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期::研學報導-高山仰止〜雪廬老人往生二十週年之緬懷-學術報告

紀念雪廬老人—對民初佛教史與佛教人物初探(Ⅲ)

智中

憐生哀法弱魔強

大德所以興出世

力挽狂瀾續法脈

祈願座下出奇葩

 

在前兩次的討論中,我們看到與雪公老師有直接相關的佛教前輩們,對於近代中國佛教做出的貢獻與令人欽佩的修行態度。除了跟三位中土佛教大師有直接接近外,根據雪廬年譜,老人還學過密法。

「避渝八載,依白教貢噶、紅教的諾那呼圖克圖修持密法,都百餘法門,愧皆無成。乃於淨土寶此一門,專修專弘。」(雪廬年譜第六頁)

此處我們可以簡單認識一下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所傳的是印度第三期密教及中觀瑜伽諸多大乘經論,與由印度第二期大乘顯教傳入中土的佛教有所不同。密教傳承分兩派,一派由善無畏、金剛智及不空三藏傳至中國,另一派由蓮花生大士傳至西藏(俗稱紅教)。並在西藏相繼有瑪爾巴譯師所傳的噶舉派(俗稱白教),以及宋初年間由阿底峽尊者與元末明初宗喀巴大師改造噶當派成為格魯派(俗稱黃教)。其中勢力最大掌握西藏政教大權的是以宗喀巴兩大轉世弟子達賴與班禪為教主的黃教,至於諾納呼圖克圖則是紅教兼白教的修學者,他一生示現諸多神變,降伏外道,往生前還特請貢噶法師到漢地弘法,貢噶法師是白教兼紅教。

當然,以當時還算興盛的佛教界來說,介紹上述大師絕對不足。然囿於本連載主要簡介與 雪廬老人有直接關係的佛門人物,故對其他大師及其之間的關係彙整成附表,只不過,實際佛門大德的數量遠比表列的多,若想進一步深入瞭解,不妨可以此表為基礎,進一步找尋相關的資料與書籍。

由附表可以發現,一八七0至一八九0這段期間是法門龍象出世的時期,這些人至壯年,便是民初佛教界的中流砥柱,雖然在此前的三十年是佛教的黑暗時期,處於內憂外患之中。首先是鴉片戰爭之後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允許教士來華傳教、設教堂,這些洋人無所不用其極地迫害中國傳統信仰以達其傳教目的,是為佛教的外患;至於內憂,則是鴉片戰爭失敗後,以洪秀全、楊秀清為首的太平天國之亂,他們盡破壞儒佛信仰之能事,對佛教造成嚴重之打擊。幸好,在這樣艱難困苦急遽變化的時代,佛教並未被此時代之巨浪吞沒摧毀,反而在艱難的處境中化悲憤為力量,激起佛教徒的警覺,一方面革新佛教制度,一方面接受新世界知識以期迎頭趕上時代。此外,許多學者與在家居士亦投入研究與護持佛教的行列,這也是與以往不同的地方,雖然依律修持,在家居士與學者或不如緇眾,然在深究宗論及發揮佛教義理上,在家居士仍有其貢獻,此風氣甚至延續至國民政府遷台,開在家居士學佛與研究佛學之先河。

由此可知,法之興盛在於人才之有無,即使處在亂世,這些大德依然能以心轉境,將受苦受難當作消業障的好方法,並藉此感召眾生,成就度眾。而且,大師們無不具有國學底子而上求佛道。依著這些苦行鍛鍊與國學基礎,這段時期的佛教雖然在開宗立說上不如隋唐,然在適應時機、開設學院、培育人才、發行刊物、闡揚微言、派遣海外留學僧、溝通國際佛教文化上,卻可稱上盛況。今日吾人相對於彼時即使身處太平世,且上述事業在今日看似平常,然就缺乏苦行與國學基礎的情況下,再加上分科過於專門,使得修行與研教漸行漸遠,這對佛教是有弊無利的。知識的博聞不代表能統理大眾,而必須藉著以德修身、講信修睦、體察人情世故,才能和合團體,一切無礙。也因此今日佛教表面雖興盛,然就實際人才的培育卻不如民初佛教的成就,志向宏大者的比例亦不如當時,這些都是回顧這段歷史所該探討的隱憂。

