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期::共修研學-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二十八)
心爾整理
為何不從眾生皆為未來諸佛的角度,而由眾生皆為過去父母的角度緣念眾生恩?念父母恩是一種我必須要去幫助他的動力,而依著他在受苦更能夠引發我們的悲心,進一步引發我們想要幫助眾生成佛的心,但是必得要自己成佛方能幫助眾生成佛,故起了上求佛道的心,此菩提心建立在大悲心上,是我要成佛的決定見。
此處為何不云觀三途的苦,特別是地獄的苦,而舉出觀於螻蟻之苦?因為現前可見微不足道的螻蟻,尚且不能觀其苦,無法引發吾人的悲心,又何況是見不到的地獄眾生呢?那我們又該如何「常思利益」?除了將種種的功德迴向之外,還可以幫他們懺悔,因為他們的行相,可能在前世作我們父母的時候,殺雞、殺鴨為了幫我們進補,造很多冤業,所以來世受苦,為此我們帶著愧疚的心態來為其懺悔,現在亦要好好充實自己,以便將來能夠互相幫忙,彼此增上。
開出去說,如果眾生的行相很卑劣,品德很差,或直接衝擊到我的利益、冒犯我,甚至我對他有恩,他對我恩將仇報;這時候若還能夠緣念眾生恩,克服自己不平衡的心態,那真不是普通的心量。須知緣著菩薩是修不到忍辱度的,必須要緣著惡人才能修忍辱度,而想要成佛,六度是缺一不可,故惡人跟佛一樣的殊勝。但是要如何培養這種心量?要把人與煩惱分開來講,觀修煩惱很可惡,而他的人常常被煩惱帶去受苦,這個人在煩惱束縛中不由自主地對境起煩惱,且半點煩惱也沒法對治,這樣子的人非常可憐。從這個立場來講,同情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再惱害之?
我們每個人都想把自己的煩惱擊垮,都不想被惱人的習氣所束縛,可是都辦不到,那是因為我們沒有修行的方法、沒有團體、沒有教法、沒有正知見、沒有願力。
在諦閑法師講義中有云:「諸佛、父母、師長、施主等恩,多以明了,已度我苦、生我身、教我禮、給我衣食故。惟眾生恩甚為難知,儒道經教中多未道及,惟我佛經中言之。」為什麼我悲心發展出來,都變成有特定對象,而且是愛見慈悲,就是因為眾生的恩甚為難知,愛見慈悲就是夾雜我的情執,不是我情執範圍則漠不關心,是我情執範圍則特別關心,理由就是對眾生的恩觀不出,所以儒家與道家的經典在這部分的教授亦不足,惟我佛經中言之。
「何以佛能言之?因佛有三明六通,能知過去未來;世間夫妻父子,無非恩怨關係。」佛能知過去的是「宿命明」,能知未來的是「天眼明」,能知當下煩惱盡斷的是「漏盡明」,叫做三明,六通的核心處是三明。世間的夫妻父子,無非是討債與還債,無債不來,報恩報怨皆是相報,上聯叫「討債還債無債不來」,下聯叫「報恩報怨無非相報」,橫批叫「因果關係」、「皆是情執」,這些是佛的看法,而且是確實的看法,都是恩怨關係,若是由報恩的關係而來,則法容易是正法,報怨的關係而來,法容易變成末法,所以一般說末法時期,都是討債的多,冤親債主很多,遇到的眾生都很麻煩,這樣的人來修學教法,法都容易變成末法。
「佛為出世之救主,無量劫來,廣度眾生,洞知灼見,皆從實驗得來。」實驗就是信解行證善巧,從解上有他的信心,實行上有他的體會,從實驗中真實的瞭解。
「法身墮於五道,名曰眾生。」法身為何會墮於五道?乃迷於無我的真理,不知諸法實相起於無明妄見,而造種種惑業,現起各種色身來酬業,此色身隨業所成而無自性即是法身,故永嘉大師說:「幻化空身即法身」當修行照見五蘊身體性空寂時,知色身不過是幻化身,非真實所成,此即幻化空身,而幻化空身就是法身。肉身不過是化現象能為我所用,依身起心,以身為所緣,照見體性空寂,生起無我智慧,故身可令我人發展無我的智慧,彼即殊勝外緣。
「從最初一迷之後」,最初是無始,沒有開始的;「從迷積迷,遂至今日」,從迷積迷到現在,與眾生彼此之間常互為眷屬關係,並且在不計其數的輪迴中,投生在各道都有父母,所以有情都曾做過我至少一世之父母。「每見幼離下,以今世狀況比諸前世」,這一世小孩子和父母分開,長大了在街上見到父母不認識。賀知章有一首詩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多麼讓人心酸,回到家鄉,我是家鄉人,卻笑問我這位客從何處來。所以這一世來比前世,六道的眾生之所以忘掉恩情,或因改形易貌,乃至於時間久遠,失去記憶,而忘掉恩情,但不能說我們沒有記憶就不認帳。在阿含經、大日經、悲華經、地藏經等經中均有言之者。一般人說一靈真性,死後化為虛空,所以放大膽去造惡業,不享受是傻瓜,人不自私天誅地滅,但是當受報的時候,才知道不是這麼簡單。(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