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期::活動報導-兩岸國學文化交流講座〜政和、永康、濟南

永康心得節錄(上)

編輯部整理

經書涵養心明鏡

吉凶禍福如鑑物

文化未墜在人傳

雪廬化育功相續

師友所依 知見所在 / 武漢大學 張朝玉

文化復興關鍵在有傳承者,唐老師在《大學》課程中向我們詮釋了中華文化的內涵與功用,在了解中華文化真正道統的同時,我們更看到了中華文化傳承之可貴,「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人存政舉,人亡政息。」雖然接觸傳統文化也有幾個年頭,但幾個重要認識,卻是在聽老師講解之後才得。

正知見來自於良師益友的薰染,不可否認歷史上有過自己參悟而成就之聖賢,但在今日,依賴明師點拔、同參道友的提攜,再加上自己的實踐,才是我能夠確立正知見的必經之路,沒有明師點拔,極有可能盲修瞎練,最終一事無成。通過老師對大學的開解,進一步的擇師擇友,更重要的如何擇有正知見的師友。

心情不一樣,原來學習大學時「身有所忿懥」四句,感覺就是心身好像不能分別,老師的分析讓學生明白忿懥等實是心的動,所引發的情緒而已,表現在身,老師在課程中通過淺白的例子,極具啟發性。

所謂「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是在經學深厚的背景下完成。聽老師講課讓學生感覺到我們只是在做「一門」而已,談不上「一門深入」,許多觀念似是而非。逐字逐句消文,能闡明其義理,這才是「一門深入」之關鍵;反其道,儘管學有時日,依然不知止,不能定靜,談何安慮得?

老師的講解為我們展開了中華文化的風貌,其下手處在修身形成一家的正知見,進而引領一國乃至天下的習俗風氣,善良民風可以使「無情者不得盡其詞」,可以達到不令而從的效果。觀今日之物欲橫流,確有太多要反思之處,不回歸傳統文化,如何找到中華民族的出路?

從政和到永康,十多天的學習轉瞬即逝,感嘆之餘,反思唯有不斷鞏固自己的正知見才是關鍵之關鍵,得遇明師又是確立知見之先機,此次學習,讓學生對老師,對自己又增添了一分期待。

經書明鏡 / 龍川學校 吳妙玲

我的第一個體會是自慚形愧,因為有好些內容聽得似懂非懂,甚至無法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忽略了的內心世界裡,那最初的夢想和處世原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簡單的一句話,所蘊含的文化和做人做事的方法,卻充滿了無盡的魅力和力量。

第二個慚愧是大學之道所教授的處世待人原則,我有幾點做到了?「明明德」三個字,自己都無法做到其中的十分之一,就像唐老師所諷刺的現代社會的大學之道,是利、是人民幣、是物慾。真的!我們是否真的該想想,如何讓自己生活得有價值,來世一遭,該為後人留下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為甚麼儒家文化,國學文化能留傳至今,不是世人的宣傳,而是它的個人魅力,對國家、對世人、對人情世故的作用已經深入人心,留芳百世了,每個人都有責任傳承中國的文化,時刻銘記於心。

修身在正其心 / 龍川學校  夏真旗

所謂修身必先修心,修心必先正心(即正知見)。結合這麼多年的學習,最缺少的就是正知見的學問。論語上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比對自己這麼多年來好像都沒有真正做到志於學,尤其是正知見的學習。通過學可感覺自己從現在開始,就要從志於學開始,同時對正知見學習更是首要任務。

所謂正知見,就是明心見性,利益別人,給自己出路也給別人出路。而要達到明心見性,就需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內涵,以達到明德,才能辨明是非,才能利益別人。結合現在的教育,對孩子的正知見的教育,實在是太過缺少。身為教師感覺責任重大,但是自己對正知見的認識也是模模糊糊,談不上對孩子的教育,所以,當務之急,先要自己多學,多充實自己,抓住一切學習機會,這樣才會有出路。

總而言之,修身在正其心,懂得以正知見來修身,以利別人的心態來不斷充實自己,即以清明之心來明明德,才是我現在需要做,一以貫之的。

遇見經典 / 緣慈推拿  張占宇

遇到唐老師,並且有機會聽到老師的教誨。幾天的課程下來真的是如沐春風。倍感老師的每一句話都是至理名言,解開了內心的很多結。每一刻的學習,沒有枯躁,只有快樂!

