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期::大陸行腳-重現心中的驚奇〜丙戌年夏大陸五古都參訪-滴水成河的心得〜懷雪公暨參訪心得

中原—中國

 心儷

可嘆繁華流水去

後人難溯源頭來

歷史文化國之魂

價值要向後人傳

前言

中原自古以來就是眾英雄角力的舞台,逐鹿中原就是眾人要在一塊眾人所認同的舞台上掙一片天空,稱霸中原也是四千年來所有武俠小說中主角的終極目標。「天下為公,華冑所崇,數歷代人物創業立功,哪一個不是以德服眾?英雄情種,佼佼人龍,待躍馬中原,奮起雄風,救生靈水深火熱之中。烈烈轟轟,光祖耀宗,盡忠孝贏得萬古流芳,是男兒一生際遇難逢。」這是小時候連續劇上的片頭曲,我一直喜歡那股俠義之風,每次哼起這首「躍馬中原」,總覺得我就是那位帶領百萬兵馬馳騁在戰場的英雄,每當戰勝歸來,百姓莫不鑼鼓喧天、夾道歡迎。諸葛亮《出師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魏徵:「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這些是何等的壯闊與豪情!但是,到底中原在哪裡?中原與中國又有什麼關聯?

所謂中原

古代的中原是當時的中國的文化中心,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大約是現今的黃淮平原、黃河下游一帶,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山東的西部,河北、山西的南部及陝西的東部。因為黃河數次改道 所以古代的黃河流域並不是和今日完全一樣。在我所找的有限資料中,民國以前的文獻並沒有以「中原」二字專指中華文化或中國的用法,但一般近代的文章中,確有相當高的比例在文中以「中原」一詞代指中國,例如:中原文化、中原歷史等詞語。至此,「中原」已經不是專指黃淮地區的文化歷史,而是廣義的泛指中國文化和歷史了。因為大部份的人都認為歷史上多數王朝都定都於中原地區,是歷代政治中心。而中原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根,中原文化如果從河南裴李崗文化算起,已綿延八千年之久。中原文化雖屬地域文化,但它不同於一般區域性文化,它以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人文精神,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居於正統主流地位。

春秋時期的中國,只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其他地區不算中國。以後中國的概念逐步擴大,到了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並且包括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例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十六國,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到唐朝時已經被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了,中原及中國的概念也越來越廣。漢朝以及漢朝以前,中國有幾種說法,一是指京師,如《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二是指漢民族所能夠直接統治的地區,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三是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區,如《三國誌》:「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又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自漢朝以後,「中國」一詞的語義發生變化,民族的意義削弱,地理和政治意義加強。所以,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之後便以中國自居了,這也是漢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之處。

黃河是孕育中國的母親,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文明的搖籃,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舞台中,長期成為中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公認的中華文化的發源地。而河南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更是中原文化的源頭。由於大部分地方在黃河之南,所以才有「河南」之稱。自古為豫州地,居九州之中,故簡稱豫,別稱中州、中原。由以上的稱號可知,河南在整個開發的過程當中,一直擁有主導性的指標地位。縱觀黃淮平原、南陽盆地等處開發歷史悠久,河南澠池的仰韶彩陶文化,夏商周三朝文化及古都洛陽、開封、安陽等地的大量文物古蹟表明〜河南不愧是中華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區。

這次的大陸之行也可稱之為中原之旅,我們在幾個文化古都及歷史重鎮駐足。《詩經‧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詩人站在高坡,放眼無際的平原,心情非常激動,他由衷地讚美:多麼遼闊的原野!多麼豐富的物產!現在我們不僅「瞻彼中原」,更進一步深入腹地,了解中原之美、文化之偉!首先我們來到洛陽〜一座充滿花香與墨香的古城。

洛陽古城

洛陽市位於黃河南岸的伊洛盆地,四面環山,氣候溫和,土沃物饒,自古就是中原的交通樞紐。以黃河中游南岸邊的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搖籃與象徵地。從某種意義上洛陽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滄桑歷史的縮影,留下無數寶貴文化遺產,成為世人了解中國古代的脈搏。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城,也是中國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它像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閃爍在世界的東方。如果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洛陽則是這個搖籃的中心。洛陽因它居天下之中,易守難攻,所以,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眾多的王朝先後在此建都。洛陽素以「九朝古都」聞名中外。所謂「九朝」有兩種含義:一是指眾多的王朝。中國古代,九為最大、最多。二是指九個王朝。究竟有多少個王朝建都洛陽呢?現分別說明。

