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期::大德法語-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二十)
道源老和尚
第十二章「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佈施難,豪貴學道難…善解方便難。」前章要我們去種福田,若能種到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的圓教菩薩得福最多,但是我們一個人要是想修行用功,還要通過這二十個難關。一個難等於一個竅門的管道,要通過去,通過這二十難,你修學佛道才能成就。
「貧窮佈施難」,修道人有二十難,不是一個人,人各種不同,眾生以差別為性,或者你有這一種難,或者他有那一種難,這就是你要是貧窮人,貧窮行佈施難,為什麼?因為他自己衣食不足才叫貧窮人,他自己生活都過不了,他怎麼能行佈施呢!這叫貧窮佈施難,但是佛經上釋迦牟尼佛開示很多的公案,都是貧窮人行佈施得感應很大。所以貧窮佈施難,突破了這個難關,自己省吃儉用還是要行佈施,所得福報最大。
「豪貴學道難」,大富大貴的人受持佛道最難,受持佛道,須持戒、修定、求智慧,這都是佛的道法。富貴之人他都是前生修來的,他都有善根,因為有善根,所以與佛教很容易接近。但是聞到戒、定、慧的佛道,他不能受持。為什麼呢?富貴之人,五欲之樂太多,所以持戒也持不好,修禪定也修不好,求智慧也被五欲所障礙到,學佛要把難關通過去,才能成道。然大富大貴的人,往往過不了這富貴關。可是釋迦佛就是個大富大貴的人,他就能出家修道。
「棄命必死難」,什麼東西都容易捨,命捨不掉,為什麼?命只有一個,到大災大難總有逃命的時候,平常捨不掉的,他都能捨,比方家財能捨,眷屬能捨,但是他的命,他不能捨,因為命只有一個。不怕命捨去掉,該死就死,叫棄命必死難,這是很難的。釋迦佛何以說此難,乃佛定的戒律,修道人要守持這個戒律,必要時連命都要捨棄,戒是不犯,此時失命因緣成熟了。戒律不能犯,尤其重戒,出家戒如此,在家菩薩戒,六條重戒都比命重要,到了要我的命的時候,我還是不犯戒,這個樣子才能把戒守住,所以說棄命必死這個難關要通得過去。
「得睹佛經難」,佛經是文字般若,有了文字般若,你才懂得修行,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才能證得實相般若。所以說佛經是成佛的根本,一切佛都在佛經裡面生出來的,我們要沒有善根,看不到佛經,即使看到了還會造業,看到佛經,若沒有善根,他把佛經當廢紙了。所以說,他不但不得利益,反而造業。唯識三字經作者唐大圓居士,對於唯識宗研究的最好,做了一部三字經,可以令所學的人易學唯識。
唐大圓居士成就怎麼樣來的呢?最初他也不懂佛法,某日到了一處大寺院裡,前後去參觀,參觀到後面的藏經樓上,在藏經樓上所藏的藏經都是清朝的龍藏,份量很多,整層樓上就是一部藏經。有一個當兵的,他在藏經本上練大字,因為軍隊駐紮在寺廟裡,寺裡的出家人不敢惹他,他自己到藏經樓上,一看那麼多的經本子,他想練習大字沒有錢買紙,正好利用,唐大圓居士正好到了藏經樓,說你這位先生,你怎麼拿這個佛經來練字呢?彼云:這個佛經有什麼用?廢物利用嘛!沒有用的東西,我來利用它,你還說什麼?唐大圓居士他也不敢惹當兵的,不敢跟他較量,就看這個藏經,一看,有幾部唯識法相宗的典籍,覺得很好。彼時藏經樓上面沒有出家人,於是唐大圓就拿了幾部詮釋唯識(法相宗)的藏經,回家去看一看,以後就出了一個唐大圓居士,所以得睹佛經難,有善根的人才能看到,沒有善根的看到了,像當兵的他造業,拿了佛經當紙來練毛筆。再說到我們自己身上,現在諸位看佛經不算難,而且不用拿錢買,印出來的經書,送人的很多,就怕你不看,要曉得,這都是我們的善根,你要前生前世沒有種下善根,你看不到佛經,所以看到佛經,就是得睹佛經,這一難關通過去了,通過去了你不要辜負你的善根,你要好好研究佛經,好好依經義而修行。
