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期::專題研學
論語簡說(一)—六言六蔽賞析
品德講究在好學 不偏不倚自他利
六言遮蔽不受害 正見能令行持中
論語章節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
對曰:未也。居,吾語女。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陽貨第十七,第八章)
消 文
孔子說:仲由啊,你聽過六個字及其弊端嗎?子路回答:還沒有聽過。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喜好行仁的人如果不好學,他的弊端是容易受人愚弄。喜好智慧的人如果不好學,他的弊端是追求私利放蕩耍小聰明。喜好守信的人如果不好學,他的弊端是昧於大義容易傷害自身。喜好正直的人如果不好學,他的弊端是易於諷刺他人的過失,不能隱惡揚善。喜好勇敢的人如果不好學,他的弊端是容易亂事。喜好剛強的人如果不好學,他的弊端是狂妄,言行上容易觸犯他人。
釋 義
「六言六蔽」
「六言」即仁、智、信、直、勇、剛六字;「六蔽」即愚、蕩、賊、絞、亂、狂六種蔽端,分別對應以上六言。
「言」者,於《論語》中出現多次,各表不同意涵。若作動詞,可解作說、談等,例《論語》〈學而篇〉第十五章「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若作名詞,可解作話,例〈為政篇〉第二章「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另〈子路篇〉第十五章所提及之「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亦可解作字,例〈衛靈公篇〉第二十四章「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六言」之「言」,即作字講。
「蔽」者,或作覆障講,覆蓋光明之義;或作壅蔽講,隔絕出路之義。兩者皆可,皆指使人不能通達明了事理。
「六言六蔽」是古成語,或指「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至「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共六句;或指「六言」及「六蔽」共十二字,而孔子點出「好學」為此章重點。
「居」
「居」作坐字講,孔子命子路坐下。
古時人席地而坐,先以兩膝著席,再以尻(臀部)著足跟。子路見老師問,便直其腰身而長跪,回答老師,此為禮之表現。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好」是喜好,最先點出喜好行仁的人如果不好學,他的弊端是愚昧。
以能所觀待而言,能蔽為仁,所蔽為好仁之人,蔽為愚。仁,簡單講是想要利益他人。好仁之人,即喜好利益他人之人,這種人若不好學則會產生愚的弊端,意即容易受人愚弄。
︵中庸〉提到「好學近乎知」,意思是雖然好學不一定有智慧,但智慧一定要從好學來。《論語》中的「學而知之」,也是在說明學的出路在知。透過好學要知什麼呢?知仁的行相,得仁的方法,仁的功德,不仁的過患,行仁的善巧方便,行仁的時機,行仁的對象是君子與小人皆有不同的應對方式。若不明以上內涵,則好仁之人容易成為愚昧之人,是非善惡不分,行仁反而當傻瓜,甚至被小人利用,害人害己而不自知。
宋襄公便是一個例子。公元前六三八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鄭國,而鄭國向楚國求救。楚成王不去救鄭國,反派大軍直接攻打宋國。宋襄公連忙趕回,與楚軍在泓水(於今河南柘城西北)隔岸對陣。當楚軍開始渡河之時,公子目夷建議宋襄公趁此時機迎頭進攻定能大勝,但宋襄公說,敵人尚未渡河完畢,若此時進攻,則有損仁義。當楚軍全部渡河上岸,正在擺陣勢之時,公子目夷又說,再不動手便會來不及,但宋襄公怕損仁義,堅持待楚軍擺好陣勢再打,結果不但宋軍大敗,連宋襄公也差點死在戰場。此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雪廬老人說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兒亦是愚孝。
「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
「知」就是智,能蔽為知,好智之人為所蔽,蔽在蕩。乃喜好智慧的人如果不好學,他的弊端是放蕩而無操守。
