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期::活動報導-夢想的世外桃源—二0一三年十月雲南行紀實

這是什麼樣的因緣……

心地純真似芙蓉    善盡師責如慈母

論語融合中西學    雲南民大文化情

 
二0一三年三月六日,一個不可思議的機會,應邀來到馬來西亞吉蘭丹州哥打巴魯市參加張偉慈先生丹江弟子規教學中心主辦的「認識中華文化《論語與儒學》講座會暨《論語》國際交流會」。當天晚上,在GrandRiverview賓館大廳第一次見到唐瑜淩老師。
當張偉慈先生介紹雲南中華文化促進會的秦桂珍副主席與唐老師認識時,唐老師拱手謙和致禮,並輕聲道了句:「雲南啊!這是什麼樣的因緣。」這是我聽唐老師說的第一句話。在當時會務接待區彼此致意問好的人群裡,這句話輕柔得幾近歎息,然而,由於說話人聲音中所包含著的某種說不清楚的東西,它卻極其深刻地印進了我的心裡。只不過當時沒有想到,這句話後來竟會在我心裡一再迴響,變成自己的感慨。
 
一、緣起「丹江」
丹江弟子規教學中心交流會以及培訓課程,可說是得蒙唐老師教誨(儘管老師的教誨面向許多人)的真正緣起。八天課程聽下來,除了那種始終飽滿的沉靜、愉悅之外,內心深處還一直暗自驚歎於這一因緣究竟從何而來?因為它如此難能逢遇,同時又如此妙不可言!當時覺得,對自己那顆尋尋覓覓、走走停停但從來未曾徹底放棄過的心靈而言,這堪稱一次慎重、莊嚴的命運性相遇,因為誠如這次課程的主題「知是眾妙之門」所指示的那樣,這次相遇在我心底開啟了一扇極具轉折意義的認知之門。
受自己學生時代的閱讀興趣與專業偏好所限,多年來一直較多從西方文化尋找精神養分。而恰恰在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無法逃避「無根之苦」(以及缺乏傳承之尷尬)拷問的時候,我遇到了唐老師,並經由老師的教誨獲得如下體悟:
就希臘文明來看,早在蘇格拉底(Socrates,西元前四六九至三九九年)、柏拉圖(Plato,西元前四二七至三四七年)、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西元前三八四至三二二)這三代彼此師承的上古先賢「建基立業」之前,孔子(西元前五五一年至四七九年)就已經形成了完備的思想體系。蘇格拉底問答求智的辯證方法、柏拉圖精英治國的政治抱負(甚至他對修辭術與孔子對佞的態度也都如此「巧合」)、亞里斯多德崇善重理的道德觀念,我們在《論語》當中都能看到。就希伯來文明而言,作為《聖經》教義基本的「愛」,我們在孔子這裡也感觸良多。而且,除卻這「兩希」的源頭之外,近代西方哲學中的某些核心觀念,如康得的「二律背反」與黑格爾的「物自體」,我們也可以在孔子這裡讀解得到,甚至就連當代西方哲學與文化思潮中反對「二分牢獄」的那股精神,在《論語》當中也早有彰顯。
既如此,我們為什麼放著名正言順、義不容辭的事情不做,反還要捨近求遠,迢迢他求,繼續在自己母文化之外的領域苦尋死覓呢?
於我個人而言,這一緣遇所帶來的啟示發明無疑是意義重大的,然而它卻還不止於此。「晝迷不覺塵重,夢醒方知驚心;願將勇勤拂拭,勿使常墮惡津。」記於二0一三年三月十四日清晨、聽唐老師教誨六天之後的這兩句感言加自勉,可說是此次馬來西亞因緣的另一個小小結果。
 