在聆聽老師對經典闡述時,才發現中華文化內涵是那樣的廣博深遠,相比之下,自己對經典的認識是那麼的淺薄和無知,透過老師的教誨,使自己更加堅持對經典的學習,以此大學之道作為人生的修學目標!

此次太有幸,能聽到老師對《大學》的講解,之前只是泛泛的在論語中看到夫子講性與天道的這一分,特別嘆服夫子面對鄙夫時,所展現空空如也的智慧。原來夫子的「性」與「天道」就含藏在《大學》裡。而這些恰恰是儒門的心法。是人生修學的關鍵之處,原來夫子的學問是一個由內聖而外王的學問。

同時老師解釋大學經題的內涵時,才發現自己名為大學畢業,實則小學不如,古時之小學即能應對自如,相比之下,自己無非是空殼而已,有其形無其實,想夫子心當志於學,十五歲已能把心安住到大學立道上,內明明德於心,外親民為己任,且時時都懂得,內心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內涵,並學習利益有情的方法,從而達到止於至善之最高境界。與之相比,差之遠矣!

末學是一名學醫的,而在學習聖道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傳統文化對自己學醫的幫助。首先,醫者仁術也!醫生就是以解除病人苦痛為己任,為了更好地幫助到他人,我需要好好地充實自己,而充實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更有能力幫助他人。當以內聖的學問充實自己時,自己的私慾和煩惱減少很多,面對病症時,頭腦更加清晰辨別,思維更加明了,處理症結時更能得心應手。

雖然老師的課程結束了,但我們對科文的學習並沒有結束。回去後還要在讀書會中繼續研討,學習不斷增上。特別是在老師、善知識、朋友的幫助下,建立正知見。依著修學的次第進德修業。從心內充實自己,利益他人,由此傳承立身行道。       

經典的學習 / 龍川學校  林婷婷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正是因為經過無數代人的拜讀與賞析的考驗而流傳下來。《大學》作為「四書」中的經典之一,能帶給我們很多啟發與感悟。

很多人讀經典常覺得借助字典消文,掃除了古文文字障礙,理解每句話中的意思,就算是讀過這篇經典了。卻不懂得站在宏觀與微觀的角度來深入理解文章,更不懂得旁徵博引,用聯繫的觀點來看典籍,更別說從經典中反省自己,提升自己的修養了。

聽了唐老師的講座,讓我感到慚愧。唐老師對於《大學》字字句句的解讀都是如此的細緻、詳盡、深入、理解透徹,並且不斷地把經典內涵向外拓展,賦予了《大學》更多的生命力,也更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唐老師講解的《大學》,更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不斷審視自己、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等。很多古人總結出來的做人處世之道理,即使放到現在也極具指導意義。如果我們能真正讀透《大學》,學得《大學》等經典中的內涵和精華,那我們一定能在這個社會中活得更如魚得水,內心也會更開闊更包容、更樂觀。

所以,學習《大學》這樣的經典,不僅是對自身的反省,也是對自身修養的提高,更是給自己樹立了一個標竿,指明了一個方向,給我們一個需要提升、努力的進步空間。

但是,在這個快節奏、金錢至上的社會,又有幾個人有時間認真坐下來細讀經典、用心感悟經典呢?唐老師的講座正好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由唐老師帶領,讓我們在這個浮躁社會中抽出一小段時間,靜下心來,享受片刻的寧靜,細細感悟。唐老師的指點能讓我們清心、靜心、淨心、安心,讓我們審視自己拜讀經典的態度,同時也從《大學》中獲取到了更多極具價值的東西。唐老師的講座,是會讓人上癮的,我個人非常希望能聽到唐老師對於其他國學經典的解讀。

美哉大學 / 緣慈推拿  俞蓮鳳

通過這次永康三天的學習,我的學習已經找到了一個突破口,引發了對學習經典的興趣。《大學》不愧是孔門的心法,也是儒家的心法,二十年前,我因妹妹看病的因緣接觸了氣功,本身也是一個氣功愛好者,氣功是道家的修練方法,著重打通氣脈,我體會到氣脈通暢的快樂,也感受到生活無欲無求的舒適,可是隨著年齡的長大,我跟一般人所走的過程一樣,從一個女孩子變成一個妻子,來不及思考已變成了一位媽媽,短短的七、八年時間,我已是精疲力竭,身心勞累,我已是再也不能靜下心來練功。為此,九八年的時候,曾經休息一年調整心態,讀了一年的《金剛經》,身心稍微得到調整。為了生活所需又去經營一份事業,因不明白五倫關係,不通達人情世故,可謂障礙重重,自身煩惱連綿不斷。我們從事的是醫生事業,給人調理有口碑,自己卻是吃不下、睡不覺,心事多多,雖然通過前二年追隨老師的學習,自己的病已被老師「治」好了。可是始終沒突破個人的修養能力的問題,明明德的這一份,通過《大學》的學習,要到養別人的心志,做法一定是從自己修身上下功夫,充實自己的內涵,提升智慧和能力,內化自己再去利益別人,真正達到正己化人,心不為情所縛,人正就不會生情,用公心去掉私心,做法不依人,這是最好修煉心性的方法,當我們習氣生起來時,用心去觀照我們的心和身,我們的心就平靜下來,這不就是練功的最高級功夫嗎?在心念上下功夫,提升自己,這真正改變人的氣質,改變人的氣度(氣象),真正能使人脫胎換骨,美哉《大學》,妙哉《大學》。

