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期::大陸行腳-丙戌年暮春江南放生行-關於安慶

千里因緣一線牽

盡意

九夷文化春入冬 

中原大地復回春

世事遷變難預料 

發心才是真出路

 

安慶是一個人口約六十萬的小城(上海一千七百萬,重慶三千三百萬),相較於中國沿海的城市而言,此處沒有許多經濟的活動與霓虹燈的閃爍,也拜此之幸,這裏的民風還相對的純樸,少了一些世俗的污染,與對五欲六塵的追逐。

安慶是個沿長江邊而立的古城,在民國三十八年以前都還是安徽省的省會,水陸、陸路的運輸中心,讓放生組印象很深刻的「水師營魚貨市場」或許就是清朝時的水師駐紮之處。在迎江寺的振風塔,是中國第二高的磚造古塔。可以想像古時候的此處,或曾風光過一時。由於城市不大,驅車往郊區沒多遠,就可看見田園山色,配上江河之景(長江、皖水),頗能感受到與自然融合的喜悅。在遊三祖寺時,當地人介紹其地理環境為「有靠有照」〜背靠天柱山、前眺皖水,清幽的景緻,也是藉著山水襯托了出來。今年第二次再赴安慶,有機會到蓮友們的羅嶺念佛堂參訪,四周山陵環繞,當地人以其形而稱為蓮花山,念佛堂則恰建於花蕊之上,身處其中,聽著種類甚多的鳥叫蟲鳴,倘佯於山水田園之間,凡情頓除,真可加功用行,老實念佛。

黃梅劇是市政府積極在推廣的文化資產。據稱此戲曲在中國風行後,直接影響到京劇及崑曲的風格。當地人都說此戲曲的發源地就是安徽安慶而非湖北的「黃梅」,有鑒於中國歷史上一些有名人士都曾被各各地方「據為己有」,宣稱為由當地所出,所以也特別查證了一番。後來聽到黃梅劇的演員,唱腔都要學安慶的口音後,此疑問才稍微平息(或許要等有機緣去湖北黃梅放生和聽戲後,才能更加確認)

可惜的是,「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儘管市政府在努力的推動,當地的黃梅劇團還是從先前的兩團,縮減為一,而且觀眾還在日漸流失。看來,隨著物質化、經濟化的過程,「西風打倒東風」的戲碼還會在中國的內地一齣齣的上演。

這次安慶的放生之行,認識了一群當地的蓮友,也感受到他們真誠純樸的心。老師曾邀請他們共進晚餐,沒想到臨走前他們準備了許多土產回贈,想到他們的經濟能力並不是很好,卻能如此的禮尚往來,實在令人感動。而當末學安排自己的阿姨到安慶,請他們護持時,雖然未曾相識,卻能慨然相助,充分發揮濟人於急難的俠義之情。曾向別處蓮友打聽有關安徽一省的學佛風氣,被告知應是安慶為最,可能也跟他們樂於護持念佛堂、流通講經光碟和佛儒書籍有關(有學長曾於江西九江的東林寺看到安慶念佛堂流通的書籍)

今年兩次的拜訪安慶,感覺上距離益發拉近了許多,對於這裏的山水與風土人情,覺得非常溫馨。在從羅嶺念佛堂回程的路上,記得曾與學長發抒淺見,未來中國的前途,應是在農村和類似像安慶這樣的小鎮,而台灣的前途.....似乎是只能寄望於「地下工作」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