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期::啟蒙園地-唐詩賞析迴響篇
難之又難〜淺說李白的《蜀道難》
愛蓮
氣魄大時用字險
誇到妙處天上曲
人間難聞知音稀
直呼思議皆不能
剛開始看閱《蜀道難》時真的「難如登天」,實在難之又難呀!假使不是這次返班活動的唐詩選讀課程,可能一輩之我也不會有機會讀到《蜀道難》這首李白的詩作,畢竟若一時因緣未具足,不就是得不到它的利益嗎?那會多可惜呀!
昔日未聞在於孤陋寡聞,其實《蜀道難》正是夢筆生花的唐代大詩人李白(西元七0一〜七六二)著名的詩作,他的詩歌題材廣闊,內容豐富,感情強烈奔放,想像奇偉豐富,語言清新流暢。風格雄健,可稱為屈原以後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宋朝曾鞏在《代人祭李白文》中稱李白:「子之文章,傑力人上。地辟天開,雲蒸雨降。播產萬物,瑋麗瑰奇。大巧自然,人力和施?又如長河,浩浩奔放。萬里一瀉,末勢尤壯。大騁闕辭,至於如此。意氣飄然,發揚儔偉。」
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遊神仙」,「好劍術」,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詩人自喻:「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在他二十四歲時(公元七二四年)遊峨嵋山,出蜀,經三峽,至江陵,應為李白對蜀國道上奇險山川最早的印象來源,《蜀道難》全篇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為主線,以恢宏的氣勢,奇異的筆調寫盡蜀中山川的險峻雄奇,一吟三歎,一瀉千里,磅礡豪放,姿肆縱橫,為千古之絕唱,所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是也。
然而其主題、寓意、寫作年代卻是千古之謎,大概的說法為:嘆蜀道之難、憂國事或友人、送友入川,即事成篇;而詹媖氏則以此詩當作於天寶元年(公元七四二),乃送友人入蜀之詩;最近亦有學者研究指《蜀道難》係詩人十六歲時所作,若然,實令人震驚;不過,以李白十五歲即作《明堂賦》的功力來看,應該也無不可才對。惟《蜀道難》聞名於世是李白初到長安,遇到文壇元老即祕書監四明逸老賀知章閱《蜀道難》後,賀稱歎李白為謫仙人,即《蜀道難》連同「謫仙」的名號就傳遍天下。
《蜀道難》是襲用樂府古題,早在齊梁時,就有以蜀道難為題的相關樂府創作。【樂府】本指古代音樂官署,它是合樂的詩,是正統的音樂文學,所以欣賞樂府詩的美,首先必須從音樂入手。樂府詩又叫「歌行體」,可「入樂合曲」的音樂性及有韻律、有節奏的語言特性是樂府詩的特色。以「噫吁戲!1」這樣情感強烈的感嘆點出全文的主題,而「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更是反覆出現,像是一首歌的主旋律;李白並利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語音的高低、長短、規則或不規則,變化多端,形成詩句感染力,產生了簡單或繁複的音樂效果。李白詩的用韻,也多有突破,在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的韻腳,極盡變化,所以殷璠編的《河岳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李白《蜀道難》的寫作技巧主要也表現在他的敘事手法上:為什麼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要難呢?李白將「古蜀文明」一段模糊不清的歷史,鋪張渲染,以傳說與神話的附會,娓娓道來蜀王本紀中蜀王先祖的名稱蠶叢、柏護、魚鳧、蒲澤、開明,……從開明上到蠶叢,積三萬四千歲神話傳說來形容時光悠邈久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始與秦塞通人煙」,加添了神祕莫測的元素,「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又用蜀王派五丁力士迎娶五女,途遇大蛇,五人抴蛇,山崩,皆死化為石之神話來形容當年開闢棧道的艱險使全篇瀰漫著濃厚的戲劇氣氛。
李白又就蜀道的側面,集中描繪「畏途巉巖不可攀」、「其險也如此」,即以「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而產生強烈的感染力。
或篇中不時巧妙地運用物象的對話來刻劃情境,發展對比,「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令讀者隨之起伏,其所用的語言都很質樸自然,渾然天成,沒有絲毫斧鑿的痕跡,敘事抒情,生動傳神,真摯感人。
李白又使用語文夸飾(誇飾),誇張鋪飾客觀事實的修辭法有十多次,如空間的夸飾、時間的夸飾、物象的夸飾、及人情的夸飾:
空間的夸飾:「正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連峰去天不盈尺」。
時間的夸飾:「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始與秦塞通人煙」。
物象的夸飾:「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人情的夸飾:「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以上供大家參考及批評指教。
[註1]:「吁」音同「虛」;「戲」音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