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期::專題報導-孔門十哲塑像介紹

多才謹慎的君子—孔門十哲之七~冉求

心亞整理

才藝獨得夫子讚

季孫座下安邦才

齊魯之戰成名後

迎得夫子風光回

 

冉有,名求,字子有,《左傳》或稱有子,春秋時魯國人(今山東曲阜)。生於魯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詳,少孔子二十九歲。在孔門十哲中,冉有與子路同列「政事」之科。


冉有生性保守,為人謹慎,個性溫和,待人處世圓融周到,每做一件事情前,總會通盤考慮此事的可行性,也預測出將來會遇上哪些難題,又該如何解決等,往往因為考慮過多而缺乏積極的態度,所以在做事前總顯得怯弱而裹足不前。有回冉有疑惑的問孔子:「我聽到一件事情,該馬上去辦嗎?」孔子依著他保守的性情,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的,聽到了,就去辦。」即勉勵他做事要進取,並勇於承擔。


冉有喜好追求禮、樂、射、御、書、數各方面的才藝,使得大部份的時間都花在充實才藝上,至於夫子的道他也學習,只是沒有像學才藝這麼熱衷。他向孔子說:「不是我不喜歡夫子您所教的道,只是我的力量不足呀!」孔子了解他有能力進於道,只是花太多的精力在才藝的學習,不瞭解才藝學得再好,如果沒有道,遇到瓶頸時仍不能突破;若能學道,使才藝貫通於道,則學道的同時才藝也能向上提升,故想進一步引導冉有學道,便對冉有說:「你說你力量不足,學道就像走路,走了一段路程,覺得力量不足,停止休息一下是可以的,若從此不再前進就等同畫了一條界線,限制住自己,所以你覺得自己不能學道,是劃地自限啊!」冉有虛心接受孔子的教導,最後他的才藝得到了孔子的印證。

 

要得到孔子的讚許是不容易的,有一回季康子問孔子:「你的學生冉求,可以從政嗎?」孔子回答:「冉求多才多藝。」又有一回子路問孔子怎樣才算是人格成就,孔子回答:「如果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不欲,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藝,再加以禮樂薰陶,增進文化素養,這樣可以算得上人格成就了。」由此二次的印證,可想而知,冉有才藝之成就在孔子心目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魯定公十三年,孔子前往衛國,冉有替孔子駕車,孔子一到衛國即說:「衛國人民好多呀!」人民多,從事生產的人就多,自然國力富強。冉有即問:「人口多的國家要如何治理呢?」孔子回答:「讓百姓富足起來!」所謂富足是食、衣、住、行基本需求具備以後,還要多一些婚喪喜慶人情籌措之利用。冉有接著問:「百姓富足後,辦政治的人又該如何讓百姓過得更好呢?」孔子回答:「富足後要辦教育教化他們。」所以要先講求民生問題,民生問題解決了,即要講求教育。冉有追根究柢的求教辦政治的方法,即顯露出他想施展抱負的端倪,另一方面也展現他求學的精神與其成功的方法。


而多才多藝的冉有到底想如何展現他的抱負呢?有回閑居時,冉有與同窗好友子路、曾皙、公西華陪伴於孔子身旁,冉有向孔子報告志向:「一個方圓六、七十里,或者再小一點如五、六十里的小國,由我來治理,三年可以使人民豐衣足食,但進一步推行禮樂教化,則要期待更有道德與辦事能力的君子。」冉有真的有此能力嗎?孔子曾回答孟武伯的問話時說:「冉求呀!可為卿大夫的家臣。」此即印證冉有的政事才能。


魯哀公三年秋季,季桓子病重,坐在輦車上望著魯國的城門,深深地嘆息道:「昔日國家將要振興,只因我得罪孔子,所以不能興旺。」感嘆地回頭向他的繼承人季康子說:「如果我死了,你必定為魯國之相,你擔任魯國之相時,一定要召請仲尼。」幾天後,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繼位。季桓子安葬完畢,季康子打算召請孔子,大夫公之魚說:「往日我們的先君任用孔子有始無終,結果被諸侯所恥笑。如今又要起用他,若不能有始有終,將再次被諸侯所恥笑。」季康子說:「那麼可以召請誰呢?」公之魚說:「一定要召請冉求。」當時孔子與冉求等弟子在陳國,季康子派遣使者召請冉求。將要上路時,孔子說:「魯人來召請冉求,不是小用,而是將要大用啊。」這一天,孔子預感能有返回魯國的機緣,便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那些學生志向遠大,文采斐然而有章法,但尚未明白大道,我必須要回魯國調理他們啊!」子貢一聽,知道孔子心想歸魯,他送冉求起程時,趁機告誡冉求:「倘若任用你,你一定要請夫子回國。」