其次對附表架構的編排作一說明。此表的功能只能約略幫助我們了解民初佛教人物及其時代的大事,還有彼此間的輩份關係與簡單的傳承關係,至於要詳細闡明大德們之間如何交流,彼此關係為何,恐不是此處所能言之的。第一欄是生辰年代,其中一八七0一八八九跨越之年較長,原因是此時人才輩出,若以十年為一單位恐怕使表過於凌亂;第二欄是時代大事;第三欄第一列是宗門碩德虛雲老和尚,其後的來果禪師雖非其弟子,然亦是禪宗法將,故列於後。至於少數由中國至美國弘揚大乘佛法的宣化法師,因其法號「宣化」是由虛雲老和尚所賜,故亦列於此欄。

接著是近代佛教復興之父的楊仁山居士,在他祇洹精舍下的弟子眾多,其中太虛大師就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大之佛門法將。其次是善因法師(與太虛大師交情深厚),我們所熟悉的智諭法師(西蓮淨苑之開山和尚),其師父道安法師就是學自於善因法師。這裡略帶一提的是唯識造詣很深的唐大圓居士,他雖是印光祖師的皈依弟子,不過後來幫助太虛大師出版與主編《海潮音》(另一人是史一如居士),漸由修學淨土走向入世弘法,因此未列入印祖門下。太虛大師門下另有大勇與法尊,是民初學習、弘揚藏教的法將。法尊法師因大勇法師引發參加留藏學法團,經歷嚴峻氣候環境、同儕相繼往生(大勇法師於民國十八年圓寂)、學費因戰亂無著等等艱苦,譯出格魯派諸多典籍,其中艱辛非言語所能形容。

寄禪法師曾燃左手無名指與小指供佛,故自稱八指頭陀,他以詩名世,是詩僧,也是禪僧。圓瑛法師依他學禪,太虛大師則依其授具足戒。後來圓師拜謁臨濟宗三十九代慈運老和尚,並親傳其法受印可成為第四十代法嗣。此外,圓瑛法師也曾與諦閑老和尚修習教觀,在楞嚴經上的修學特有心得。就後輩來說,太虛大師的弟子慈航法師也接了圓瑛法師的法,印順、斌宗二師都是在圓瑛法師門下授具足戒,而後在太虛大師門下修學,其中斌宗法師對於光復前後的台灣佛教貢獻重大,且對大陸變色後逃難來台的緇眾照顧有加,我們常聽到的會性法師便是其學生。由此可知,圓瑛法師與太虛大師不只是金蘭之交,對於後輩的提攜亦是同具悲願,即使日後的教派紛爭使兩位大德漸行漸遠,太虛大師仍不忘圓瑛法師當年之恩。

天台教觀第四十三代祖師諦閑法師,是近代中國佛教不可多得的高僧大德,並為印祖所尊敬。他二十七歲的某日在宣講《法華經》的〈舍利弗授記品〉時寂然入定,出定後則辯才無礙,因此他講經並非靠記誦,而以其夙慧與禪定功夫來講經,其弟子對日後中國的佛教皆有不小影響,如徐蔚如、蔣維喬、江味農等便在北京創立北京刻經處。這些弟子雖皆歸依諦閑法師,然亦對其它祖師有所護持,像范古農居士奉書於印祖,於太虛與圓瑛法師皆必稱弟子,並未在當時教派之爭偏袒任何一方,態度超然,實為居士中的模範。諦閑大師的傳承弟子另有寶靜法師,是為天台第四十四代,他天才俊秀,勤奮好學,教理通達,是難得的佛門法將,可惜以四十一歲之壯年早逝,未能光大四明觀宗門庭,令人惋惜。

