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期::活動報導-兩岸國學文化交流講座〜政和、永康、濟南
永康活動報導
編輯部整理
孔門心法曾子傳
大學兩綱各四目
止於至善聖與仁
學誨不倦可馴致
二0一二年八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
受龍川學校王校長之邀,在福建政和縣講座之後,前往該校開設為期四天之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國學文化師資培訓—《大學》講座課程。
為何開設此一課程?因為中國人必須要有中國魂,而必須要回歸到傳統的經典,才找到我們中國的魂魄。中國的經典匯歸在十三經裡,可以從論語入門,而孔子十五而志於學,志於什麼學?難道十五歲才開始讀書嗎?實乃十五歲志於學大學,志於大學之道。所以大學的內涵,就是整個成聖成賢的內涵,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大學出自於十三經當中的禮記,禮記有大戴禮、小戴禮,小戴禮整理了四十九篇,第四十二篇即是大學。在盛唐之時,特別把大學、中庸提出成為單行本,宋朝時與論語、孟子合集成四書。這一篇為什麼跟中庸一起提出呢?因為它是中華文化的心要,非常重要的精髓所在,我們知道孔子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將文化作一個集大成,在論語當中也提到夫子罕言性與天道,而這個性與天道如何得聞?曾子承接孔子的心法,由大學這一篇來表達。曾子教導孔子的孫子—子思,子思又作了中庸,所以大學與中庸,等於傳承了夫子的性與天道、儒學的心法,所以其中的內涵是非常深入的,若就孔門的心法來說,研讀孔門經典的次第可以直接從《大學》進入,先對孔門心法作一個提綱挈領的了解,而後以明明德、親民來作《論語》的學習,並且用這樣的旨趣來學《中庸》。
古來各家對大學的註解非常多,大分有漢朝的註解和宋朝的註解,我們這次所採的是宋朝朱熹的科文。由於現在市面所流通之《大學》單行本大都為朱子改定版,故此次課程採用朱子版《大學》,及雪廬老人之「大學表注」作為教材,以明朱子版經文錯落的原因與該經文正確的解讀法。
《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即來了境界;致知,乃在來的境界中確立正知見,知境界的緣起與性空;誠意,在正知見確立之後,能夠內破除私心,外生起公心;正心,因為意為心之主體,意能誠,心便能夠端正,即安住在明明德、親民上;修身,藉著內心的端正來莊嚴身相;此身修之人能夠令家整齊、和諧,此為家齊;若將此身修之人擺在國家,能夠令國家強盛安定,此為國治,若將此身修之人擺在天下,使得天下人皆能近悅遠來,此為天下平。若以綱領統攝條目而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乃明明德一綱的分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親民一綱的分目,而「止於至善」為二綱之目標。
此次講座對《大學》的二綱領、八條目及一結論作了一個清晰的分析與闡述,讓在場的學員們對孔門心法的大綱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對於該校乃至於該市的文化風氣也是一個極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