冉求不負所望。魯哀公十一年春天,齊悼公因為魯國伐鄎的緣故,派國書、高無平率領軍隊討伐魯國。冉求為季氏率領魯國軍隊,同齊軍在郎邑交戰,打敗齊軍。季康子問:「你在軍事方面的本領,是學習得來的呢?還是天生就有的呢?」冉求說:「是向我的老師孔子學習的。」季康子問:「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呢?」冉求回答說:「只要啟用他,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名聲,先生的學問,是可以向百姓傳播、向鬼神諮詢,而不會有什麼缺憾的。我對於軍事,雖然有功而累計封到二千五百戶人家,而孔子不會對此種事動心。」季康子又問:「我想要召請他,可以嗎?」冉求回答說:「你想要召請他,就不要用小人來牽制他,那便可以了。」於是季康子派遣大夫公華、公賓、公林,帶著重金之禮來迎接孔子,於是孔子返回魯國。


魯哀公三年,季康子召冉求;而哀公二十三年,左傳記載季康子派冉有去宋國弔喪,由此可知冉求輔佐季康子逾二十年之久。當時魯國三家卿大夫掌握政權,以季氏最為跋扈,所掌握的政權也最重,故冉求雖為季氏家臣,其實皆是輔佐季氏代替國君辦理國家的事情,可見季氏對冉求的重視。


某年,季康子將要討伐顓臾,冉有與季路向孔子報告此事。孔子很深的責備冉有:「你勸告季康子不要討伐顓臾,而他不採取你的意見,你應該要辭官,假如做他的家臣,卻看著他去伐顓臾,就等於看他入危險之境而不把他從危險之中救出來,看他將跌倒也不扶他,那用你做他的家臣有什麼用處?老虎、犀牛從籠子裡跑出來,龜玉在櫝裡毀壞了,是誰的過錯呢?今天,你與仲由輔佐季康子,國外人士不服你們,也不能以文德招感他們,國內人心崩潰,你們還不斷計劃動干戈出兵討伐顓臾。」冉有與季路聽了孔子這番話,極力說服季康子,總算平息了這場戰爭。


季康子雖重用冉有,但不一定聽取冉有的諫言,如諸侯可祭拜自境內的名山,像魯國與齊國的國君可以祭泰山,但季氏只是大夫卻去祭拜泰山。孔子責備冉有不能阻止此事,並感嘆說:「林放尚懂得問禮的根本,難道泰山的山神不如林放嗎?」實乃季氏違禮祭祀泰山山神,山神是絕對不會接受的。


魯哀公十一年冬天,季康子比當時天子的宰卿周公還要富得多,但他仍感不足,想根據井田為單位來徵收田賦,派遣冉求去徵求孔子的意見。孔子說:「我不懂呀!」冉求一連問了三次,最後說:「您是告老退職的卿大夫,等待您的意見才去施行,為什麼您不說話呢?」孔子沒有回答,卻私下告訴冉求:「有道德修養的人,行動一定要考慮到是否合於禮制,施之於民者要取其寬厚;行之於事者要取其適中;收取百姓的賦稅要輕一點,如果是這樣,那麼按丘收稅也就足夠了。否則不順禮節行事,又貪圖無厭,即使按田來收稅,又將不夠用。而且季孫大夫如果要推行,有周公制定的法度可以取法,如果要違反周公所制的法度,那麼就胡亂辦理,又何必來徵求意見呢?」


冉求為季康子的家臣,季康子命令冉求做的事,冉求不得不做呀!隔年春天正月,即根據井田為單位來徵收田賦,等同替季康子聚斂,以增加財富,孔子深責冉求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可以鳴鼓而聲討他。」


冉求是可教之才,孔子才會責備他,但其實都是間接要說給季康子聽呀!


韓詩外傳載道:「大夫有三個諫諍的臣子,雖然昏庸無道,仍然不會喪失他的封邑。季孫氏很昏亂無道,越級使用天子的禮樂,於其家廟跳八佾舞,祭祀泰山,祭祀祖先完畢,撤除祭品時唱著雍詩,孔子說:「這種事都可以做出來,那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呢?」但是他的封邑能夠保全,是因為有冉有、子路做他的家臣的緣故。


而在子貢心中冉求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於孔子家語弟子行中記載,子貢在衛將軍文子一再要求下,始對冉求略加評介:「冉求是一位能恭敬長輩,憐恤晚輩,從來沒有忘記旅居國內的賓客,喜歡學習,博通六藝,詳細記錄各種事務,勤勤懇懇辦事,這是冉求的德行呀。」孔子因此而告訴冉求:「喜歡學習就會獲得知識,憐恤孤獨就會廣施恩惠,恭敬就接近禮,勤奮就不會困窮。堯王、舜帝就是因為具有篤厚敬慎的德行,所以能夠成就王道之業。如果你遇到了那樣的君主,將會被推舉成為一國敬重的長老。」


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祭祀孔子時以冉求為配。唐玄宗開元八年(西元七二0)以他為「十哲」之一,配享孔子;開元二十七年(西元七三九年)贈「徐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西元一00九年)又封為「彭城公」。度宗咸淳三年(西元一二六七年)改為「徐公」,從祀孔子。(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