淨土十三宗印光祖師在上期已詳細介紹過,其早期不為人剃度,不收皈依弟子,直到五十八歲才開始接受皈依,許多有名的弟子多是在家居士,其中高鶴年與夏蓮居居士與印祖交情甚篤,高居士是一位史無前例為朝山訪道而四出行腳的旅行家,雖然他見過許多高僧大德,卻與印祖關係最為密切,且經常侍奉印祖至上海翻印流通經書;而印祖至北京弘法時均下榻於夏蓮居居士住所,兩人交情甚篤,是有忘年之誼。夏老最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五種匯集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在他未會集之前,此五種譯本可說是互有詳略,出入甚巨。夏老於是閉關三年予以會整,完成後由慧明法師鑑定,慈舟大師科判,又若此會集不如法,印祖必會夏老裁言,由此可知此書必然有其見地和理想,對淨土學人幫助甚大。夏老的弟子黃念祖居士身為梅光羲大士的外甥,在年幼時即聽經聞法,也由於梅大士與蓮公交情甚篤,黃居士便藉此善知識引薦而入蓮公門下。其他如弘一大師雖非印祖的嫡傳弟子,然其一生最敬仰者莫過印光祖師,因此列於印祖之後的欄位。弘一大師的同行與外護善知識夏丏尊居士受大師感化而學佛,然大師出家卻也因居士一句話而助成;又弘一大師因范古農居士對其言:「若能以佛語書寫,令人喜見。以種淨因,亦佛事也,庸何傷?」故於出家後又重拾筆墨以接人者,這都使當時人與後人能受到大師感化而學佛,成就慧命,其中以弟子豐子愷影響力最大,他的《護生畫集》甚至感動了 雪廬老人茹素呢!

藏教上師諾那與貢噶呼圖克圖已於上段簡介,至於黃教章嘉呼圖克圖則是統領內蒙的上師。呼圖克圖是蒙古語,漢譯為「明心見性,生死自主」,這些轉世法王對於邊疆的安定都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也深受中央(包含清廷與國民政府)重視。第十九世章嘉大師在大陸的教化區相當廣大,對日抗戰時與太虛大師致力於中國佛教會的整理與重建,彼此合作無間。撤退至台後,曾與 雪廬老人一同興教化眾生之事業,還代表台灣赴日交涉,請回玄奘大師的頂骨,並於日月潭建塔供奉。

清末民初受時代思想啟發,最先起來倡辦僧教育者,可以說是月霞法師,影響最大者莫過華嚴大學,不過他也曾與諦閑法師一同入楊仁山居士創辦的祇洹精舍授課。月霞法師於四十五歲時受當代禪宗巨匠冶開法師記莂,傳臨濟宗,是一位宗說兼通的大德,其所領導的華嚴一系,日後得應慈、持松繼承,慈舟則分支於武漢,與雪公交情甚篤的道源法師便是承慈舟法師的法脈,當然,道師也曾親近過印祖與圓瑛法師。另一入華嚴大學親近月霞法師的是常惺法師,他思想新穎,辯才無礙,佛學修養不滯於宗派觀念,使得當時周遊歐美、提倡素食,並把東方精神透過翻譯介紹給西方世界的呂碧城居士,常常去信請教常師關於佛學的問題。

以上簡約介紹表中人物的思想與傳承,可以看見的是,大師們多是在有一定師承的基礎下,到外參學與渡化眾生,並且是透過老中青三代、代代傳承努力下的結果,而不是獨自一人突然地開悟。不過若將這些關係呈現在表上,恐怕線條將相當複雜,人物也相當繁多。沒有提到的並不表示不重要,期望未來能夠補足,故知附表是以極簡單的方式呈現,此其一。其二,大師們身處亂世,為救亡圖存,必須精進有效率地學習,並立刻將所學融會貫通以渡眾生,也就是在此時代背景中,才會孕育出還算盛況的民初佛教,這是可見的部分,不可見的部份是,佛教隋唐以來為廣大中國人所信仰,維持善良的人心與淳厚的民風,因此無形中能感應佛菩薩再來示現,如印祖、夏蓮居與雪公等等都是。其三,在亂世要蔚成風俗善良的社會,不是幾篇佛學文章的宣傳可扭轉的,必須要群策群力,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將軍身,不論為濟世、救貧,都要有捨身為群攝化的精神,始可收輝煌之效,我們在對上述人物的討論便可發現大德們皆有此特質,很值得我們後學效法。

後記

本篇報告係參考各類書籍所整理出的資料,目的在於對民初佛教人物(特別是  雪廬老人的傳承體系)有一輪廓之概念,期能提供大德們一個快速掌握此時代人物關係的基礎,更進一步地能以此基礎再深入研究大師們的傳記與生平,達「見樹又見林」之效。作者在此無任何創新之想法,感謝會刊編者校訂、並分期刊登這冗長的連載,特此感謝。(全文完)

【參考書目】

釋東初,一九七四年《中國近代佛教史》。

陳兵、鄧子美,二00三年《二十世紀中國佛教》。

【網路資源】

佛教城市—佛門人物。

台灣佛教數位博物館—佛教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