簡單而不簡單 / 龍川小學  法私工

唐老師應我們學校大陸老師的邀請,在百忙中抽出時間來到學校為我們傳經送寶,這是我第二次得見唐老師,唐老師和夫人依然一身布衣,仙風道骨樣,他們的飲食和大陸學者截然不同,非常簡單樸素,在學校和我們一起吃普通的飯菜,睡著簡單臥舖,他們由內而外透出平淡和一種快樂,從容也絕不是刻意裝飾出來的,而是長期養心養出來的,凝視他們沉靜的容顏和淡定的氣度,我頓時心生感慨和羡慕。

這次《大學》的學習,感覺比去年「五二」學習論語更有進步,雖然我的學習力不是很強,聽的也是似懂非懂,但我內心明白,這樣氛圍和環境已把我徹底薰陶,不知不覺中,「學國學、用國學」理念的種子已在我心裡深深扎拫、萌芽,再次地,慶幸自己的人生再提升一個高度。

福慧圓滿的修學 / 緣慈推拿  俞蓮平

第一次完整聽完無盡燈團隊的國學講座,讓末學受益匪淺。人應該內修明德,做利益眾生的事,用大學之道來修身、齊家、治國,有了經典的人生,對人會更加的真誠,處世會更加的合理。

以前,常常有失聰的老人,心生迷惑,難道人生的結局真是這樣的悽慘和不堪?最後竟然呈現這樣的不了了之?學習了經典,不用再怕老和死,老了依舊可以耳目聰慧,老了,更具足了人生的智慧,老了,可以真正做家人的寶。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期許自己做一個心胸開闊有正知見的人。心胸懷天下,為人民服務,成就福慧圓滿的人生!

生命的出路 / 緣慈推拿  袁菲燕

在永康的這幾天學習中,內心有一片祥和的感覺。同學之間跨越了年齡的界線,彼此請教學習上的疑點,學習也十分抓緊。用餐前的觀修讓我們在平常時、平常事上持續用功,我覺得我以後會堅持下去。

我發現我們離不開老師,離不開正知見的傳承,也迫切需要以明明德、親民,來解決來自自身,孩子、家庭、工作的問題。

「出路」是一個讓人渴望擁有的字眼,心的安定、身的安定是何等美好!天下人都明明德,都親民。為給大家的出路,我要勤奮的學習國學,理解國學,運用國學。最後感恩緣慈,感恩永康龍川學校,創建這麼好的機會給大家學習,感恩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團隊慈悲教化我們! 

君子大道 / 龍川學校  桂美琴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國學文化的培訓,通過這三天的學習,我受益匪淺。唐老師的講學,講系統、講條理,並且在講的過程中掰開又揉碎,非常細膩,利於消化,雖然有些內容對於我來說還不明意義,但通過淺顯的例子,我便又豁然開朗。

在這些天的學習中,我對所學的「心為本」這一章節,較有感悟。「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在唐老師宣講的過程中,真的是感同身受。不管做甚麼事情,心念意志是最重要的,有了一顆熱心,身上的所有感觀都會投入到事件中,起著積極的作用,會令人全身血脈賁張,所有的細胞都處在興奮狀態中,外界之物都與已無關。反之,則所有感官(眼、鼻、耳)都在游離,起不了任何的作用。因為心不在焉了,也就是不執著,不在意之時,便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在社會中,注重修身的人必須使自己心志端正,而要做到心志端正是不容易的。在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會影響我們的判斷,以至於做不到中正的境地。比如我們遭遇憤怒、恐懼、喜好或者憂患的境地時,就會受此情緒的影響,直接表現出自己的情感,因為直接,所以有些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映,也可能會缺乏理智,從而難以做到心志端正。

