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期::活動報導-瀋陽國學講座暨臺北造就時代菁英講座

論語孔子德學介紹—孔子自述科判簡要分析

一代栖栖的聖者

不怨不尤惟天知
內聖外王是所學
大學中庸傳心法
 
在瀋陽的講座課程,論語部分所要闡述的孔子德學介紹—孔子自述,總共該有七十八條,這次節錄六十三條,孔子如何自己闡述自己的內涵,以德學來分類,德就是內在的涵養,並且是透過求學才有內在如此的涵養,依著內在的涵養,能夠自行、能夠化他,可以在順境當中增上,也可以在逆境當中不為所困。此處以自行、化他以及德、學來分類。
雪廬老人最擅長的就是將經文做架構的分析,並且分門別類的去分析觀察,科就是把內涵集合起來分科,判就是判其中的內涵,懂得這樣的分類,做人處世都是這樣的原則,頭腦很清楚,事理很明白,說話很精準。孔子調教弟子也是如此,讓弟子很有見地、理想以及氣度、抱負,入世的時候也能知進退,所以人才就是要這樣培養的,我們如果能夠瞭解,就能夠刷清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誤解。當有讀書的能力,深入古籍,找到古籍的中心思想,讀懂古籍,弄懂古人真實的想法,才能真正的叫做學習文化、弘揚文化,否則充其量只是自己講講的文化,並未真實瞭解文化實際的樣貌。
這六十三條的章節,以科判來分析,整個架構第一條是總述成就次第,先整個說明孔子一生成就的次第,所節錄的就是為政第二的第四章,並且分門別類來說如何自行、如何化他。
第二部分是別明,分別說明又分兩部分,也就是約自行,以及約化他,孔子是有志於以德行來自行(利益自己),以德行來化他(度化他人),這是他人生的主要目標。
先約自己修學的部分,自行就是透過德學的行持來利益自己,當中分為德業與學業,也就是如何以德業、以學業來利益自己,最後用三條來彰明自行成就的樣貌。我們都會用很多的方式來利益自己,用名來利益自己,用利來利益自己,用榮華富貴來利益自己,但是孔子是用德來利益自己、以正知見的學來利益自己,這才是千古不傳的秘密,是人生真正的出路,我們都從枝末去尋找出路,殊不知以德、以學來充實自己,才是人生真正的出路,改變命運唯一的方法,當我立志充實正知見,命理學是完全不用相信的,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那個可以改變天命的關鍵點在於「知」,改變命運就是在不斷的以正知見充實自己。
自行充實德業的部分,分為反顯、正明以及結示三方面,反面來凸顯,第一條約著孔子所厭惡的三件事情(陽貨篇第十八章),第二說明孔子認為羞恥的事情(公冶長篇第二十五章),第三是約避觀,規避不去觀看違禮之事,如逆祀(八佾篇第十章)以及居上無德(八佾篇第二十六章)這兩件事,第四約不願意諂媚的,也就是孔子不會去諂媚任何人,以八佾篇第十三章代表,第五約孔子不會去違背禮制,以子罕篇第十二章代表。
自行充實德業的正面來說,有其所好的,在禮上、在樂上、在道上,在仁上好樂,這些都是他內涵的充實,所以雪廬老人說「德」就是一種能力。在禮上欲禮流傳(八佾篇第十七章),並且正明必得要親自參加祭禮方得福報(八佾篇第十二章),在樂上所好的是盡善盡美的舜王之樂(述而篇第十四章),約道則樂道不慕富貴,不計榮華富貴,榮華富貴用不義的方式得到是災難的開始,這種要走後門、要巴結權貴、要行霸道、要用盡權謀的榮華富貴,孔子說這樣的富貴跟我是沒關係的(述而篇第十六章),正面來說求富貴的心態是以道為準,富貴必須與道相應,如果不能跟道相應,我寧可不要(述而篇第十二章)。約仁上的愛好,並且以此來充實自己(述而篇第三十章)。
自行充實德業的結示部分,乃德業成就之後的氣象,第一可以遠離他人的怨恨(衛靈公篇第十五章),第二是在入世中能夠知禮的分寸,即使違眾也不違禮的擇善固執(子罕篇第三章),第三平日如禱,也就是自我充實德業,遇到障礙求鬼神加被的那一分,孔子雖然平時並未事事禱,但因為言行不會違背天地神明,可以坦然面對天地鬼神,說其禱久矣(述而篇第三十五)。
