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期::活動報導-群鴻戲海-文化藝術觀瀾

電影的起源

如神變一幕幕現    置身多變化時空

人心或厚或澆薄    拜託導演行行好
其實,電影的故事是說不完的。
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
法國的盧米埃兄弟發明了電影,梅里葉讓人們見識了電影的魔術時刻。
美國的基頓、卓別林開創了喜劇默片的黃金時代,卻也見證了它的沒落……。
透過電影,我們得以用眼球在世界旅行,認識世界的不同的風土人情,體驗現在、過去、未來的各種人生。從電影裡,我們跟著主角一同冒險犯難拯救地球、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我們見識了戰爭的殘酷,尚未體驗愛情的少年少女們得以品嚐愛情的苦澀與甜美,我們經由電影的大螢幕,閱讀了各種關於人的故事:倫理、愛情、喜劇、悲劇、懸疑、動作、冒險、科幻、歌舞……。
電影出生在一個充滿了各種發明成果的時代:火車、汽車、電報、電燈、留聲機、相機……等。許多我們今日習以為常的「日用品」卻讓當時的人們感到「神奇」、「不可思議」。
相機的發明讓人們得以捕捉影像的剎那,也鼓勵更多人投入連續影像紀錄的研發。曾經有位天才的攝影師架設了二十四台相機拍攝馬的跑動,喀擦喀擦喀擦,這二十四張相片排列在一起便構成了攝影師夢寐以求的連續影像。那時,在義大利、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各地都有人致力於研究拍攝及播放連續影像的可能。
但,一八九四年,法國的盧米埃兄弟利用自己作的攝影機,拍攝出全世界最早的幾部電影,一八九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兄弟倆在巴黎的咖啡館,邀請了三十位觀眾,一人一法郎(當時的法國幣別),欣賞了由他們所拍攝的十部影片:《火車進站》、《工廠下班》、《寶寶的早餐》、《澆花的園丁》……。
顧名思義,這幾部最早、最陽春的短片記錄了火車駛進車站、工人魚貫步出工廠、盧米埃哥哥(或弟弟)餵小寶寶吃飯的畫面。從今日的眼光看來,這些影片平常到就像臉書上常有人分享的影片,只不過,盧米埃兄弟的影片是黑白、無聲的,所謂無聲只是聽不到火車進站的氣笛聲、工人的腳步聲、說話聲,但是我們還是聽的到影片播放時機器發出的嚓嚓聲。
儘管影片大獲成功,但盧米埃兄弟卻認為電影是個沒有未來的事業,原因是「誰要看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可是有個人卻發現了電影的無限可能,那就是喬治‧梅里葉。
梅里葉的真實職業是個魔術師,他甚至擁有一座表演魔術的劇場,當他第一次看到電影時便深深為之著迷,本來他只是想在魔術表演中穿插電影的播放,但盧米埃兄弟卻拒絕出售他們的攝影機,梅里葉只好自己設法造出一台攝影機,開始了他的電影事業。後來他甚至賣掉劇場,搭建一座玻璃屋頂的攝影棚,梅里葉以他豐富的想像力,在短短十多年間拍攝了五百多部影片,靠著他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出涵蓋多種類型的影片:科幻、冒險、愛情、動作、戰爭……。他不甘於影片只能是黑白的,於是在一格格的黑白底片上著色,創造出彩色影片的效果(即便色彩有點失真)。梅里葉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是《月球之旅》,描述一群科學家造了火箭把自己發送到月球上,(請注意:當時地球人還沒發明太空梭,阿姆斯壯登上月球已經是六0年代的事了),受到月球住民的攻擊倉皇返回地球。影片中的月球有張中年男子的臉,星星是美麗的女子,影片中火箭射中月球右眼的畫面已經成為影史經典畫面之一。
然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時代的改變,承受殘酷戰爭現實的人們不再對梅里葉的電影感興趣,最後,梅里葉只好黯然結束他的電影事業,在世人的遺忘下用剩下的錢開了間玩具店終老。
