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期::啟蒙園地-返班專題演講

台灣的未來—不願面對的真相

盡意

一番巨變兩岸別

沒落新興有原由

他山之石可攻錯

人才中興時未晚

 

在二00九年結束的前夕,美國一家媒體資訊統計公司,將過去十年中,在全世界網際網路、電子及印刷媒體所出現的訊息作分析,其中有關「中國崛起」的報導,被閱讀的次數,高居世界的首位,而且超出排名第二的主題四倍之多。


這樣的現象並非沒有原因,過去三十年裡,中國的經濟以平均年增率九點八百分比的速度增長,預估最遲二0一0年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將在十五年之內超越美國。


在快速經濟成長的背後,並不是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在觀察中國作展望未來的規劃時,也看到可以提供自身參考與警醒的重點。


造成中國跳躍式成長的因素眾多,其中,物美價廉的人力資源是成就這「世界工廠」的主要核心因素。由於中國的人口眾多,大家都知道要透過努力、競爭才能得到成功,所以從小都很努力的讀書。他們的學習動力強,學力基礎紮實,也有旺盛的企圖心。正由於人力資源的充沛,所以吸引著世界級的技術與資源於此匯集。再加上有廣大的內需市場,能夠孕育各類工商企業,也使得中國成為外國投資者之重要投資標的。


在政府的行政部門方面,中國是一黨獨大的菁英政治,近年來又實行人事精簡,使得公職人員年輕化、積效化。官員在辦事時為達到上級交辦的任務,都是衝勁十足,全力以赴,所以效率卓越,能將政策劍及履及的實行。


行政部門同時又全力吸取外人的強項,並結合自身優勢,成為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制度。而中國仍保持著計劃經濟的運作模式,以宏觀的視野,有效率的規劃全國整體的經濟發展及資源分配,由各部會、省市、國營企業分工合作,各自定位明確,各擅所長。


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裡,中國也認知到「人才為成功之本」,由政府部門到各行業都在全力培養、吸引菁英的領導及技術等各層級的人才。展望未來,中國要由製造業、加工業以及「世界的工廠」,走向高附加價值的智能產業,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重要市場,並由第三世界國家邁向成為雄據世界一隅的霸主。


在經濟的快速發展裡,我們同時還看到了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以及由崇拜西洋轉過來在中國文化上開始認同與追求。雖然文化大革命的破壞,造成了中華文化傳承上的斷層,但許多彼岸的同胞們,都展現著強烈的學習慾望和熱忱。反觀台灣,是何其的有幸,許多的老先生們於國民政府來台後,不遺餘力的教導著這一方百姓。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樣的傳承也在慢慢凋零中。若是有因緣將薪火傳到彼岸,一者能延續文化的命脈,二來也能報答授業師長的恩惠,同時還能替有志於弘揚聖道的學子找到出路,成就雙贏共榮的局面,豈不美哉!


*    *    *


同樣是二00九年的尾端,海峽的另一岸,正在上演的是第四次的「江陳會」。為了避免在國際上被邊緣化,台灣開始與中國作一系列的談判,雖有雙方密切的會談,但也引起不少社會人士的遊行、示威、衝突與謾罵。台灣的未來,會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呢?


預測一個國家的未來發展趨勢,可以由不同的角度切入,但若以上述從人才及效能的觀點同樣來看台灣,似乎台灣顯現的是危機重重。



            超少子化的危機



台灣的人口分布情況,一直到民國七十多年時,都還是很漂亮的金字塔型﹙年輕人多,老年人少﹚,每年新生兒約四十萬人。爾後生育率逐漸降低,在民國八十九年掉到只剩三十萬五千人,而民國九十八年的預估可能只剩十九萬人。


讓我們憂心的是,這樣的趨勢似已無法逆轉!在過去十年內,每年出生的人數陡降了三分之一,同時期中能生育的母體人數,卻處於歷史高點。未來的五至十年內,是唯一僅剩的鼓勵生育黃金期,因為廿五至三十四歲的主要生育年齡人口數,會在十年及二十年後降至只有目前八成及七成的水平。若目前的環境與條件維持不變,三十年後,台灣當年度的出生人口將僅剩下十萬人!

