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期::禮懺法會

禮懺法會另一章〜懺悔的前方便(上)

 智高

人身難得摩尼寶

解脫成佛增上生

隨一皆由人身取

懺過實修功易成

 

修學懺悔的法行須有正知見及儀軌,能攝持菩薩種種的修學法直至成佛,亦是一個完整的修學次第。正知見中有一分是了知懺悔的前方便,即是人身寶的可貴,以及不珍惜此人身寶必墮惡趣的道理。為何懺悔之前要先了解這層的道理呢?瞭解珍惜這珍貴人生寶的重要,必然好好的洗淨罪業,未來防非止惡並造諸善法作為成佛的資糧。

人身寶的可貴大致可分三點:第一是難得,經論中著名的盲龜浮木、高山引線穿針的比喻即是說明得人身的機率有多麼難,說白了這樣的機率幾乎等於零。所以老師也常在課堂上說:「此世僥倖讓我們得到人身,但下次不會再有了!」

但僅此這點還不足以說明人身的可貴,如同幸運抽中了第一特獎,雖然抽中機率很低,但你也不一定會珍惜。所以第二即是人身寶的功用。在經論上論人身寶的功用,常被比喻為如意摩尼寶,即如聚寶盆或阿拉丁神燈一樣,其實人身寶比它們還要珍貴。大家都知道阿拉丁神燈,只要我們的願望告訴神燈巨人,神燈巨人就能夠把我們的願望實現;而若我們將這如意摩尼寶清洗乾淨並如法供養,則我們此世的安樂都能不勞而獲。然而這些珍寶都不能和人身寶比擬,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珍寶皆不能保全後世的去處及安樂!依賴這個人身寶,如果我們不想墮落惡趣它能替我們辦到,同樣的若我們想生至善趣,甚至成就佛陀果位也是要依靠此暇滿的人身。

但僅依此二點還不一定能及時發揮人身寶的功用,因為擁有寶物的人通常會覺得永遠擁有寶物,所以第三即是它死無常的特性。人身寶有兩個死的特性:死決定與死期不定。死決定就是說這人身必有死去的那一天,古來上至王侯將相,下至販夫走卒有誰能不死呢?此人身不僅死亡是決定的,而且什麼時候會死誰也不敢保證,這就是死期不定。

由此三點,我們知道人身非常的珍貴,要及時發揮它的功能,一位大師這麼描述著:「我們在不作觀察的時候,對獲得這樣的妙身,一點也不覺得特別欣喜,還不如得到一、二兩銀子的快樂;而對於浪費我們的暇滿,卻一點也不覺得惋惜,還不如失去一、二兩銀子覺得可惜。」

反之不好好珍惜此人生又會如何呢?雖然一般而言我們都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此世若不努力積善持戒,下輩子可能會墮落惡趣,但矛盾的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言行常常與此理念違背。常常會認為我們這輩子即使沒有廣作多大的善法,但也沒有造下五逆十惡的重罪啊!所以下輩子也應該不會墮落惡趣才是。

因此我們應該要好好來檢視我們的內心,到底是容易惡心相續還是善心相續。然而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在《了凡四訓》裡雲谷禪師說的很清楚:利他是善,利己是惡。那我們可以好好想想平常我們的念頭都是為他人起念呢?還是為自己呢?考取大學,選擇職業的動機是什麼呢?這一舉手、這一投足為的是誰呢?由此而知惡心往往比善心容易相續,就如懺悔儀軌中說道:「事雖不廣,惡心遍佈。」惡念相續的力量強,能企求至善趣嗎?不僅如此,造作惡業又往往較造作善業圓滿,例如半夜一隻蚊子侵擾我們的睡眠,於是內心想殺害它的動機就非常強烈,接著就開始尋伺蚊子,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將它狠狠打死,結束之後內心充滿愉悅且並無任何悔意。這樣造惡業的方式非常圓滿,不僅講究前行的動機意樂,正行手段兼具魄力以及智慧,絕不優柔寡斷、拖泥帶水,結行之時亦對剛才所行之事感到滿意,有時還能生起成就感,甚至還能分享心得。

想想看當我們為了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是不是都兼具這三部份呢?事先的籌謀規劃,事中的執行,事後若不幸失敗則檢討反省,成功則大談成功之法,甚而將之視為人生的不朽功業。然而當我們在造作善法之時則恰恰與前者相反,在造作善法之前若無人提倡自己也是可有可無,根本談不上什麼動機意樂,正行之時則兼具無知及柔弱,因為不知所幫助的對象到底欠缺什麼所以也無從判斷輕重緩急。因無圓滿的前行及正行,結束之時雖口誦「法喜充滿」,但內心實無法喜,並對自己所做之事充滿懷疑。試問這樣的善法豈可與造作圓滿的惡法相提並論呢?因此幾乎可以下一個結論,那就是下輩子投生惡趣是沒有疑問了!既然知道下輩子一定會投生惡趣,那該怎麼辦呢?(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