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期::社論

哲人不遠

 

亂世避秦入九夷

君子居之何來陋

哲人不遠待來者

愛台灣者真典範

 

對一個人的印象深淺,除了平常的交往以外,更要在不斷回憶中印象才能加深,否則即使交情深厚,不去串習他的情分,日久之後,剩下的也只是寒暄與客套。尤其在這唯名利是圖,人心澆薄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即使再熱絡,你濃我濃,但不堪分手時間的久遠。逢到人過世,輓聯寫個音容宛在,不過是一種習俗,事實上隨著做七、百日、三年及時間的相續後,印象早已模糊。有些家裡掛著祖父、曾祖父等老一輩的照片時,後輩往往連看也不會看一眼,子孫們也忘了他曾經存在,甚至懶得去想這些長者對家族偉大的貢獻,及種種的嘉言懿行。有很多人努力的在政壇上建立豐功偉業,有的投入在上班職場上,努力有一番的作為,得了很大的成就,都不堪入土為安之後,變得虛無飄渺,或者在世時一退出職場(政治)的舞台就立刻被人淡忘。說什麼永垂不朽,精神常在,那只不過是一個後代人的口號罷了。

而真正的大德,以偉大的格局、健全的人格、深厚的教法涵養以及一股強大的悲心來推展利益有情的事業,幫助有情通往真正的安樂道上,其中尤其以培養人才,作為利益有情最殊勝的成效,這樣的大德往往是越老越得眾生的推尊及仰望,是群生的標竿、淳厚風氣的維護者,在他過世時,許多人為他哀痛,並努力的將他的思想觀念及所說過的話保留及傳承,子貢對孔子就是這樣的評價,所謂: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但是這樣的人物不容易出世,或許百年、五百年都難得出現,可比優曇花。

  雪公老恩師就是這樣的人物,除了有上述大德的特質之外,並特別對傳承的正法有抉擇的能力,在各家的注解裡,能分別是非、抉擇深淺,並找到修行的下手處,使學者能當下受益,奉行之,能保證一生乃至來世的安樂,並得到通往西方淨土的捷徑,在動亂的時代裡,竟然在台灣開出一片莊嚴的花園。台灣之所以稱為寶島,不是只有所謂的好山好水,而是有著這樣的人物,將畢生的精力在這裡發揮。

恭逢老恩師往生廿一週年的紀念日,如果能將老人家所說過的法,所寫過的文章,所整理的講經表解,注解經典的注釋,好好修習研究,找出老人的風格及自修化他的知見與方便,辦事的眼光、人生的格局及穩重踏實的風範,成為引導入中華文化及菩薩道的途徑,這才是真正雪公精神的在世、哲人不遠的最佳寫照。唯有保存這種純粹的知見,才能維持真正清淨的正法,這才是在台灣永續經營的動力,能凝聚人心,共行菩薩道,使居住在此地的人說這是一片樂土、是香格里拉。讓哲人不遠才是真正的愛台灣,至於言外之意,就讓讀者自己去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