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期::活動報導-兩岸國學文化交流講座〜政和、永康、濟南
政和心得節錄
編輯部整理
事必躬親或分層
端看風氣與法喜
領導眾人己先學
先之勞之恆相續
以身作則,為學生之表率 / 政和二中校長 張瑞枝
為期三天的為政之道專題講座。為期三天的培訓,本人受益匪淺。下面簡單談談自己的體會。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導者,教師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質,是影響德育效果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教師是道德標準很高的特殊職業。「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要照亮別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點燃別人,自己心中要有火種。學生希望他們的老師不僅僅是老師、學者,也是長輩、朋友;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有高尚的人格。一個好教師,不僅是對學生有學習上的影響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高尚師德,就是一部生動的人生教科書,受其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深刻的、終生受益的,因此教師要做到言教身教、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不僅在經濟發展上將上一新台階,而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上,更將躍上一個新高度。作為一個人民教師,擔負著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特別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責任。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師為人師表的水平,才能勝任人民教師的歷史使命,無愧於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凡要求學生做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學生不遲到、早退,教師自己就不能遲到早退;要求學生文明禮貌,教師自己言談舉止切切不可粗魯;要求學生遵守行為規則,教師應自覺守教師守則。否則,光要求學生,而自己又不身體力行,反而胡作非為,學生就認為這樣的老師言行不一,出爾反爾而不可信賴。
我是一個普通的人民教師,通過幾天的學習,深感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我發誓:在今後的工作中,一定會處處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為政和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教學與做人的真諦 / 政和一中 陳冬梅
三天短暫的學習匆匆結束了,行走在孔子的論語字裡行間,讓我感觸頗多,受益匪淺。
孔子的論語,實際發現他們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繼續沿用,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一部經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好學、樂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了學習方法,提出了「學」是「思」的基礎,「思」又能使「學」不斷深化與擴大,闡明了學和思的辯證關係,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學思結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循序漸進,舉一反三等等這些教學原則、方法在論語中都能尋找到痕跡。
除了教學,孔子關於做人也有自己的獨樹見解。他強調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雖然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他還強調做人要重視「仁德」,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在第一位的。孔子還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孔子還強調做人要重視全面發展。
總之,論語博大精深,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吾將繼續行走在論語的字裡行間,尋找教育教學、做人的真諦!
有「法喜」則「勞之」「無倦」 / 龍岩 謝先生
學到「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這裡,聽到老師的講解,為政之道,即領導者先苦幹實幹,在百姓之前。好像「先之勞之」很苦,但因為內心充滿了喜悅,以身作則去付出,哪怕身體疲憊,只需適當休息,即可調整過來,然後又不懈怠地繼續做下去。但是,徜若內心沒有法喜,只知吃喝玩樂,容易讓人心智渙散,且交不到真正的良師益友。
有時看到有些領導做事不情願,邊發牢騷邊做事,事情也無法做得滿意,反而讓自己和屬下身心皆累。倘若換個角度去看問題,內心的心境必定改變,態度積極了,事情也因頭腦冷靜,內心法喜而多了智慧相助。上下改變也會更融洽起來,得道亦多助。
這裡講的是為政之道,廣泛來說,都適用「先之勞之」的道理。比如,政府部門的各級領導、學校的校領導、班級的老師、幹部、社團的頭,甚至家庭的長輩們,以「先之勞之」作了帶頭、代表的作用,而這一切,又須讓自己內心真是「法喜」充滿,否則必是不情不願,難以服從,難以堅持,身心疲倦。
誠然對照自己,身為負責人,也要學會令自己的內心「法喜」充滿,帶頭去做了解,才能持續下去令大眾獲益,為弘揚國學盡一份綿薄之力,「勞之」,而「無倦」,每天進步一點,終將收穫多之。
海峽兩岸國學文化政和縣學習體會 /政和三中 黃遠進
