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期::啟蒙園地-歷史故事

弘一大師〜藝術家、良師、高僧

 妙音

遭逢亂世有大志 

看破塵世遁空門

戒教念佛與護法 

頑廉懦立真入世

 

教室右前端的錄音機,輕聲的播出人間的天籟,歌詞是「春去秋來,歲月如流,遊子傷漂泊,回憶兒時,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於上課前,特營造本次所要講故事主人翁的片段背景,當引磬上課聲響起時,便問明心班一群天真無邪的同學,您們耳邊盪漾的歌聲,是誰作的啊?歌曲名是什麼?全班頓時鴉雀無聲,無人知曉填詞的作者是李叔同。

今天為各位同學介紹的歷史故事人物就是李叔同,出家後法名弘一、演音,大師一生非常精彩,從燦爛輝煌,歸於平淡得道,足跡行遍大江南北,可稱道學習的事蹟,一堂課五十分鐘是無法說清楚,僅能就重點行誼向各位同學作一粗略的報告。

就循著憶兒時談起,大師祖籍為浙江平湖人,但出生於天津,父親李筱樓是一位殷實的鹽商,晚年六十八歲正是清光緒六年時,才添大師取名文濤,排行老二與兄文熙差十二歲。四歲時,父親安祥地在學法老和尚的誦聲中蒙佛接引,此一幕情景深刻烙印在他幼小的心靈中;臨逝前,千交代萬交代長子要教導弟弟文濤,並叮嚀兄弟間要相親相愛。由於目睹他父親逝世時所做超渡法事,爾後文濤在嬉戲時,常帶領玩伴一起誦經,而自己扮演和尚,長兄見狀嚴加督導,秉持傳統私塾八股教導方式,實行五年啟蒙教育,隨後自己又紮紮實實隨師讀了五年古文,包括經史子集,這一段在家修學期間,兼好樂書法及篆刻,所以十八歲時,文濤不論詩詞歌賦、金石書畫,樣樣精通,嶄露頭角。今天老師特別帶來大師墨跡選集和篆刻集,供大家欣賞,從這些作品可得到印證,大師實在是一位了不起的藝術家。介紹這一段歷程,主要在與同學們共同勉勵,學任何技藝或讀書,要學習大師精進的態度。

鑑於清朝末年國勢積弱不堪,大師與當時有志之士一樣的心情,滿腔熱血思想著救亡圖存,為不空負才華,十八歲徵得母親同意,攜母與妻子遷居上海,先加入城南文社,詩名卓越;後進入南洋公學,組強學會;待暴發八國聯軍再簽訂辱國辛丑合約、庚子賠款,十年來有志難伸,又遭逢相依為命的母親逝世,有感於母親的過世,進一步體悟人生無常,更名為哀。光緒三十一年(西元一九零五年)廿六歲時,東度日本入上野美術學校,取號叔同,此一別號一直沿用到出家前。在日習音樂戲劇,與友創辦春柳社,為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公演過之曲目有「茶花女遺事」、「黑奴籲天錄」,深深打動觀者的心。居日本六年學成後返國,先後於天津、浙江、南京任教,尤其受聘浙江兩級師範學校,擔任音樂及美術老師,授課之勤,為人之謙虛,不但摯友夏丏尊感動欽佩,學子們亦多受他精神的感化,作育英才無數,傑出弟子在繪畫創作及理論方面各有豐子愷、潘天壽,音樂方面則有劉質平,尤其是豐子愷更在大師之引領下,二人合編一系列護生畫集,影響深遠。綜觀大師七載春風化雨,不僅是一位深諳教學的經師,更是一位在人格有成有器識的人師。

大師鑽研世間學問愈深,愈覺有所不足,接觸佛學後覺得才是一條究竟之路,捨棄世間一切擁有的東西,不論墨寶、摺扇、詩集、畫譜畫作、樂理曲譜、金錶、衣物等,分贈友人及門生,至虎跑寺剃度出家,時年卅九歲至往生時六十三歲,僧臘前後卅五年。出家受戒期滿時,道友馬一浮專程送他兩本戒學的書,大師有感戒學沒落,及僧人趕經懺等壞風氣,除自己持戒甚嚴外,更用後半生專攻律學,宏揚律學,且律學著作等身,故這方面的成就也最大。學佛的人講究解行並進,大師在解的方面,有目共睹,前面已略為提到,其中以「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最有份量,為公認傳世之作;而行的方面,他以當時佛門高僧印光大師為師,一心精進念佛,終獲得大成就,臨終前手書「悲欣交集」,實在令人讚嘆景仰啊!

佛法不離世間覺,大師雖入佛門,猶不忘國事,此事尚且攸關佛法承續,事起因於民國十六年一度瀰漫著滅佛風潮,醞釀滅佛才能救國之邪說,此一空前災難,江南一代有賴大師挺身而出,義正嚴辭,駁斥謬論及邪說,那時參與此一運動人士,部分曾受業於大師,經大師一番大義宣揚,紛紛拋棄原有主張,方使此一滅佛還俗之運動止息,足見大師護法衛教之功。由此事令人更加明白大師一生行誼之連貫性,若沒有以往兢兢業業教化之功,怎會有適時維護佛教之功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