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期::共修研學-菩薩清淨的行持
華嚴經淨行品(五)
編輯部整理
巧問善答菩薩會
心意廣大及深遠
一期因緣成滅法
相續猶有五分香
甲一、智首問舉德徵因
乙二、陳所疑之問
丙二、別問行所成德
丁五、修涅槃因
淨行品是智首菩薩向文殊菩薩請問如何修學成就如佛。有總問以及別問,總問是如何以三業離過成德,別問有十門,乃三業離過成德殊勝的十種氣象。如何透過修學得此十種殊勝?此時是第五門修涅槃因,亦即透過此十種內容修學,能證得佛的無住大涅槃,然此十種內容要如何修呢?一般的問答有總問總答、總問別答、別問總答、別問別答,淨行品則是屬於別問總答。
經文: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
這十種無住大涅槃的因,即七菩提分與三解脫門(即空、無相、無願),七菩提分即四念住,指此人對法要有甚解,懂得引發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的正見。學佛的第一步先觀察是否有出離心,想出離三途,必定會努力斷惡修善。真正學佛的人,眼前的修學都是為來生做準備,這才是厭離三途的出離心。再者有解脫的想法,辦慈善事業要有解脫的想法,而給人資糧,是幫助人有解脫的方便,在出離心當中,還要生起幫助一切有情出離的心。
一、四念住〜觀身不淨,人世間受用快樂的身體竟然是不乾淨的,好比將甘露裝在穢器裡,進而觀察所受用的快樂真的是快樂嗎?了解真相後方知觀受是苦。學佛雖說解行並重,但重要的是有沒有將對法的瞭解變成觀修的題材,這叫做解中有行,除了念佛之外,如果沒有對教法做觀修,又如何提起道心?所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需要用法好好觀察,才能真正生起對人世間的出離,斷除貪愛之心。
接著觀心無常,是被業所繫縛,你以為昨天是親,今天還親嗎?冤親無定,親疏無常,一切都無常,外道是這樣,佛教徒也是如此。雪公老師說:三國只有九十年,他壽命比三國還長,九十七歲看盡世事,那一樣是真的?觀法無我,體會自相皆空,真正得到出離,從這裡引發菩提心,看到別人的痛苦就在於妄想追逐快樂,妄想在人世間尋求一個常,感受世間快樂的本質是苦的,從此處去憐憫他人。
如果菩提心不是建立在眾生的苦上,則無法生出菩提心,而要幫助眾生解脫痛苦,就必須要有空性的智慧。所以四念住是對法的勝解有正確知見,才是真正的學佛。
二、四正勤〜你必須要把所學的法,能在止觀上現證,必須以斷惡修善作為資糧;即已生的善令增長,未生的善令生起,已生的惡令斷滅,未生的惡令不生,斷惡修善就成為解脫跟成佛的資糧。
三、四如意足〜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欲就是有善法欲。勤乃勤於修定,但需先有前面的修學資糧,否則障礙叢生,對法沒有體會,遇不到善知識,沒有法本。心觀就是止觀,由定中修止、修觀。五根就是修止、修觀中得到煖位、頂位的成就。五力則是得到忍、世第一的成就。煖、頂位為何叫慧根?忍、世第一為何叫慧力?因為煖、頂位縱然墮落必至涅槃,所以叫慧根,慧力是不會退轉。七菩提分則是進入見道位,八正道則是進入修道位。所以整個三十七道品就是成佛的七個階梯,也就是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為什麼說「七」?七在佛法來說是圓滿。成佛的次第是七,度眾生是七類。七菩提分以「念」作天秤的中心來秤兩邊,為什麼?因為他懂得修學法。當定不足時他懂得修定,慧不足時懂得修慧。小止觀裏五部修學法有言,當慧壓不住時,即知定力太少,此時回過來修定,定修成了就去修慧。所以念是修學法,記得住才有能力兩邊調,因此對教法真實了解可以幫助我們修行。祖師大德有別於一般修行人,即贏在教理,對法有甚解。
天台大師曾在定中看到床下書籍亂成一堆,就邊念經咒邊整理、排好;根據五時八教將經典的次第意思重組,這才是善於讀書學習者,而能成為一代的大德。所以念在中間,擇法、精進、喜,這三個修學法跟慧有關,能生起智慧就是觀。猗覺分就是輕安,與定、捨覺分等三個修學法即能生起定。所以,修慧是靠擇法、精進、喜;修定是靠猗、定、捨,具有定、慧修學法的人,才能坐上修。
一、擇法覺支〜比如你要修學無常,必須對無常法有所抉擇,要修學空性,必須對空性有所抉擇。比如觀察布施,則須對布施的法益觀察、決擇出來。即使是當志工,不應只求來生的增上,也應對教法實修,因此擇法覺支是能結合法做觀察。
二、精進〜此處是對所擇的法精進。
三、喜〜法喜的那一分,是智慧的成就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有法喜,學佛沒有法喜,則容易退轉。
四、猗覺分〜就是輕安,為正確的知見所攝持,當定功修成時,可以改變身體的結構,人的氣象、風采也隨之改變。
五、定覺分〜輕安是由定而來,專注在一個境界上,不斷緣念;懂得修定的成就是輕安,即念佛三昧的成就相。真正修行人所得到的福報是世間人所沒有的。
六、捨覺分〜當在坐上修定時懂得捨除貪愛、染污,也就是行捨。修對治法是行,最終不用對治法稱作捨。比如,只要有了煩惱,立刻覺察、立刻對治,最後用功到某種程度,自然慢慢捨掉,無須再對治了。以上三種修學法非常的重要,由定就生起了輕安,有中間的念做兩邊的調整,這就是修涅槃因,即見道位,而見道位得自於對法的甚解。
七、空無相無願〜就是見道位的成就相。所以說般若心經有五步的修學法,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位、修道位、無學道(究竟位)的修學法,空性的五次第,其中見道位的修學法是成就空無相無願。空〜萬法自相皆空,這是總說,無相〜是因不可得,無願〜是果不可得。當果的自相都不可得時,還能希望有什麼願求?需知身體的健康是觀待過去善業,眼前的保養,名言上的生起而已,離開以上這些則該法的自相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