二、緣續昆明
二0一三年十月十七日,在經過與林蔚芳老師的若干郵件往來後(我在開頭的某一封郵件中曾硬著頭皮寫道「我很希望唐老師來給我們講課,可是我既無力支付課酬,也沒法解決機票、食宿……」這樣的意思,當時只是實話實說,可沒成想後來老師居然真地會同意前來!),終於在昆明長水機場再次見到唐老師。與老師同行的還有林蔚芳老師、張德聲居士以及黃銘洸、陳怡瑩兩位學長。
接下來,從十八日到二十六日(遺憾的是二十六日一大早老師們便離昆返台了),無論講座、讀書會還是參訪、出行,甚至只是日常生活中諸如開車門這樣的一個細節,我無不從老師那裡汲取很多。更準確些說,不僅是在唐老師本人這裡,而且在林老師、張居士以及銘洸、怡瑩兩位學長這裡,我都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學習著。所以在這緣續的八、九天時光裡,我除了時不時心懷忐忑擔心老師、學長們出於慈悲克服了太多不便(譬如深夜乃至淩晨樓下酒吧的噪音)而不與我知之外,常常不由自主冒出來的一個感慨便是:這是哪兒來的福分啊!這是什麼樣的因緣……
於是,我無法不誠惶誠恐地珍惜每一點滴時光,就像我們讀書會的每一位同學都無法不史無前例地端正恭謹。因為在唐老師一行五人與《論語講要》的感染下,每一位在場者都體察到了鏡子和榜樣的力量。與我們共用這力量的,還有那些來自雲南民族大學校外各個單位,以及從下面地州特意趕來的諸位「同學」—他們不少人的神態裡更是透著一股子爭分奪秒的心勁兒。大概他們當中也會有人懷揣與我類似的想法:是啊,是什麼樣的因緣,讓我這樣一個後學、尋找者,能有機會兩天半面對面聽唐老師講座,沉浸在老師話語構建的知見世界裡呢?
又於是,在唐老師講座之後至放寒假之前的這段時間裡,每週五早上的《論語講要》讀書會(我們的讀書會二0一三年三月二十二日確立,三月二十五日起每週一次,成員從最初的固定者三人增加到現在的固定者十五人)功課更扎實,氣氛更融洽,關係更團結……馬上就新學期了,相信大家都已在期待繼續每週共讀《講要》的「法喜」。而我也將會在本學期第一次讀書會上,將寒假小結的這近一年來的八字體驗與大家分享:辯證;務本;持恒;靜觀。
而所有這一切,都與唐老師的教誨有著或顯或隱的關聯。
 
三、緣結人心
唐老師此次昆明講座的題目是《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讀書會的科判是「君子與小人之辨」。在講課過程中,老師曾數度強調「人」這一要素的作用。
十一月一日,在老師一行返台後第一次讀書會上,大家曾專就老師這次來昆講課的個人體悟進行了交流,其中就有一位古代漢語專業的同學講到了自己對人的作用的認識,講到圖書館存放著那麼多古籍善本,如果沒有人來學習、傳承,那麼也便如老師警醒大家的那樣,一切只剩下個空殼,內涵蕩然無存;並進而談到了自己開始隱約感受到的那種作為年輕一代中國人的責任義務與使命感。
從個人來講,早在馬來西亞與唐老師、林老師約談的時候,就向二位老師報告過自己的心路概況:小時候曾拜灶王爺、灶王奶奶為乾爹、乾娘;十五歲起意識到精神上的困惑並開始邊找邊等;大學時代、碩士階段、讀博士期間又對西方哲學與文化思潮、佛教思想(禪)、巴哈伊教義、基督教、印度教、錫克教、伊斯蘭教、瑜伽冥想、諾斯替教、道教分別有過直接、間接的接觸,產生過或多或少的認識,然而,一路尋覓,一路困惑,到如今依然獨自叩門,進行著自己美其名曰的那種「有意義的徒勞」。但及至遇到老師,方覺得有些情緒似可嘗試厘清,有些精力也已應落實穩定。而在老師來過昆明之後,自己的精神路向則變得更加明確清晰。
說到這裡,忍不住又要輕輕喟歎:「這是什麼樣的因緣……。」
是啊,如果說我個人以及我們雲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論語》讀書會的成員們與唐老師都稱得上有善緣的話,那麼這份看得見的因緣可說是起始在「丹江」,接續在昆明,結契在人心。而結在人心的這份因緣,只要小心護持,必將會慢慢成長,乃至終將會聚攏成一簇簇火苗,發放出越來越多的光亮。
備註:本文作者為雲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  楊潔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