「生值佛世難」,出世為人,值(遇到)佛出世,這很難。你遇到佛出世了,佛他觀機逗教,他知道你是什麼根基,說的法迎合你的意,如名醫治病,應病與藥,開一個藥方,吃了一個藥,你病就好了,所以「生值佛世難」。可是我們的善根太少了,太淺薄了,出世為人的時候,佛已經涅槃三千了,然此處有方便解釋,釋迦佛雖涅槃了,法還在,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還有九千年釋迦佛之法才滅,我們這個難關(生值佛世難)還算通過了,但是你要好好的修行,你們修行若不能了生死,再轉眼,九千年也已經過去了,那才真是睹不到佛書,與生不到佛世。
「忍色忍欲難」,財、色、名、食、睡乃吾人所欲之境,能引發貪欲,所謂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為什麼要貪呢?是一種欲樂,叫做五欲之樂,這個五欲之樂,最重的是這個色欲,色就是男女之色,這男女之色,他是生死的根本,所以在五欲中將色欲提出來,我們是凡夫,煩惱沒斷,見了五欲之境就動心了,動心不斷的時候要忍耐,要安忍,令此貪欲之心不動,你就把這個難關通過了。
「見好不求難」,好就是外面五欲的境界,上面所講的五欲是粗重的五欲:財、色、名、食、睡。此處約五塵之好,所謂色、聲、香、味、觸,這個色不是男女之色,是眼睛所看到的都叫色,聲、聲音是耳朵所聞,香是鼻子所聞叫做香,味是舌頭所對的味,觸是身體所接觸的塵,色、聲、香、味、觸都會讓人起貪愛心的,你見了好的,你就求,要是不求,這個難關就通過去了。
「被辱不瞋難」,上面說的忍欲忍色難,見好不求難,都是要去除貪欲煩惱,煩惱有三根本煩惱,貪煩惱、瞋煩惱、愚痴煩惱。此處為瞋煩惱,你要忍受著逆境方能不瞋。這個瞋煩惱就是被人污辱、欺負了,罵你或是打你或是殺你,你不動瞋心,這個很難。在金剛經上,釋迦佛說自己的往事,他過去當忍辱仙人遇見歌利王節節砍自己的身體,他不動瞋恨,這是很難很難的一個難關要通過去,不然一動瞋恨心,比動貪心還來得厲害,叫做瞋恚火能燒功德林,你過去所得多少功德,一動瞋恨,等於一把火給燒掉了,把功德林燒掉了。
「有勢不臨難」,有勢叫做富貴人,富人有財勢,貴人有官勢,有這個勢力,不臨(臨,駕凌),不駕凌於人,在現在就是不壓迫人,不用自己的財勢力,不用自己的官勢來壓迫人,這也是個難關,很難,要能通過這個難關。
「觸事無心難」,觸是接觸,我們一個人全天都有事情跟你接觸,接觸是要接觸,辦事要辦,但是不要動心,這個是一個難關。與人做事,好的事,一個順境的事,你就動貪心。遇見逆境時,就動瞋恚,所以觸事無心,做錯是我做錯,不動瞋恨心這是很難。
「廣學博究難」,廣學文辭,博究其義理,廣學就是包括聞,多聽講,包括看多,看精,這都是廣學,廣學多聞,增長智慧,雖須廣學多聞,但是還要博究經理,博也是廣,多研究經的義理,廣學就是屬於聞慧,博究就是屬於思慧,聞、思、修三慧,然前章有,博聞愛道,其道難會。世尊前後說話不對?前章云:你要是博聞,執著名言,不深究義理,那你就生了文字障,不容易開悟,所以前章是令你不要執著文字相,不要生文字障,此處不但要你多聞,還要多研究經義理,不會生障礙的。