為何如此?必須要透過好學而知智的功德,不智的過患,智的行相,得智的方法,行智的時機,且智要在禮和義上講究,以及知道智是要配合公心發展等。若不知以上重點,則好智之人容易喜歡耍小聰明,在個人利益追求上十分聰明,覺得自己厲害而不願受公眾道德規範約束,敢鋌而走險,只知展現自己的才能,所以容易放蕩不羈而沒有操守。
曹操乃好智之人,但一心只圖私利,放蕩不羈,弄得天下大亂,有人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此即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雪廬老人說張儀、蘇秦都是有知之人,然好事不作,只圖私利,弄得天下大亂。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信」即守信,能蔽為信,好信之人為所蔽,蔽在賊。義為喜好守信的人如果不好學,他的弊端會賊害事情甚而傷亡自身。
為何如此?必須要透過好學而知道信的行相,信的功德,不信的過患,信的善巧方便,守信的時機,以及信是要合乎禮、義的信等。若不知以上內涵,則好信之人容易信得不合時宜,以致賊害其身。
古時有一好信之人,名尾生,與女子約會於橋下,女子未至,而洪水至,尾生守信,抱橋柱不離,結果淹死於水中。只知重然諾,而不明何謂真正的守信,是不學而信之蔽,容易害人害己。此即「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直」就是正直,誠心誠意,於此處為能蔽,好直之人為所蔽,蔽為絞。義為喜好正直的人如果不好學,他的弊端是容易絞刺他人,雖似表現正直,但往往得罪人,甚而造成他人無法彌補的傷害,有傷厚道,不通人情。
為何如此?必須要透過好學而知道直的行相,得直的方法,直的功德,不直的過患,直的善巧方便,行直的時機,以及直是要合乎禮、義的直。若不知以上重點,則好直之人容易直得不合時宜,容易刺人之非以成己之直。
〈子路篇〉第十八章所記,楚國有一人,其父奪取他人之羊,而其子證之。彰明自己的父親之罪,可謂絞到了極處。若在非行直的時機行直,非但不直,反而流於陰險苛薄。此即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勇」就是勇敢,即很有執行力,於此處為能蔽,好直之人為所蔽,蔽為亂。此句義為喜好勇敢的人如果不好學,他的弊端是容易造成亂象。
為何如此?必須要透過好學而知道勇的行相,得勇的方法,勇的功德,不勇的過患,勇的善巧方便,行勇的時機,以及勇是要合乎禮和義的勇等。若不知以上原則,則好勇之人容易好勇鬥狠,不經商量,不按程序和名分就去做事,以致所做的事不合時機,錯亂規矩,而造成社會的亂象。
秦武王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秦武王四年(公元前三0七年),他與孟賁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兩目出血,折斷脛骨,氣絕而亡,時年二十三歲。秦武王身為人君,不看時機、場合、名分,表現自己的勇敢,導致國家突然失去國君,陷國家於亂。此即「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剛」的行相有二。一者,寡慾,例〈公冶長篇〉第十一章,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二者,無畏,從寡慾發展而來。剛為能蔽,好剛之人為所蔽,蔽為狂。義為寡慾無畏之人如果不好學,他的弊端是狂妄,容易抵觸他人。
為何如此?必須要透過好學而知道剛的行相,得剛的方法,剛的功德,不剛的過患,剛的善巧方便,行剛的時機,以及剛是要合乎禮和義的剛等。好剛之人於人無求,若不知以上內涵,則不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量,以致言語行為不能恰到好處,容易偏於剛強而抵觸他人。
昔日子路初遇夫子時,頭上戴著雄雞冠,脖子上戴著野豬牙齒,而腰間再佩掛著公豬皮裝飾的寶劍,在夫子面前舞劍。舞罷對夫子說,古時的君子沒有不佩劍以自衛的嗎?夫子也應學劍習武以繼承先業。當時子路呈現的就是一付「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的形象。後經孔子設禮稍稍誘之,便馬上換下戎服,委質願為聖門弟子,後更成為大賢,位列孔門十哲政事科。
喜好仁、智、信、直、勇、剛六者,皆是好德之人,但如果只是喜好此六種內涵,而不透過好學知道其中的事與理,便無法恰到好處地運用,從而造成各自的弊端,所以孔子點出好學來作為成就六言遮止六蔽的重點。(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