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期::大德法語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十三)

道源老和尚

「內無所得,外無所求」未了達甚深的佛理時,以為修行有所求,求自己修行有所得,實實在在由理性上講,內無所得。「內」是我的心裏,有云:我得了佛法,得了道。實是無所得,怎樣無所得呢?因為佛性不由外面來,佛性是內心本來具有的,本來就有,我怎麼能說「得」呢?在法華經上比喻「家當寶藏」,我們自己家中藏有寶藏,就是金、銀、琉璃、玻璃等七寶之類,埋在土裏不知道,現在把土挖開,七寶顯現了,是我家裡七寶,不是由外邊顯現或得到的,是發現,而不能說「得」,說「得」講不通,是我們本家的東西,怎麼能說「得」呢?所以我們証得佛性的時候發現原來的佛性是本具,怎麼還說得呢?這就叫「內無所得」。

「外無所求」,我們求佛道,須知不在心外,心外無法。要是心外沒有法,你在心外求個什麼呢?心外無所求,要求佛法,在自己心內去求,不要在心外求。所以其他的宗教,我們佛經上都稱之為外道,「外道」怎麼講法呢?心外求道,所以稱他為外道。外道他不明白,道在內心,反而都在外邊去求道,所以稱外道。我們學佛要明佛的實理,心外無法,所以外無所求。(故學一切法須消歸自性)

「心不繫道,亦不結業」我們要修行就是要求佛的道,求佛的道,不要執著。這個繫就是拿繩子綁到。對於佛道起了執著,這叫做法執。佛說的法(金剛經上有)我們要過河需要用筏(如船一類)登彼岸,你登了岸還要背筏而走?過河需筏,上岸不需要了,釋迦佛給我們說的法,都是過河的筏。這個生死大河沒法過去,需要用筏(佛法)來渡,你不要去執著,過了河就不用筏了,「心不繫道」對於佛道不要去執著。

「亦不結業」,結是結縛,跟上面的「繫」字一樣解釋,我們眾生被業所結縛,修行的菩薩把煩惱的種子破掉了,不會生新的業出來,也不會被舊業所結縛,這句話就配合到破我執。「心不繫道」,不執著法,破法執;「亦不結業」,不執著我,破我執;破了執著就業盡情空了。

無念無作」內無所念,外無所求。我們學大乘法,先要悟佛的根本智,這個智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按體用上講分兩個,一個叫真實智,一個叫權巧智。「真實智」就叫做無分别智,不起分別,才能大徹大悟。既然不起分別就證得真實的智慧了,得了智慧的本體了,依體起了妙用叫「後得智」,就是證得根本的實智後,再生起度生的智慧叫後得智,即權智(對真實的智慧講),權巧方便的智有何用?度眾生用!度眾生怎麼度呢?「外無所得」,我天天講經說法,無法可說;天天度眾生無眾生可度。金剛經云,說法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你要執著說法之相,則不明說法,說法無法可說,這就是真說法。度眾生,要是執著度眾生相,你度不了眾生。金剛經又說: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而實無有一眾生可度者。度一切眾生成佛,實實在在沒有眾生可度,這才是真度眾生。

非修非證」我們要修行才能證果,按大乘實理講,修即非修,證即非證,為什麼修行叫非修呢?叫依性起修,依著我們本有的佛性來修行,佛性是沒有相,所以沒有修行之相。依性起修,修即非修,而所證得佛果乃全修即證,證無所證,全修即證,所證之佛果乃證得本性,本性本來有,何來新得?所以證即非證。(未完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