這兩天聽了臺灣無盡燈文化學會主席唐瑜凌教授的講學,感受很深。講學的主要內容是聖門氣象—萬古常新。首先從孔子對人的一生規劃: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感受:人的早期規劃對人的一生發展起了決定作用。實踐中對於中學所設的學生,學校要善於引導學生善道、善學、勸學,約學、約德、約仁。對於傳承的學習體會,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學習永無止盡,深不可測,從論語到史記,到理學這些主流傳統文化,到京劇等傳統文化精粹,如何把這麼好的中國文化歷代傳承下去,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將學校打造成學生學習的主要環境,善於營造校園獨特的文化場景,尤其要以國學作為校園文化的主背景,對我們的孩子一代一代的薰陶,潛移默化,形成濃厚的國學文化群眾基礎。
學習為政的體會:為政一方,造福一方,作為教育工作者,辦好一所學校,造福一方百姓把孩子培養成人才,是學校的基本功能,德才兼備,有志向,有抱負的培養目標,為國家、社會輸送各種類的人才是我們教育人的志向。
學習成因別舉孔子的學生:顏回、閔子騫、仲弓、子貢、冉求、子路、子游、子夏、曾子、子張、子華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對於學校、教師,注重因材施教,加之愛的教育,把孩子們造就成不同的社會人才,是我們艱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總之從兩天對論語學習,感受到國學經典之精髓,促使自己不斷學習,不斷深化自己,像顏回一樣。
國學文化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 政和一中 張 毅
本人有機會參加「中國第九屆福建政和海峽兩岸國學文化人才師資培訓班」學習,深感榮幸。三天的培訓時間雖然很短,但收穫很大。三天來認真聆聽臺灣國學大師唐瑜凌教授對論語內涵的理解與精彩的講座,有勝讀十年書的感慨。
孔子的時代離我們很遙遠,但他的思想卻感動著今天的我們。當我們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不知道學什麼的時候,孔子給我們指明了道路,那些獨特的教育理念,那些善意的、真實的處世標準值得我們學習。當現在的人們都習慣於浮躁時,他又告訴我們要自省。在我們教育者困惑於如何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時,孔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觀念,為我們提供了理論基礎。
以前的教育者都是高高在上的,孔子卻教育我們要不恥下問。這就需要教育者放低姿態,抓住一切學習的機會,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孔子門下弟子眾多,孔子卻能對不同的弟子施予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時代做到了,而今天我們還在為高考抹殺著學生的個性,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對當今教育的反思。
總之,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種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行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在現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涼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餽贈的心情。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洪流中讀讀論語,能給人從心靈淨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讓我們的社會多一些君子少一些小人,我們的社會就會多一些安寧,我們的國家理想目標就會早日實現。
心得報告 / 福建順昌 游首坤
有幸在政和縣聆聽老師的教誨,的確受益匪淺。師以音演說文,眾學隨類各得解;雖是針對師資人員的授課,但末學作為企業的主要負責人之一,聽到的字字句句都是為企業的管理和經營所言的。
敝公司是以環保種植,生產有機農產品為主的企業,作為發起人之一,我只知道人人都渴望無毒無害的食品,有機農產品適應了現代社會的需求,有機農產品適應了現代社會的需求,抓住這個機會,企業一定會贏利,越來越紅火。
聽了這幾天的課,經老師的教誨,才發現我錯了,錯得厲害。我們的格局在哪裡?氣象在哪裡?沒有!那出路在哪裡?
問到這裡,不禁汗下。萬幸!老師:「文化道統是各行各業的靈魂。」我聽明白了,賦予企業生命的是「文化」,文化哪裡來?學。作為企業的負責人,我有責任「學」,學而行,把企業賦予文化的生命。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就不再惶恐了。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老師的道統傳承的教誨,已具備了打造一個有靈魂的企業的方向和基礎,還有什麼作不好?作不到的呢?
生產無毒無害,利益大眾的有機食品,推動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息與共的農耕模式,這就是敝公司的志向與靈魂。就是敝公司全體職工的使命!
衷心感謝老師給了敝公司的出路,更讓我個人找到了人生的出路!
傳燈的人 / 武漢大學教授 張朝玉
中國歷史王朝更迭,也有政權旁落外族,但我們依然是一體而無中斷之感,其關鍵是中華文化未斷,代有傳承,但放眼今日,相信傳統文化了知孔子的後世子孫已是九牛一毛,文化中斷意味著民族已無靈魂,命脈難續,我們以歐美馬首是瞻,真是中華民族最深重的災難。
在這不幸之中,還有一絲光亮,使我們還不至絕望,因為有雪廬老人及他的弟子、門人,他們在用心呵護著這盞傳統文化的明燈,從大陸到臺灣又從臺灣傳至大陸,不嫌小縣的偏僻,所過之處化導人心,倡導風氣,所謂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當年夫子乘桴浮於海之願,雪廬老人完全擔當,苦心經營,今日唐老師再擔反哺大陸之重任,作為傳燈之人,他們有顏回之賢,雖顛沛不斷,風塵未洗,依然樂在其中,因為他們心中有道,作為傳燈之人,他們有子貢之達,於人情、於世故,用夫子之學告訴我們出路何在?做為傳燈之人,他們有子路那份無欲之剛,效法夫子勇承天命,之所以能如此,更在於他們那份憫人悲天之存心。
時代不幸,我們卻又萬幸,能夠讓傳統文化的明燈照到,雖無福親睹雪廬老人的尊容,卻從唐老師一行也可以感受到老人家「全憐暗路人,不惜自焚身」的大智、大仁、大勇,唐老師一行做為傳燈之人,更希望能點燃更多的心燈,使今日之星火能有明日燎原之勢,在唐老師講述中,學生幾度落淚,講到雪廬老人一再推辭不結識權貴,講到老人家過世四十九日身體沒有異味,講到顏回、子路過世,夫子大哭,也讓學生悲從中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細品老師的苦心,讓學生一直在問自己,我的心燈何時能點亮,我會成為傳燈的人嗎?
