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期::啟蒙園地-弟子規

入則孝(八)

願度整理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 如事生。

前面我們已經談過平常應如何來孝順父母,接下來這一段則談到如果遇到非常的時期,譬如說父母親生了病,我們應該怎麼做?再來就是父母親逝世後和祭祀時,我們又該如何?如果能在父母親的生時、死後和行祭祀之禮時盡到孝道,這才是一個完整行孝的表現。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這裡是說父母親生病時,我們為人子女應有的態度。小朋友,我們可以來想想看,當我們生病時,父母親是如何照顧我們?他們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們,希望我們趕快好起來,甚至我們有病痛的時候,他們比我們更難過,心裡希望這些病苦是發生在他們身上,而非落在我們身上;那反過來說,當父母親生病時,我們是否也可以試著以父母親照顧我們的方式來照顧父母親,例如幫他們倒開水、蓋被、拿藥、扭毛巾、冷敷和他們一起去看醫生、、、等等,其實我們每一個小朋友都可以變成一個能力很強、能幹、又有愛心的小朋友喔!就像當父母親的小天使般照顧、關懷他們。

親有疾,藥先嘗」說的是許多古時候的孝子盡孝道的一種表現,當父母生病時,代為抓藥,回來細心的煎煮,並且親自嚐藥,因為中藥煎煮的時候要注意火候〜燒乾燒壞,或者是熬好以後變冷,藥味就變了,火候足不足,都會影響藥的力量,所以為了讓父母親的病能快點好,在煎藥的時候特別要用心,而且晝夜在旁邊服侍,隨時觀察父母的需要、預防病變,這裡面還包括服勞役、換藥、按摩、陪父母說話,或者是聽他訴說心裡的話等等,這就是「晝夜侍,不離床」的重點,甚至也可以在父母親身旁念佛,幫助他們想到阿彌陀佛,心裡才不會一直認為生病很難過。雖然時代不同,行孝的方法也不同,但孝子的心意是不會隨時代改變的。

古人很多是這樣來侍候父母親的,例如漢文帝劉恆是高祖的第三個兒子,最初被封為代王,他對於自己的母親薄太后,總是殷勤的侍奉,從來不會偷懶、厭倦。有一次母親一病三年,他更是費盡心思照料,幾乎沒有好好的閤過眼睡過一覺,甚至連衣服也不敢稍微解下,以備母親不時的召喚。母親要吃的湯藥,他都要親自嚐一嚐,確定湯藥無毒、冷熱合宜後,才送給母親服用,所以,他這份仁孝的心意和行徑,很快地便傳遍了天下,百姓無一不對他讚歎佩服。而且因為他能夠如此用心的來服侍父母親,並且把這個心意推展到所有的長輩、朋友甚至全國人民身上,他愛護老百姓的心就像侍奉自己的父母親一樣,所以能夠成為兩漢最好的皇帝,甚至成為堯舜以來,繼聖人之後最好的皇帝,就是他能夠把孝道徹底的實行,並且以帝王之尊來行孝,對母親的誠意正表現在煎藥上,所以說日理萬機的皇帝尚且如此,他的孝順行為也就產生了教化人民的作用,讓人民都像他一樣來孝順自己的父母親,真是了不起!

再來說到唐朝的崔沔,為了醫治母親的眼疾,把所有的家產都賣掉了,親自奉養母親,三十年來沒有脫下帽子和帶子,由此可以知道他是如何小心謹慎的侍奉父母親,我們是否也應該以他們為榜樣,好好的來向他們學習,因為能體會父母親的需要,慢慢的才能體會長輩、朋友,甚至到所有人的需要,這一切都要從體會父母親的需要、奉侍父母親開始。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這裡是說到當父母親不幸去世,我們必定要守喪三年,守喪其間,對於食衣住行上的種種都無心享受,內心只是不斷憶念父母親過去對我們的恩德,以及對我們的種種美好的言語和教導,讓這美好的身教、言教透過這「喪三年」的回憶追念來做為我們立身處世的依據以及引導下一代增長的基礎;「常悲咽」是想起父母親的恩情深重而無法報答時,自然悲從中來、無法言語。在論語上也說:「高宗諒陰,三年不言,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高宗就是殷高宗,諒陰就是人死了居喪所著之處,殷高宗父親過逝時守喪三年,文武百官都聽命於宰相三年,皇帝不理朝政,三年當中就好好想父母親的恩德,孔子又說:「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古代的人皆是如此,不是只有殷高宗而已。