而君子是最講究心志端正的,君子時時處處注意端正自己的心態,這樣,就能在任何情況下,對自己所做的判斷都不失「己」。而我想要朝著君子的方向出發,還真是「路漫漫,其修遠矣」。

大學修身的法寶 / 朱志波

唐老師說到「意念」,令我觸動很深。要「毋自欺」,要「慎獨」。「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就是毋自欺。好就是好,壞就是壞,是非要分明。分明了是非,要堅持好的,反對壞的。這種堅持和反對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自己心甘情願的,一貫堅持的。即便是沒有人看,沒有人注意,也要如此,這就是「慎獨」。做一件好事容易,難在做一輩子好事。在人前做好事容易,難在有人、無人都做好事。「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不要因為自己喜歡這個人或事,就看不到它們不好的一面,也不要因為自己討厭這個人或事,就看不到它們好的一面。只有看到問題的全面,才能避免古諺所說:「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細讀《大學》,其中細膩之味有如春風絲絲沁人心脾,無不讓人感覺温暖。儒家之道對於真善美的追求可謂做到極致。

文化的力量 / 龍川學校  少林元

每次聽唐老師為我們講課,言語間無不透露出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寛闊胸襟。為復興傳統文化,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還有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流失,深感遺憾與痛心,講到一個有文化的國家,國力自然興盛,別的國家也不敢輕易冒犯,一個有文化傳承的國家,並且能明明德於天下,別的國家紛紛前來求學。哪裡會有今日之下釣魚島的問題?試想唐朝時期,日本人來中國學習之後回到家鄉,備受尊重,令人羨慕不已,不正是說明文化的力量不可忽視嗎?今日之下的中國,正可謂是禮樂崩壞的時代,傳統的東西不斷被摒棄,而那些消極的思想不斷被崇拜。現在似乎是經濟騰飛的時代,卻是物質膨脹、文化流失的時代,真正興盛在乎文化的振興。文化要傳承,正如古人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亦即大學之道也。那如何修身呢?一個字,學。

孔老夫子十有五而志於學,他十五歲開始就鎖定,正心安在修學大人之學上,真正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修學的內涵。從而著重後世的經營。一個有明明德的人,亦需經營一個有明明德的家,明明德的家也可以帶動整個社會的風氣,誠所謂「一家興,一國興。」

總之通過這次的學習,讓我清晰地看到學習的重要性,為了自己的人生有出路,也為了讓所教的學生有出路,只有學!通過學習,不僅有好的觀念,讓自己豐富自己的內涵,增加自己的智慧,讓自己朝著真正正常人的方向努力,做回一個真正的富人。

聽課心得 / 龍川學校  王 思

作為一名學生,聽完唐老師《大學》,才發現自己其實連小學都算不上,最基本的「禮、樂、射、御、書、數」都無法做到,更不用說大學之道。經過四天的聽課,不能說自己懂了多少《大學》,只能說了解了一點皮毛。首先,我知道了該如何去學習。在學習中,要想有所得,必須先有明確的目標,確立了目標之後才能定下心來,對目標有專注力,過後才能達到不受外界干擾的境界,努力去學習知識,此後方可心輕安、身輕安,擁有了分析的能力和對世間的觀察力,最終得到對明明德、親民的體悟,也就是終止於至善而有所得。只有明白了先後次序才可以充實自己,利益他人。其次,是對於《大學》的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誠意、正心。誠意,發之自然,由內而外的誠意,不自己欺騙自己,人前人後都一樣,不去欺騙他人,也無法欺騙他人,對於君子,他可以看穿你所有的想法;而對於小人,他了解小人,也同樣不受欺騙。「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一旦以誠待人,即使簞食瓢飲居陋巷也如住別墅一般舒適。正心,以心為本,忿懥,畏懼,好樂,憂患等情緒都是情之發。逆境生瞋,順境生貪,只有正心才可修身。而在修身時,易為情所散,會偏向喜歡親愛的人,會偏離厭惡的人,會偏向尊敬的人,會偏向可憐的人,會偏離傲慢懶惰的人,只有知道了喜歡的事物的壞處,厭惡的事物的好處,才能做到修身。

學習傳統文化不怕沒有出路,因為學習這些可以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有格局有氣象的人,而當我們有了做人的格局,有了內聖外王的格局,出路將自己找上來。學了《大學》,聽了唐老師的課,才發現,人生的出路在此,在《大學》,在傳統文化。(續下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