另一個創作出影史經典卻也被世人所遺忘的人物是美國的基頓。
號稱冷面笑匠的基頓以俐落的身手、緊湊的剪接自編自導自演了電影《將軍號》。電影的背景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一個南方火車運輸員Johnny Gray,最愛的就是火車和女朋友,南北戰爭開打後,他也想從軍,但政府以他當火車運輸員比較有貢獻而未被軍隊接納,女朋友以為是他膽小不敢從軍而跟他分手。沒想到,一天,北軍劫走了火車將軍號和他的女朋友,他的最愛同時被挾持了,於是他就駕駛了一輛火車展開了一場千里追追追。
一路上北軍不斷製造障礙,他就不斷排除障礙。一路竟然追到了北軍的陣地,而且偷聽到北軍隔天往南攻擊的戰略。
第二天天一亮,他救了女朋友,搶了火車往南方去,北軍怕軍機洩漏一路往南追,換成他沿途製造障礙防止北軍追上來,影片最後,他在橋上放了一把火,讓北軍連人帶火車摔進河谷裡的畫面不但經典,而且以當時沒有特效,沒有什麼後製,造一座橋鋪設一段鐵路讓一台真的火車摔進河谷裡,就算在今天,都是大手筆的製作。
片末火車隨著燃燒斷橋一同墜入河中的高潮場景,堪稱是默片時期製作最為昂貴的單一場戲。墜毀後的火車殘骸在拍攝完後,便被當場棄置在河床之中,在往後二十年內成為當地的名勝,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時才被解體以作為廢鐵之用
然而電影上映時,卻因劇情太過緊湊、太過高潮迭起,而非單純以逗趣笑料見長,因此不見容於期待看到輕鬆喜劇的一般觀眾,頓時成為一場票房災難,影評也隨之窮追猛打。這場昂貴的票房敗仗,讓失意的基頓從此被剝奪了創作自由,也失去了片廠的信賴。
將軍號在推出時雖然不受歡迎,但多年之後,乃至今日,當世界各大媒體評選世界十大佳片的時候,將軍號常常榜上有名,足見其魅力。
另一位默片時代巨星就是家喻戶曉的卓別林。
出生在英國貧民窟的卓別林,從小父親離家、母親患有精神疾病,以至於他童年就開始登臺演出,在一次到美國巡迴演出時,因緣際會留在美國拍電影,他獨創的造型:一頂舊禮帽、一綹小鬍子、一把竹手杖、過窄的西裝上衣、過寬的長褲和嫌大的皮鞋創造出電影史上最經典的流浪漢造型。
也許是自幼挨餓、在街頭討生活的經驗讓卓別林的電影人物多半是處在社會底層、在可悲中讓人感到可笑。直至今日,多數人已經將默片和卓別林畫上等號,他以過人的才華編導演出《大馬戲團》、《摩登時代》、《城市之光》……多部經典。
其中,《城市之光》以三個主角,兩條敘事線講述了一個精采的故事。
三個主角分別是:漫遊在城市裡、無意於工作的流浪漢,很不快樂、喝醉了就想自殺的大富翁,以及一位盲眼的賣花女。
兩條線分別是:一、流浪漢拯救了鬧自殺的富翁,富翁一喝醉就把流浪漢當朋友,酒醒就翻臉不認人。二是流浪漢暗戀盲眼賣花女,為了幫助她治病而開始工作,但賣花女卻一直以為這個常幫助她的人是位年輕有為的富家子。
兩條線在流浪漢拿了富翁給他的錢去幫助賣花女,卻在富翁酒醒後被當成竊盜而被捕入獄時交錯。賣花女因為那筆錢得以治癒眼疾並且開了一間花店,出獄後的流浪漢比以前更潦倒了,經過花店看到他仰慕的賣花女,但賣花女卻不認得他。然而當賣花女施捨銅板而摸到流浪漢的手時,認出了流浪漢。故事在這裡結束,留給觀眾無限想像,賣花女發現她一心憧憬的富家子其實是流浪漢時,幻想破滅,她認還是不認這個使她重見光明的恩人呢? 
卓別林留下這個充滿問號的結局,讓本片多了點浪漫的色彩,也巧妙地迴避了可能的醜陋,也給後世影評留下諸多討論的空間。
其後,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從黑白進入彩色,再到廿一世紀的3D。
電影技術無論怎麼發展,都脫離不了人性的範疇。綜觀電影歷史,電影技術的演進是輔助,但電影中的人文思想、社會責任、情感表達才是決定一部電影是否值得一看再看、是否足以列名電影史上的關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