「除滅我慢難」,自己執著自己了不得,就生出了我慢貢高,平常講三種煩惱是貪、瞋、癡,若講五個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這個慢是第四種根本煩惱,有了這個我慢,生了一種障礙,修道不會修下去,所以要把我慢貢高除滅,此難關很難很難通過去。
「不輕未學難」,這是對治我慢說的,有了我慢煩惱,對於沒有學佛裡的人,你一定輕視他,輕是輕忽、輕視,學了佛法認為自己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你學佛已學多年,對於這一個還沒有學佛法的人,如何能看得起他呢?自然就輕視他,輕忽他,要不輕未學的心裡很難發起來。
「心行平等難」,心行平等就是心念,不起差別,管你是久學的或是沒學的,都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要生平等心這個是很難的,我們一起心動念就是分別。上來三條不起我慢、不輕未學、心行平等都是講到意業。
「不說是非難」,此條為修口業,一開口說話,不是「是」就是「非」,尤其我們這個佛弟子,無論是出家弟子,或是在家弟子學佛法,你開口講話,就算依經本講佛法也講的不好,然講是非可不要看本子,一講,講的頭頭是道,可是頭頭是道說的是佛道?不是!全是些是非(說是非變成頭頭是道),要不造說是非這個口業也是個大難關。
「會善知識難」,善知識就是良師益友,最好的師長,最好的道友。良師善友,怎麼樣的好法?行解並重,佛法他了解,他能講、能說,而修行又修行得很好,行解並重的師長,行解並重的朋友,這都是善知識。你要遇到這樣的善知識也很難、很難,很難把這個難關通過了(善知識難遭遇),遇到了要久久勤勤,不久久勤勤,遇到了等於沒有遇到。中國大乘佛法有八大宗派,其中有淨土宗,開淨土宗的祖師是慧遠大師,慧遠大師是東晉人,親近道安法師有二十五年之久而不離開,後來桓溫帶著兵要來打襄陽這個地方,這個兵災來了,道安法師三度說,你們個人都逃難,打戰友打戰的危險,因師父的支持,慧遠法師才離開道安法師,以後到了廬山才開創淨土宗,是淨土宗的初祖,這個淨土宗是慧遠大師親近道安法師這樣善知識,親近二十五年之久學到來的。
「見性學道難」,學佛法先求明心見性,悟了佛理以後再修道,就是悟後修道,這個是很難的,開悟不容易,開了悟,見了性,再學道(悟後起修),這個很難、很難。
「隨化度人難」,教化眾生,眾生以差別為性,隨著眾生的根基而去教化他,這也是很難很難的難關。
「睹境不動難」,遇到什麼境界你不動心,前面要觸境無心,遇見好的境界,你不動貪心,遇到不好的境界,你不動瞋心,這個很難、很難。
「善解方便難」,這是第二十個難,你要教化眾生了,教化眾生能以隨化度人,這很難了。隨化度人,但是人不是好度的,你要懂得方便,否則,他不能接受,聽不懂。善解方便即是應機說法,佛七大迴向文最後兩句:「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你要度眾生,你不知道方便法門,你度不了眾生,所以六塵九界懂得拿來利用,巧把塵勞拿來做佛事,這個是很難很難了。如何巧把塵勞作佛事,如何善知方便度眾生?比方,我們要度這個人,人各有個嗜好,他這個人歡喜畫畫,或者畫山水,或者畫人物,那麼遇到這個人,你就要善知方便,把他的嗜好抓的住。你說,你要是歡喜畫畫,你不如畫佛菩薩像,畫了佛菩薩像,能令所見者種善根。若你懂這個方便法門,你就度了一個眾生;比方說一個人,他歡喜插花,插花是給人看的,你說,你要給人看沒有功德,還引起貪愛的煩惱,你要會插花很好,你不如插花供佛,供佛有功德,這都是巧把塵勞作佛事,這個四十二章本來定一次講完,今天就講完第十二章經。(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