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期::活動報導-兩岸國學文化交流講座〜政和、永康、濟南

政和活動報導

編輯部整理

政通人和在教育

先從領導身作則

文化道統在論語

經義師傳於講要

二0一二年八月十四日至十九日

緣  起

二0一二年八月,學會受福建省北部政和縣政府之邀,舉辦了為期六天的「第十屆兩岸文化人才師資培訓」,由政和縣委書記、縣長及副縣長親自招待學會一行。大陸各地聞訊趕來聽課的學員,包括二年多來長期跟隨學習的學員以及不少新學員,來自福建省、浙江省、山東省等各省各地的學員。其中更有內地其他省分學員,因路途遙遠,乘坐三十幾個小時的火車前來,令人感佩。

此次上課的場地乃政和一小學的禮堂。縣政府特別為了此次講座,在禮堂中安裝了六臺全新的冷氣,以期能提供學員們最舒適的學習環境。六天的課程當中,以雪廬老人融合論語各家說法所講之《論語講要》為授課教材,配以「傳承介紹」、「影片欣賞」等課程。前三天課程的對象針對於全縣各學校的校長及老師們,所用的論語主題科判乃「聖門氣象、萬古常新」。後三天課程的對象為全縣政府的官員(俗稱四套領導班子),所用的論語科判乃「成就善政的良方」。

此次講座對於政和縣的未來,不論在辦教育還是辦政治上都是很好的啟發,對於當地文化學習的風氣也有推動的效果。

開訓典禮

為期六天的專題講座,在莊嚴隆重的開訓典禮中展開了。首先由政和縣政府副縣長兼教育局局長余向紅致詞。「為了弘揚國學精神,傳承儒學文化,特別邀請唐瑜凌老師開設國學講座,詮釋孔子的文化。」余副縣長首先說明講座邀請的目的,她提到教育應著眼於國學文化,文化才是教育的重點。並且希望藉由彼此的交流,讓政和縣能將文化更加發揚,使教育能辦得更好。

大陸學員對於學問渴求的態度,造就學習快速進步的成果。師資團隊們讚賞大陸學長們學習的熱忱,以及在不斷學習中所展現出來內涵的提升。中華文化不只是在課堂上學習,而是可以運用到生活上、工作上、事業上的發展。除了個人、家庭、事業,甚至在國家政治的辦理,都能依著中華文化和論語的學習,內涵充實,將事情做到盡善盡美。

順昌縣雪廬孔子學會胡會長表示,除了很高興老師能再前來大陸講學之外,特別敬佩余副縣長有如此魄力興辦此次的講座,這個講座將會利益很多老師,也間接利益了這些老師任教的學校與學生。並且感謝師長們不嫌棄小縣城,不因為教學環境簡陋而拒絕,反而到此培養人才。順昌成立學會的目的便是要傳承雪廬老人的教法,將文化發揚光大。

「感謝政和給我聽課的機會,」浙江省永康市龍川學校校長王炳超如是說。海峽兩岸九屆的講座王校長聽了八屆,王校長由衷地感嘆道:「跟著唐老師學論語真好!」他引述著老師說過的論語:「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老師著力於『溫』的內涵,以滷味譬喻,用酒精燈溫八小時讓味道進去。酒精燈代表專注專一;八小時意謂持續、持久;而味道進去是目的之所在。」因此,平常王校長也帶領老師讀書,溫故時習論語。讀書會的經營,讓大家的內心、言行有了準則;自己約束自己,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王校長對推辦讀書會給予高度的肯定,他說:「剛開始,成立讀書會很困難,但是二年後再回頭檢視,會發現如果沒有讀書會,就沒有進一步的學習,沒有學習就談不上對文化的感受。」有了好的老師、教材、團隊,再加上讀書會的經營,建構成王校長和龍川學校的老師們學習文化的最佳方式,也是他們最盼望的人生走向。未來,王校長要繼續向唐老師學國學,學文化,並且是帶著決心、堅定的心學習,還要常(長)溫常(長)習,歷久彌新。

師長致詞

老師回憶自己早年在雪公老師座下聽課讀書,多年來和很多朋友一起共同學習,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敢後退,只想前進。藉著讀書、講學的因緣,慢慢地將雪公教導的內涵逐步內化,如此持續多年。也感謝老人家,在烽火連天之際,帶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飄洋過海來到臺灣,在安靜的歲月中,從事講學,有幸能在老人家座下無憂無慮的讀書。

一九八六年,雪公老師以九十七歲高齡在臺灣過世,當時老師亦深感惶恐與傷心,謙稱惶恐自己所學未成,又傷心一代大儒就這樣逝世了,有太多絕學沒有學到。謙稱自己所學不及老人家的萬分之一,僅以抱持感恩、回饋的心來到中國大陸,以文會友,充實自己。每次辦完活動,也都勉勵團隊回臺應努力讀書,充實內部師資,培養外部人才,不敢享受榮耀半分。

此次有幸透過順昌的朋友和政和的領導聯絡,來到政和辦講座,也依此因緣認識到政和縣。政和,政通人和。唯有政通人和,才能使百業興旺,人才輩出。欲政通人和,必須辦政治、辦教育,辦政治使環境安定,辦教育使人才輩出。

此六天講座,雖然乍看前三天是教育講座,後三天是領導班子的講座,其實此二講座是一體兩面,辦政治即是辦教育。政治下面有治安、教育、經濟、藝術等,教育看似為政治的一環;然而,教育才是政治的根本。若教育沒有培養出人才,則政府沒有人才;政府沒有人才,就沒辦法帶動良好的政治,則百業不能興旺。因此,雖然教育是政治的一環,但卻是政治的根本。歷代父母官除了把當地的民生建設好,最重要的就是要辦教育。

王維寫了首《送梓州李使君》,送他的朋友李使君出使四川的梓州。詩文中提到:「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前賢。」期勉李使君能夠像古代西漢的文翁治理巴蜀一樣,讓巴蜀的文風媲美齊魯的文風。因此,我相信政和和順昌的風氣,若能在文化上認真學習,在聖賢道統上內化,相信此二縣比起齊魯也不遜色,就像當年的四川在文翁的治理下也能和齊魯媲美。

總而言之,雪廬老人嘗言:「事在人為。」臺灣有一諺語說:「好人辦壞事,壞事都成好;壞人辦好事,好事都成壞。」好人來辦政治、辦教育,政治、教育就好;壞人來辦政治、辦教育,政治、教育就糟糕。因此,能以公心為政、辦教育,將人培養成有品格、有道德、有操守、有內涵的人才,那是百業的需要,也是國家民族的需要,更是國家民族長治久安之道。今天在此興辦國學講座,並不只是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傳承文化道統,接續民族命脈,培養有文化理念、有格局、有氣度的頂尖人才。

鄉間生活的步調較為緩慢,適合讀書、培養人才,古代大儒多喜歡回到鄉間教書。鄉間有淳厚的民心,簡單的生活使得學習時間增加了,再加上老師願意來教導,相信一定人才輩出,必能近悅遠來,成為有文明、有氣質、有氣象的地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