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期::專題報導-中美教育差別

與黃道延同學座談有感

愛蓮

知己知彼開眼力
學習能令潛力發
青年可貴惜光陰
能用時已準備好

 

黃道延同學(Dennis)剛從美國德州大學化工系畢業,這次返臺省親並為未來規劃做準備,黃媽媽(高大姐)與蓮榮亦有因緣,經蓮友高先生接洽,老師希望道延同學能抽點時間為蓮榮的大專班及和合班同學講述在美國求學生活的經驗,好與臺灣作個對照,好讓正在求學的蓮友子弟參詳參詳,亦可以以黃學長為鏡,「見人善,即思齊」提起增上心。


座談活動在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十九日(週六)下午假弘明幼兒園舉行,有多位大專同學、蓮友及子弟參加,座談會由林老師主持,採開放的自由討論方式,王老師是引言人,高老師先發提問,由於黃同學的母語是美語,以中文表達可能有礙他暢所欲言,故黃媽媽及琇琦老師從旁為大家譯答。全程各方反應熱烈,討論所及包括臺灣與美國教育現況、教育制度,座談活動至午後六時左右結束。


以往討論教育時常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現今已經很少聽到教育界為國家提出這類的百年大計,只有聽說教育改革要如何如何加強課業、加快趕上新知識吸收好加強競爭力、加強產官學合作增加就業,發展國家經濟,看來政府的教育政策就是為大家製造螺絲釘子罷了;要嘛另外的聲音即認為臺灣教育改革不夠徹底,要有根本的改變才行,並說:「先進如歐美諸國的教育,中、小學生自由得很,可以在課堂上放聲大笑,每天至少讓學生玩二個小時,沒有髮禁,穿便服上學,上午八點半上學,下午不到三點半就放學回家,沒有教科書,無憂無慮,這才叫上學,哪有像臺灣還要迂腐的要學生死記背誦死文字?九九乘法表已經不背了,古文也能免則免才對。」那我們想呢?孰是?孰非?學長們又如何想呢?


其實大家不必趕著靠邊站,從黃同學講述在美國的求學生活的經驗可以部分歸結如後:


全人教育:制度上,美國沒有明星高中、明星國中,學生從國小到大學都可以在社區內完成學業,大部分社區大學的學分可以用來抵免著名頂級大學如長春藤盟校的學分,甚至有些社區大學的專門學科比名門大學還強打。


美國是採十二年義務教育,沒有高中及大學聯考,中學(國高中)每星期上課五天,每天七節課,只有英數是必修,其他科目因材施教,可以依自己的興趣和專長去選課,所以跟大學生一樣要跑班,上課時間是上午八點半到下午三點半。課本大多是在下課後存放於班上置物櫃,不能帶回家,沒有小考和隨堂考。


課業與教學上,美國的學校和老師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會設法把學員引向校外廣闊無邊的知識世界,帶領他們認識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他們不背公式和定理,但會費心地讓孩子知道怎樣思考問題,教他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而且肯定努力的孩子,讚揚學員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激勵學員不怕失敗的嘗試和保護他們的創作欲。

 

社會價值上,學校和老師會出作業,作業可能牽涉各個領域,文化、歷史、法律、科技、道德…。一位華裔新移民家庭爸爸在說明小孩子在學業上面對不同教育方式下的衝擊所舉出的例子,老師要學生寫一篇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業,老師留給學生一連串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原子彈持什麼態度?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麼?」在這些設問之中,向美國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人類的命運,讓孩子們學習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索和思考。


另外,美國的學校課外活動特多,黃同學提到申請大學時,學校會考慮申請人平時所參與課外活動的情形來判斷申請人的人格、性向以及群育表現的狀況。服務社會是被稱許的行為與人格特質,是服務社會精神的表現,也是合群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附註,大學校方考量是多面性的,投機取巧大不易,是人生價值培養重要的一環。


所以由此而知,在美國,高中和大學是國家為所有想要學習的人而設立的,一個不思考的學生會有點「不良於行」的感覺,培養獨立自主的思考很重要,高中學業成績優良,進入大學之前大都已對自己的人生有所規劃。經濟的獨立自主亦然,入大學的學費大都會自己打工籌措,例如生長於美國大蕭條時代的文學家鮑威爾 Lawrence Clark Powell,父親經營著名的 Sunkist甜橙,家道豐沛,家教也好,求學時代的青蔥歲月也得打工,曾在舊書商做事,收書,包書,寄書,這段經歷造就他日後的成就。也因為講求人生經驗的累積,美國大學生在出社會前已準備好,比較沒有臺灣大學生的青澀。


