對下乘法應充滿恭敬故,能令上乘法住世,亦能令下根者受用。往生西方就萬緣放下的部份,必須結合無常來說,無常就是三乘法,是故怎可輕視小乘法,而失去淨土助緣、障礙了念佛三昧呢?故法的可貴處在善得其義,重要處在降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成為行菩薩道的順緣、往生的助功,這是我們共學不可不知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