一、夏:洛陽一帶是夏民族建邦立國的腹地。夏朝的第一個皇帝禹,始都陽城,後遷陽翟。陽城在登封,陽翟在禹縣,均離洛陽不遠。

二、商: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湯最後的定居地是河南東部的商丘。商朝自盤庚始實行雙都制,既有南都西毫城(洛陽),又有北都殷城(安陽),成了商殷時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武王時,周的勢力已很強大,決心滅商。武王滅商後想在洛陽建都。《左傳‧宣公三年》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九鼎乃國家重器,遷在那裏,就意味著在那裏建都。其址在今日白馬寺東南。

四、東周:周宣王死、周幽王立。關中發生大的地震,災難嚴重,加之內政腐敗,社會黑暗,宮廷分裂。西元前七七一年幽王被殺,西都鎬京被搶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西元前七七0年,決定廢西都全遷東都(洛陽),史稱東周。

五、西漢初: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評功論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後有齊人婁敬路過洛陽,勸說劉邦遷都長安。劉邦的文武大臣,多系關東人,不願意西遷。經過一場辯論,劉邦才決定將都城西遷至長安。

六、東漢:劉秀稱帝,是為漢光武皇帝,定洛陽為都城,史稱東漢。洛陽成為天下名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都市。

七、曹魏:漢獻帝初平元年之後,天下分崩離析,軍閥割據,連年混戰,東漢王朝名存實亡。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在逐漸形成。曹操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其子曹丕自立為帝,是為魏文帝,改漢為魏,定都洛陽,史稱曹魏,以洛陽為都四十六年之久。

八、西晉:曹魏後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司馬炎重演曹丕代漢的把戲,自立為帝,是為晉武帝,仍都洛陽,城址在白馬寺東的漢魏故城遺址處。

九、北魏:晉武帝極端腐敗,有姬妾萬餘人,花天酒地。外戚王愷與大貴族石崇比富,令人吃驚。如此等等,終於釀成了「八王之亂」,歷時十六年之久。北魏孝文帝是個大有作為的皇帝,他佔領中原,統一北方,同樣定都洛陽。同時堅持改革,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汙吏,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提倡學漢文、說漢話、穿漢服,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被破壞的洛陽,終於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十、隋朝:隋煬帝雖在長安即位,但曾親自來到洛陽,決定在此營建東都城,將六宮百官也遷居洛陽。洛陽遂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過百萬,富商數萬家,城西的西苑是當時全國最大最美的花軒。只是好景不長,花了大量的民脂民膏及徵調無數的兵丁,最後仍逃不過滅亡的命運。

十一、唐朝:李淵建唐,建都長安,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陽城,號稱洛陽宮。他曾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及外事,在洛陽宮居住二年之久。高宗李治即位也曾來到洛陽,在此處理國家大事,以洛陽為東都。實際上唐朝的都城已從長安徙至洛陽了。在當時洛陽與長安都是世界上的名都。

十二、武周: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將東都改為神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對佛教及譯經事業也有很大的貢獻。直至八十二歲,在病中被迫讓位給唐中宗李顯,恢復國號唐。武則天執政五十年,居皇帝位十五年,都是以洛陽為都城。

十三、後梁:朱溫廢唐哀宗李杞後,自立為帝,建立梁朝,史稱後梁。初都開封、後遷都洛陽,五代十國的歷史便從此開始。

十四、後唐:李存勖自立為帝,帝號唐莊宗,建都開封後遷洛陽。改西都為洛京,後又稱東都。後來大修中室,廣選美女,驕奢淫佚,不理政事,苛捐雜稅,民不聊生。太原節度使石敬瑭在契丹貴族的幫助下,攻佔洛陽,後唐亡。