以上是就美國而言,不過如以整體教育來說,教育有身教、言教、制(制度面)教、境(環境面向)教;四種教的層面條件的和合,才會有教育英才的能施,培養學子為人才,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就業能力等其實得依賴各種條件的具足才行,要把小苗養成大樹自立,成林滿枝來發揚,綠樹成蔭來庇護其他人,實在不易,是共同的關係。好學求知識看似有利大眾,但如果知見道德敗壞,那作的惡業也更可怕吧!席中有學長問到學問投機抄襲、剽竊不顧自身名譽的情事,在美國小則當掉,大則退學;而臺灣的大學生有人仍存僥倖心,有非分不踏實的虛榮心,加上因長上姑息,反使榮譽心的欠缺,無耳無心,這是多年來家庭教育功能不彰之故。


家長在形式上接受西方的教育,但精神上無法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已把中國傳統文化丟掉了。嘗以為,學習稟賦高的人可以跨越文化的鴻溝,深入不同的文化堂奧,但文化有其百年、千年的根基,人們可以閱讀另一個文化,卻不能跨越過去,能跨越者屈指可數而已,焉能概括為普同的真。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啟蒙,它對一個人的一生所起的作用,往往比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更有深遠影響。然縱觀當今的家庭教育現狀,卻存在一些偏差,比如:重知識的學習輕做人的道德培養;重呵護輕自立;重物質輕精神;重言教輕示範;重管制輕正面引導。


家庭教育這個相當重要的人生教育,家長應理解其重要性,行動上也應重視,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著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古人以教育子女為人生之要職,明代方孝孺也說:「愛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古人的這種看法,在當今社會也具現實意義。


要注重儉樸、廉潔教育,古人家訓清楚知道「成於儉約、敗於奢靡」,把簡樸當作人生中一種美德,而且還注重正直廉潔的教育,講求「清白傳家」;林則徐的祠堂旁有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這些事例都告訴我們,真正為子孫的長遠利益著想,就應該喻之以義,遣之以義,而不遺之以利。另外,不應讓孩子常常體驗享樂,其實孩子長大後,往往心理EQ、承受能力、意志力都會比較差,人生的苦頭在後面。


家教應注重立志,樹立遠大志向,做一個正直的人,祥和、安定的社會,要有胸懷大志、正直明理的人。懂得人生價值和道德教育,即會重視「先做人才能做事」。立志要有勇氣,錢穆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歌中所撰「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離亂中,流浪裡,餓我體膚,勞我精。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成功學習的歷程要立志。


慈愛、溺愛有別,可慈愛、不可溺愛。司馬光曾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父母之愛需理智有分寸,才起正面作用。「愛之太殷,憂之太勤」,則會使孩子養成任性、驕狂的習性,甚至走上歧途,所以古人云:愛不可溺,學習獨立才是重要課題。


黃同學談到美國現況時,一直都是堅持以華語為之,因為事前主辦單位曾表示臺灣的學生對全美語交流會有障礙,黃同學為了大家全場使用華語,連黃媽媽、高老師及陳老師也嚇一跳,說並不知道到黃同學這麼能講,俗語有云: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你一定會找到一個方法。黃同學的堅持是為他人著想,這種能力是平日累積的,才變成習慣,應該是一天五小時用功讀書所磨練出來的力量。反過來說一個不用功讀書的人是因為他從未想過要知道讀書之樂,那有可能養成閱讀習慣?黃同學還告訴大家交友要知:「益之三友,損之三友。」「要不然,讀書時只會在講話」。(很明智哦!崇拜哦!)


黃同學 Dennis 外表年齡小,性格有點靦腆,沉默安靜,才智較少外露,有人便覺得他有些害羞。忠厚與內斂,掩蓋了他的聰穎善思,一時也難以斷定他的天資究竟屬於哪個層次。經過一些觀察才了解他是深藏不露,讓我想起一個孔子也認識的人,Guess who?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