我的國學學習體會 / 政和縣實驗幼稚園教師 葉明菊
對於我來說,感覺國學有點陽春白雪的味道,是飽讀詩書的大師們的功課,高不可攀。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感覺國學不僅在廟堂之上生輝,在民間一樣閃光。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國學文化一直貫穿每一個中國人的成長歷程。
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聖賢的經典為基準,就是在元朝與清朝時,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時,這種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變。這種以國學為基礎的社會,被很好的傳承下來,為中華民族培養了許多的文化巨人與治國能臣。然而現代的教育,只是對人的智力與技能方面的開發加大重視,對於人的德育與做人做事方面卻不管不顧。其實一個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德行,也會在社會上處處碰壁,不會得到幸福的人生。這些道理也都寫在國學裡面,讓現代人可以了解祖先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讓現在人在浮躁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與幸福之本。
學習論語體會 / 星溪中心小學 金立望
在聽罷唐老師的〈聖門氣象 萬古常新〉後,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唐先生對於論語獨到的見解,在學習上,唐先生對於人們關於論語的見解進行了論述,並從另一角度來分析,不再是以往的論述,墨守成規。就例如對「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解釋,就匠心獨具,很直接的披露了學習其實是「不亦苦乎」,孔子的這句話實際上重點在於時習,講求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違心的高呼「學習萬歲」。對於我們所學的,唐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謂的「聖賢書」,而是講求書的實際效益,身處在當下,只有那些搞學術研究的學者才會奮力於古典的著作,我們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夠生活的一種技藝,一項本領。因此學習不在於書籍,而是在於生活。
教育應該是傳授真本領,而不是傳授應試技巧,唐先生對於這一點也有很深刻的見解。他在論述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時,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實的問題,當一個學生需要老師幫助時,如寫論文,便必須恭敬,誇張一點可謂是點頭哈腰,結果畢業時,連影子都找不到,當然,這也可以看出現在大學教育的一個失敗,學生與老師之間不在是中學時的親密,彼此互相交流,你可曾試想大學畢業後你能記住幾個老師,乃至又有幾個老師能夠知道你。
孔子教育門人是根據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我們如今的教育也應該符合當前的國情。讀論語,學習的是有用的方法,從中找出社會和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這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融會貫通方能學有所成。聖門氣象 萬古常新就是希望我們能走出聖賢經典的誤區,看到當下,把握未來。
心得體會 / 政何中三學員 許張明
八月十四至十六日海峽兩岸國學文化培訓班如期舉行了,帶著忐忑的心,我走進教室,為何而忐忑因為學習國學也有一段時間,每天也教學生讀誦論語,可自己卻對論語陌生而害怕所以忐忑,所以不安,正如老師在培訓班中所說:「孔子是如此高大的聖人,而我們如此之渺小。」我也有這樣的想法,我也是個凡夫俗子,去仰望聖人,心情是如此複雜,而在這幾天的培訓學習中,我卻受益良多。
唐老師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講述了論語的主要理想,通過學習,通過老師們的解釋我才得到一點啟示為:人這一生,要學到老。以前也常聽人說要活到老學到老。那時只是覺得有道理,但可以學得很廣泛,但唐老師講了論語後我才明白,學習是要有次第,有本末的。要學習聖賢之理為本,要學習傳統文化為根基,那樣學才不會走偏,而我們現今的學都走偏了方向,包括我自己,從小到大為了考試,為了找到好的工作,為了將來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地去學,可是在孔夫子眼中這類人則為難矣哉,我恰恰為這一類人中,不知是幸運還是悲哀,沒有學習之前真的認為那樣的生活是幸運的,可今天我卻如此悲哀,如此淺薄。為這一生而感傷,自己如此,而自己的學生也在走著自己曾經走過的道路,又為學習感傷。感謝唐老師為我做了解釋,讓我還有機會去學習根本的東西,還有活得有價值的機會,也讓我去悟如何讓自己的學生,或將來我的孩子不再走我曾經走過的路。
兩天半的學習時間過得真的太快了,我沒來得及思考這些東西就要結束了,心中的一些疑惑像是頓時被打開,可新的疑惑又開始萌芽,這才體會老師所強調的要以學貫穿一生,而學又要與思結合,感謝台灣來的老師為我們帶來了如此精彩的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