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期::共修法語-週六共修止靜法語
實踐理想的善巧方便
心超
心態建立正知見
逆境轉成菩提緣
有情正法成佛因
處時境等皆吉祥
古人云: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水之有源。此志向就二乘人言是了生脫死,因為無始輪迴至今,不但無義且充滿了痛苦;就大乘道言是為了利益有情,必須成就佛果,就算投生人天享受安樂,只是成佛之踏板而非目標。然而一般學習正法者,大多圖眼前安樂,雖然口言解脫、成佛,但目標卻不明確,只淪為名言罷了,故真正有理想、有願力者,須具備以下心態:
一、強哉矯之決心:雪公老師曾言:至死不變,強哉矯。就是內心要期許,就算再大的困難,即便面臨死亡,內心目標還是要堅定;同理,以往生成佛為目標之淨土行者,不論遇到任何的考驗,內心仍要安住這崇高的目標。
二、建立和合的共識:確立吾人之修行是和合共學而非獨修,然與大眾和合共學,須有犧牲為他的精神,公私分明,凡事先公後私,修學的法喜與日俱增,在此種和合的環境,修學易達成所願之目標,僧眾和合,修行人很容易證果。
三、苦幹實幹的精神:達成目標的意志與決心需被練就出來,如欲出人頭地者,日用平常需自我磨練,才會相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目標,而不會當成口頭禪;曾經受過千般苦難者,面臨更難達成的目標卻顯得信心十足。例如孫中山先生只是一位出生於廣東的醫生,所能結合力量有限,想要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似乎是不可能的,但經歷了一次次的挫敗,反而生出無比的決心與信心!一般人雖有目標也有共識,但不肯苦幹實幹,總懷疑我有能力辦到嗎?像吾之卑劣凡夫做得來嗎?或像吾之善根陋劣者可以達得到嗎?殊不知佛家以苦為資糧,由吃苦中磨練出能力,自然對達成目標充滿了信心。
四、求佛加被之心:雖然苦幹實幹會產生信心,但觀待佛力的加持,不但易生決心與勇氣;並與佛菩薩建立親密關係,成為被攝受的對象;使順、逆緣轉成達成目標之資糧。
五、了知先後次第:達成目標實踐理想須知先後次第,就往生淨土言,建立淨土之好樂是最重要的,所有的善法皆用來支助此信念;又如戒有三聚,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但最重要的是攝律儀戒(亦即戒的主體是降伏煩惱習氣,重在不損惱有情),如不殺戒重在戒除殺生習氣,若人雖放生,但家中蚊子照打、雞腿照吃、豬腳照啃,雖有善法但不能對治煩惱習氣,如持戒卻不重在攝律儀戒,放生卻不能對治殺生習氣,如此則不能真正成就功德,更遑論得到成就。
六、功成不居:欲達成目標前,需興辦許多善法作為資糧。然造善法時,應去除名利心及謀求自身安樂之心態,應抱著將經驗閱歷傳承下一代的心,須知佛法的興,興在有人才;佛法之衰,敗在沒有人才。過去祖師大德感嘆法門沒落,之所以沒落乃法弱魔強,所謂魔強乃障礙佛法之人勢力大故;法弱乃修法者道力薄弱、對三寶信心薄弱、對治煩惱力量薄弱、想要達成目標的心薄弱及遇障礙要突破之勇氣薄弱故,現今大部分學佛者皆屬此型。
七、成為對三寶的供養:將所做善法及所成就的功德,都轉成對三寶的供養,這也是取悅三寶及阿彌陀佛最好的方式,能成為佛悅意攝受的對象,成辦所欲的目標。
八、成為上求下化之經驗歷練:行菩薩道利益有情者,種種歷練之經驗閱歷,而能成為堅強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達成成佛的目標。
九、轉成往生資糧:所作所為雖為了成佛利益有情,但以往生為成佛之捷徑,能圓滿利益眾生之大願,故將功德回向往生轉成往生的資糧。
十、由三輪體空的智慧攝持:菩薩作種種的修持,都蓋上空性的印記,將功德的體性轉成無漏,生起廣大福,而能成為利益有情及成佛的資糧。
吾人應視此苦難的人生、無常的人生,每天能存活都是僥倖的,為什麼呢?龍樹菩薩言:人睡著了,做夢的心思未緣現實生活,然第二天又能醒過來回到人間,其實是非常驚險、偶然與僥倖!故每一天都要珍惜,在一口氣不來即為來生的人生中,要肯歷練、肯充實、與煩惱鬥中失敗再站起來,成為修學正法利益有情的勇悍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