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小止觀導覽(八)

蓮心整理

[經文]

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階梯,入泥洹之等級;尋者當愧為行之難成,毋鄙斯文之淺近也。

 

[大意]

明止觀法門乃登正道之階梯,並告誡行者應愧行之難成,而不可以文淺而鄙之。

 

[導覽]

一、具緣、訶欲、棄蓋、調和、方便、正修、善發、覺魔、治病、證果等十意的架構乃前前引後後,後後由前前出,故云登正道之階梯,入泥洹之等級。

二、行者於止觀修學無成,或因廿五方便未講究,或因障難不知如何對治,或因資糧未具足等,故行者應在修學止觀定慧前有完整正確的認知,並隨緣進修,以期有成。

三、尋者了知煩惱可怕、三界可畏,眼前微小善業的現起,不敵即將引爆的猛烈惡業,因此尋求止觀法門,以破迷啟悟,而吾等錯覺以人生有苦有樂,故想要尋求止觀離苦得樂的心不強,其成就必微小,因此有心尋求止觀門,應先引發正確覺受。

 

[經文]

若心稱言旨,於一眴(注)間,則智斷難量,神解莫測。若虛構文言,情乖所說,空延歲月,取證無由;事等貧人數他寶,於己何益者哉!   (注釋:眴,眼睛轉動也,讀音為「眩」。)

 

[大意]

欲明止觀修學的種種好處,以引發善法欲,並說明止觀修學應解行並重。

 

[導覽]

一、虛構文言乃自以為是、閉門造車,情乖所說乃表裡不一、紙上談兵,其結果必為貧人數寶、空延歲月。而所謂心稱言旨有悟、修、證三個歷程,其可謂智斷難量,神解莫測,如蕅益大師注經立論,將所有佛裡彙歸為當前的一念,即為智斷難量,日人譽為三百年來之大思想家;天台大師由瓦官寺移至天台山即為神解莫測。

二、「智斷難量」的「智斷」指佛果位所具足之三種德相,即:智德、斷德、恩德。(一)智德,指其所具之德,乃是從佛之立場觀察一切諸法之智慧。(二)斷德,指滅盡一切煩惱惑業之德。(三)恩德,由於救度眾生之願力,而予眾生以恩惠之德。以上三德配於法、報、應三身,同時智、斷二德具有自利、自行、自覺之內涵,而恩德則具有利他、化他、覺他之內涵。故智斷難量有智慧、斷惑、解脫、度眾等義。

 

[經文]

具緣第一,訶欲第二,棄蓋第三,調和第四,方便第五,正修第六,善發第七,覺魔第八,治病第九,證果第十。

[大意]

示修學止觀之十意。

 

[導覽]

具緣、訶欲、棄蓋、調和、方便為前行;正修、善發、覺魔、治病為正行;證果為結果。具五緣乃修學止觀門的基礎,進而內訶五欲,外棄五蓋,調和五事,行五方便,內心方能調理得當,先奠定前行的基礎,再下手正修,並於修中隨時調整,方能修行得力,以至證果。

 

[經文]

今略舉此十意,以明修止觀者,此是初心學做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修習之,可以安心免難,發定生解,證於無漏之聖果也。

 

[大意]

發心學坐應以止觀為急要,並善巧抉擇十意之內涵,方可安心免難,發定生解。

 

[導覽]

一、發定為止,生解為觀,而解為斷惑資糧,智慧為勝解之狀態,可生無漏之聖果。

二、三般若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文字雖非般若,但為詮解般若之方便,又能生起般若,故稱文字般若。觀照,謂慧心鑒達之用,其體即為般若,故稱觀照般若。實相,為觀照所知之境界,其體雖非般若,而能生起般若,故稱實相般若。

三、文字般若涵蓋教理教法、善知識的教導以及世間的森羅萬象;觀照的觀由止來,故觀照般若即為止觀門,止觀門所緣的境界,就是文字般若所顯示的境界(即影像),如云火、水,內心即生火、水的感覺,內心顯現的現象與原來的差不多,如坐上觀修三皈依,並未直接對到境界(佛、法、僧),但他們的功德證量,猶如鏡現像一般顯現於心,了知三寶為唯一可皈之處,離開三寶生死不可了、覺受不可發、惑不可斷的決定見,此即為皈依的殊勝覺受。又如觀修空性時,空性的義理變成法塵,第六意識緣法塵,就好像心現境(如鏡現像),由鏡像去分別、考察、觀修、體會五蘊沒有自性可見,真實不生,現起如幻,空性的勝解一出,在定中無一真實法可見(實際理諦一法不立),出定後在日用平常間看到境界的幻化不實,對境生起覺受不必靠文字,乃因文字的道理體會得很強烈。例如講到人生的諸苦,而感同身受,淚下如雨,乃因過去發生的事情在其內心顯現逼附實體,如同身歷其境,如鏡照人像時,與真人差不多,這叫做觀修,淨土十六觀即是這樣觀出來的。依著文字所顯現的義理,透過觀修證到實相即是二諦圓融,證悟空性同時可以成立緣起,此種正見的生起均由觀修文字所顯現的義理而來。

四、空性與緣起相互觀待、互相成立,此有故彼有。即以緣起而言,「緣」是憑藉之意,一法成立必憑藉於他法,若法為自性所成,則不必憑藉。「起」是關聯、聯繫之義,此法必與他法有關聯,才有此法之成立,故成立緣起義即是成立空性義,成立空性義即是成立緣起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