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期::啟蒙園地-唐詩賞析迴響篇
蜀道難聞後感
傳緒
如入廬山難全窺
詩旨或亡因人心
重新咀嚼味道出
輕舟已過萬重山
大堂上響著貝多芬著名的曲子〜命運交響曲,以短潔有力的音符為主軸,璫—鐺—噹—盪…似穿透高山、深海、穹蒼,震動聽者的心,而後樂音漸漸隱退,蜀道難樂府詩上台,師言以蜀道難之難於上青天為主調,拉開序幕,肉絲的美聲,隨著詩文,音調或強或弱、忽快忽慢、有高有低、時歇時休、載悲載嘆、又嗟又咨,時而長吁時而短促、間或驚呼咏嘆,所謂音聲傳情,蜀道之險阻,呼之而出;可是人情之險惡、叵測1,卻得慢慢咀嚼分析。
太白送友人入蜀求功名,有感而發作蜀道難,以洩心中鬱結,賀知章讀後讚為真乃天上謫仙之作,曩昔讀此詩,只覺其音步如其下江陵詩「輕舟已過萬重山」痛快無比,一己愚見太白之樂府詩,如行路難、將進酒大抵有如是風格。此次聆聽之後,更覺驚奇,難以名狀,誠神來之筆,詩仙就是詩仙,真不同凡響,簡直是空前絕後,如是作品確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太白作此詩,一說三十二歲時,另言四十四歲,不論係而立抑或不惑之後,主調筆觸想像力如是豐富,間又利用神話傳說如「蠶叢與魚鳧,開國何茫然」、「地崩山摧壯士死」、「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又聞子規啼夜月」等,更以極誇飾用語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連峰去天不盈尺」等,乃使想像力如虎添翼,全詩營造出神奇、爛漫、豪情萬丈,又委婉曲折,真堪回味再三。詩的語言,常使用之誇飾法或不受年齡之影響,甚且隨著歲月之遞增而日趨成熟;善用傳說,須賴積學;想像力卻隨著年齒漸長而漸消失,但從太白活用神話及駕馭得體之誇飾法,未見其隨著年歲之漸增而想像力下趨。留世詩篇,俯拾常見其想像力飛揚,如天馬歌、梁甫吟等。世人嘗比較李杜詩,謂太白詩不可學,而杜子美詩則可學,竊以為不可學或難學處在其想像力,果能效其掌握神話及誇飾法,未嘗不可學,此又須仰賴學養,除積學之功,更無他法,識者不知以為然否?
本詩青蓮居士到底要傳達什麼意趣?又期望聞者見者領略其對人生隱含何種意涵?可以確定詩人不會無病呻吟,也不為科舉,秉持詩言志,溫柔敦厚之教,更要傳遞讀者能興觀群怨,言之鑿鑿,到底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看倌莫急,此詩之旨趣,自宋以來就有爭議,眾說紛紜,愚傾向於明胡震亨之說,無非是蜀人詠蜀事,描寫蜀道之險,並提出一些鑒戒如「所守或匪親,化作狼與豺」,正得風人之旨,頗有見地。此說與國語辭典差距甚大,吾從前說。
然則詩之命意難道只是如此嗎?再三讀之,擷篇章句「問君西遊何時還」、「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側身西望長咨嗟」,此三句不斷呼喚遠行之人,汝何時回家、汝為何要離家遠去、家鄉如是樂境為何不早回家,最後再問一句汝會不會回首西望思鄉而嘆息呢?詩人之口吻是慈母思遊子?是閨中婦思夫君?是幼子思父親?問君二字之稱謂已了然,如是殷切期盼,不思而思、不怨而怨,宛如玉階怨之旨,如是玩味,不知是否偏題?
蜀道由四川劍門至陜西石門綿延三百里,往昔只能憑空想像,或視圖片而遐想,善知識費心將去夏漢唐之旅,所拍攝秦嶺太白山行之照片,經剪輯製作簡報檔,透過相片以印證詩文,如「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天梯石棧相勾連」、「畏途巉巖不可攀」、「枯松倒掛倚絕壁」……,無非是引領聞者增進對詩之覺受,而有幸隨善知識親臨其境,目睹蜀道片段路徑,足踏其地,別有一番感觸湧心頭,行萬里路利益在此,要感同身受,有時還非得依他樣子行不可,而因有此次秦嶺太白之行,對品味此詩也能深刻些,此亦讀書之樂,以是分享同行及同聞者。
[註1]教育部國語辭典,87年4月網路版之解釋,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125891&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蜀道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