十五、後晉:石敬瑭借助契丹三十萬大軍,滅掉後唐,自立為帝、號晉高祖,史稱後晉。定都洛陽二年,後遷都開封。

綜上所述,在洛陽建都的有十五朝,一0五帝,歷時一六五0年,是中國六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一座舉世聞名的古代都城。我們也由歷史的演繹得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唯有德者可以居上位而澤被百姓。

當然,既然到了洛陽,有幾處名勝古蹟非去不可:龍門石窟是北魏時期繼雲崗石窟後開鑿的,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北宋連續大規模營造,達四百年之久,也是舉世文明的藝術寶地,現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隋唐五代的雕刻名家在此留下痕跡,其造像深具六朝名士的氣質,骨秀風清,不僅在美學與藝術上極富價值,在宗教信仰上更發揮精神昇華與心靈洗淨的功效。唐朝時的塑像器宇恢弘具足慈悲與智慧,是佛像藝術最輝煌的時期。歷代皇家貴族無不在此塑像以發願、祈福,虔誠的眾生也在此駐足、膜拜、頂禮。現在有佛洞一三五二個,佛龕七五八個,佛塔四十餘座,佛像十多萬尊。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達三六八0餘品,南北綿延一公里,其規模之大,令人驚訝。石窟群的造像,有的高達數丈,有的小不盈寸。大佛像高大宏偉,顯示唯我獨尊,無可比擬的氣魄,站在巍巍的佛像下,更覺自身的渺小,同時也震懾在他的莊嚴中。可惜這麼一座佛教寶庫卻在戰火及竊盜中遭受破壞,現在已經難窺原貌。

開封古都

開封市也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的,和洛陽一樣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鄭莊公在此修築儲糧倉城,定名為「啟封」,取「啟拓封疆」的意思,後來為了避諱漢景帝劉啟之名而改為開封。公元前三六一年,魏國從安邑遷都到這裏時稱大梁,由於地臨汴水,在隋、唐時又稱為汴州。唐末朱溫廢掉唐朝皇帝,建立後梁,定都汴州,改稱開封府。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得政權,建立北宋王朝,仍以開封為國都。在北宋統治的一百六十八年中開封進入繁盛時期,人口超過一百萬富甲天下,「京師周圍八十里」,有一蘇、二杭、三汴州的說法。也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及國際性的大都會,「汴京富麗天下無」是對開封極致的美譽。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生動地描繪了古都開封當時的繁華景象。這一時期的開封,湧現出了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民族英雄岳飛、圖強變法的王安石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均定都於此,所以開封又有「七朝都會」之稱。

在開封二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開封城雖屢毀屢建,但城址和中軸線始終不變,被譽為城市發展史中罕見的特例。同時,開封城下還疊壓著五座城池,其疊壓層次之多、規模之大,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史地學者譽為「活的化石」。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風俗畫卷,為我們重現了八百多年前東京都城汴河沿岸店鋪林立、酒肆茶樓、商販叫賣、車來人往的一片繁榮景象。一一九四年黃河改道山東入海,從此開封屢遭黃河水患災害,加以全國政治中心的北移,開封漸趨衰敗。不過做為歷史古都,開封至今仍保存下來的有鐵塔、龍亭、大相國寺等。近年來,開封市又在北宋名臣包拯的故居包府附近,建起了占地十五畝的包公祠。在午朝門外,原宋東京御街北端建成了四百米長、四十米寬、有五十三個店鋪組成的「宋都御街」。這條街飛檐斗拱,雕梁畫棟,全是宋代建築風格。但是因為行旅匆匆,我們對宋都御街也僅能驚鴻一瞥。

結言

在整個中原之旅中,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覺「茫茫大塊洪爐裡,何物不寒灰」?紅樓夢好了歌中說的好「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消失的不僅是叱吒一時的英雄人物,連記錄著他們足跡的一切建設也埋葬在荒煙漫草間。曾經繁華天下的洛陽與開封亦復如是,他們的確在歷史文化中被逐漸凐滅,觀光帶來的人潮與收入成為他們的賸餘價值,真是令人唏噓!歷史文化與古蹟的保留及傳承,代表這個地域或國家的興衰,在緬懷史蹟文物之餘,是否能取其精華而融合於現代?值得我們深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