約自行充實學業部分,亦分反誡、正明與結示。反誡共有三條,乃避免自己不好好跟老師學,自己拚命終日無益的苦思,想要尋找一個出路,這種事情是無益的(衛靈公篇第三十一章),以及誡無知妄作,沒有好好的聽聞卻妄自創作(述而篇第二十八章與衛靈公篇第二十六章)。
自行充實學業的正明部分,乃學需有傳承,必得有文獻(八佾篇第九及第十四章),自己要發憤求學(述而篇第十九章),學習要善問、好問(八佾篇第十五章與鄉黨篇十二章),求學要用上心思,要講究求的方法、眼力、心態,稱為敏以求(述而篇第二十章),忠信的質地固然重要,好學是學業能成就的關鍵點(公冶長篇第二十八章),學習要具備聖者的內涵,並且通達人情世故(憲問篇第三十五章),並且舉出孔子所學習的典範,乃堯(泰伯篇第二十章)、舜(泰伯篇第十九章與衛靈公篇第五章)、禹(泰伯篇第二十二章)三位帝王。最後是必須具備抉擇善人善法的眼力,約人則是見賢思齊(述而篇第二十二章),約法則是敘述前人之學,信古之有道者(述而篇第一),並且讀通易經,來避免無心之過,趨吉避凶(述而篇第十九章),最後詳明廣學需有中心思想,以中心思想將所學貫穿(里仁篇第十五章以及衛靈公篇第三章)。
自行充實的結示部分,顯示孔子好學成就,由三方面說明,乃達禮(八佾第十一),博學(子罕篇第二章),以及夫子不但是聖人且多才藝(子罕篇第六章)。
最後孔子在德學的成就合說,第一乃警覺無常(子罕篇第十七章),精進無間(子罕篇第十九章),並且成就君子的行相(憲問篇第二十八章)。
接著約化他來說,也是約德、約學,然後合明化他達到的功效,約以德化他來說,正明內涵充實的目的是為了能辦政治、辦教育,令社會風氣達至大同(公冶長篇第二十六章),處世能敦倫盡份(子罕篇第十六章),並且有用人的眼力與知見,知道用人需講究質地(先進篇第一章),並且也能善巧以人需要仁甚於水火之比喻,勸人行仁道(衛靈公篇第三十五章)。反嘆夫子在度化天下蒼生時,亦有無可奈何之處,或他並沒有想要好好充實自己,凡事不用心考慮(衛靈公篇第十六章),或者聖者用盡折法、攝法去教化,但對方仍頑強固執不願意改變時(子罕篇第二十四章),約著想要以討伐齊國來幫助魯君,維持與齊國長久以來的和親友好關係並且警戒三家大夫,但是魯君懦弱無法作主,孔子也無可奈何(憲問篇第二十一章)。
約著學如何化他部分,第一部份是正樂,也就是孔子周遊列國回國之後,禮樂已經崩壞,孔子做了正樂這件事(子罕篇第十五章)。第二部分就是以學業教化生徒,分為收學生的條件,乃需備束脩之禮(述而篇第七章),更需有想要潔己增上之心(述而篇第二十九章);孔子的教學方法分為攝法以及折法,攝法部分不但無所保留(述而篇第二十四章),並且重視啟發弟子的思考與悟性(述而篇第八章),又因著弟子不同的問題,不加任何情見的分析事理、利弊(子罕篇第八章)。教導弟子除用正面攝受之外,亦採用折法(陽貨第十七章)。而教化生徒是活潑且師資道合,不但學生得利,也能令教學相長(述而第二)。
約化他所產生的效益,安民不但能三年有成(子路篇第十章),並且能導正風俗使風俗淳厚,無有訴訟之事(顏淵篇第十三章),以無毀無譽的直道教化人民向善(衛靈公篇第二十五章),也提示弟子學道需離言而求,只要培養自己成就聖者的內涵,以這樣的能力化導天下蒼生,這是利他最重要的根本(陽貨篇第十九章)。在利益天下蒼生的時候,要時時反省,誡除夫子所憂懼的德不修、學不講、不徙義、改惡修善四件事(述而篇第三章)。
以上是簡要敘述孔子德學介紹—夫子自述之六十三章內涵,若能依此對論語產生興趣,對夫子的內涵生起好樂之心,組成讀書會,由論語開始深入中國經典,相信不但個人改變命運,內心得到出路,執起教鞭教導下一代,也能帶給學子們實質的幫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