影響生育意願之因素,可分為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在經濟因素方面,大部份人的收入不見增長,卻飽受近年來高通膨、高房價以及高失業率的困擾;在非經濟因素方面,因社會對立引起的瞋心﹙對政治及財富不均等現象﹚,高犯罪率及高離婚率帶來的不安全感,以及對未來展望的不確定性等等,都是低生育率的直接或間接原因。而令人擔憂的是,這些負面的因素,短期內好像也不容易消失。
針對這樣的危機,政府也開始推出相關的人口政策—鼓勵生育以及吸引移民,可是兩方面的效果都很有限。在鼓勵生育的作法上,我們看到補助措施的緩不濟急與杯水車薪,無法真正提供足夠誘因讓年輕人生育。在吸引移民方面,相較於歐美或日本,台灣整體的經濟及居住環境並不具吸引力,同時,面對著勞工團體的抗爭、政黨對立的激化,政府都很難在移民政策上有突破性的變革。


少子化對社會及國家的衝擊雖然是緩慢發生,但影響卻是如同慢性失血般,非常強大而嚴峻。在國家的層面,會造成下列的影響:一、經濟及財政的崩盤;二、消費市場萎縮,使得產業投資意願減少或撤離;三、政府提高稅負造成工作意願降低以及人才的出走;四、為爭取勞動人口,政府將延後國人退休年齡,老年人被迫延長工作年限,而年輕人也得要和有經驗的上一輩競爭工作機會;五、老人們的退休年金將會逐漸減少;六、由於生活的負擔更為沉重,從而導致生育率更為降低的惡性循環。在家庭的層面,老人家晚年生活更為孤獨堪憂,年輕人對未來更感到悲觀,而承擔扶養親人的責任也日益加重。


除了超少子化的危機外,台灣年輕人的素質也在遞減當中。一改再改的教育方案、幾乎百分之百的大學入學率、家庭的溺愛、髮禁的開放、網路的沉迷等等,我們鮮少看到年輕人應有的朝氣與衝勁。在這樣的過程裡,產生了一個特定的族群,他的影響力正在逐漸的增長:

            尼特族(NEET)
﹙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尼特族」是在十五至廿四歲的年輕人族群當中,慢慢浮現出的隱憂。其成員的共通現象是他們沒有就學、就業、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生活缺乏特定目標。台灣的尼特族人數,根據主計處統計,約有四十二萬人,佔此年齡人口的百分之十二點三。若年齡取樣擴大為十五至三十歲,則人數估計或在八十萬人上下。

這一群年輕人在能力及意志力上缺乏競爭性、無法吃苦耐勞或獨立自主、習慣於安逸享樂、在所受的教育上可能學而不能用﹙以二00九年的大專應屆畢業生而言,畢業半年後的失業率仍高達四成,代表了學而不能用的嚴重現象﹚、眼高手低但同時也沒有自信心、缺乏榮譽心與責任感,而沉溺於網路虛擬世界等活動就成為逃避現實的最佳途徑。


尼特族所衍生出來之社會問題是多方面的:從家庭來說,父母親精神及財務上面臨壓力;家庭暴力事件增加;不婚與不生更加速少子化。從國家來說,勞動人口越來越少﹙結合少子化更有加乘的負面效果﹚,政府的稅收減少、財政危機更為嚴重;經濟景氣的不振也讓工商業投資意願更為降低;國民平均所得的減少,以及犯罪率的升高等問題都將持續惡化。

*    *    *

遺憾的很,只是隔著海峽的兩岸,在氣象上卻差距如此之遠。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要拿台灣和中國比較?但試問未來若台灣發生嚴重問題,無力自拔時,世界上可能會伸出援手的是哪些國家?是美國、日本、聯合國、歐盟還是東協?若答案只有中國時,難道不需要及早對他們多所了解嗎?


綜合台灣與中國的比較,我們雖然看到台灣的嚴重問題,但也並非沒有因應之道。重點是父母親能做好家庭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精神、良好的品格與正確的人生觀;求學階段非盲目追求文憑,要能學以致用,真能有一技之長;培養孩子開闊的視野,讓他們在國際的大環境中,具備迎接挑戰的氣象與能力;而心態上,與同文同種的中國能有合作共榮的交流,如此,才能為台灣的下一代開拓新局。但要知道,時間對於處在劣勢的台灣是無情的,唯有抱持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快速的奮發向上,才有可能在共業中創造別業。否則,時不我與的感嘆,未來或將會一再的於心念中生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