至於說到為什麼我們要為父母親守喪是要三年呢?論語上就有提到,有一次宰我問孔子說如果守喪三年,禮樂都無法維持了,孔子答說:一個有德的君子在居喪時如果吃的、聽的、住的好,會覺得心不安;因為小孩生下來三年以後,方能離開父母的懷抱,因此三年是天下普通的喪期,古人都是這樣來守喪的,而且時時刻刻想念父母,想到父母親的恩情深重而無法報答,就不由自主的悲傷嗚咽起來,而不會想要住舒適的地方、吃好吃的酒肉了。因此在歷史上很多偉大的人物在做官時父母親去世,他們都會辭官回家守喪三年,例如:曾國藩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對於父母親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並且很誠意的來祭祀,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親,要像對待父母親生前一樣的恭敬。在《論語》上就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就是說祭祀父母親的時候,必須盡上十二萬分的誠意,好像父母親在世時一般。歐陽修的瀧岡阡表裡面就提到他的父親歐陽觀在逢年逢節祭祀的時候,一定會涕泣的說:「豐厚的祭祀,比不上父母親在世時微薄的奉養呢!」有時自己進食酒肉,便又泣涕認為從前父母建在時,物資常嫌不足,現在有餘了卻來不及奉養父母親了,他終身都是如此的表現,不只「喪三年,常悲咽」,而是終身因思念父母親而「常悲咽」,更做到「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由整個孝道的完成,再推而廣之,對於他所審理的案件,他都能夠盡上十分的努力,為犯人們尋找生路,深怕有任何的冤屈在裡面,若真的沒有辦法找到,才很不得已的下判,如此一來犯人和他都沒有遺憾了。因為他的孝行,終能推己及人、成人成己,最後還能把這樣的祖德留給歐陽修,成為一代賢孝。

「大孝終身慕父母」真正有孝心的人是終生慕父母,這個慕我們可以說它就是一種善體親心,一個真正的孝子一定是做什麼事都想到父母,所以他做的任何事都會合乎天理良心、不會妨害到他人。其實「大孝終身慕父母」就是「事死者,如事生」,無常到來的這一天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的,在面對時的心態就是「大孝終身慕父母」,秉持著父母、師長給我們的教誨,把我們的人生過的很有意義,對父母孝道的表達就是在喪禮和祭禮中完成。中國文化的根,立足在孝道上,尤其表現在祭禮和喪禮,像歷朝歷代平定天下後,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建立宗廟,然後由帝王親自來祭祀,在行祭祀的時候就是要稟報天地,感謝天地和列祖列宗,行禮如儀,絕對不能輕慢的,這就是祭祀之禮。《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其實中華文化要落實,一定要認祖歸宗,有一個根本;「喪盡禮」就是一種「慎終」就是說辦喪禮的時候一定要照著禮節來盡這個哀思之情,要非常謹慎的來辦;像我們現在助念,做告別式等,其實這就是一個最好的慎終之情。而「祭盡誠」,這個「祭禮」就是「追遠」,就是終身慕父母的追慕之思,其追思必須誠心誠意,誠到什麼程度?就如《中庸》所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所以如果每個人都能這樣來追本溯源、知恩報本的話,相信整個社會民風都會很淳樸、很篤厚,整個文化才不會像水面的浮萍一樣隨波逐流,所以要挽救中華文化的話,必得從孝道做起。(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