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期::活動報導-夢想的世外桃源—二0一三年十月雲南行紀實

共榮茂與交相映 —記麗江的東巴文化之旅

麗江東巴兩輝映    世界舞台眾注目

山水喧鬧存典籍    再現風華賴文化
 
 
雲之南(參訪緣起)
 
雲南這個美麗的名字取「雲嶺以南」之意,還有一說是「彩雲見南中」,相傳漢武帝元狩元年,出現彩雲,武帝派人追著彩雲一路往西南,到了一個地方,就是現在的雲南。過去末學在北京就學時,也曾被雲南的勝景與少數民族並茂的文化所吸引,尤其現存唯一仍被使用的象形文字就在雲南麗江,真是令人好奇不已,納西族的東巴文化正因保存了象形文字的資產,使得有美貌又有內涵的麗江讓外國人醉心流連,寫書著述,毫不意外地成為是世界知名的古城。 
去年秋天,承蒙老師給予機會,末學能夠再次踏入雲南,相隔十一年,變化非常之大,沒想到還能在麗江的東巴文化研究院見到當年為我介紹東巴文的王世英老師,所謂變中不變,不變中變,世事沒有一定,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若沏壺茶慢慢聊,就像是說起一個離我們很遠彷彿又很近的故事。
 
文化傳承在人—東巴文化及其活力
    
去年十月二十二日,是個晴朗的日子,走進麗江的黑龍潭公園,會先看到潭水中有個涼亭,它叫一文亭,「一文」是小的意思,一文亭就是小亭子。沿著湖邊的路走,爬一段小坡,往右拾階而上,就到了東巴文化研究院,該院成立於一九八一年,三十年來做了許多東巴文的翻譯與保存的工作,可惜的是這樣一個研究單位在網路世界卻缺席了,看不到官方網站。
東巴教是納西族的宗教信仰,東巴文就是紀錄納西族宗教信仰的文字,這一切都掌握在東巴身上,東巴是納西族的祭司,是族中的知識份子,是巫醫,是東巴文化的傳承者。沒有東巴,空有東巴經書既讀不出來,也看不懂意思,因為一般文字是一個字一個音,而東巴文是比甲骨文還要古老的圖畫式文字,一個字代表一句話,目前東巴文有一千三百多個單字,不同組合意義變化萬千,只有經過傳承洗禮的東巴讀得出來,正印證了所謂「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
根據該院趙院長所說,納西族人口三十萬,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在大陸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納西族排在第四十之後,之所以享有高知名度的原因之一是文字特色,東巴文是目前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而且現存有三萬冊的東巴經可供研究,其中三分之一在國外,以美國最多。該院從成立初期就開始整理東巴經並翻譯成漢語,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出版了一百卷的納西東巴古籍譯註全集,共四千多萬字。只是歲月不停歇,曾經協助研究的十位老東巴陸續過世,到二00三年最後一位東巴也去世了。
東巴文備受注目的另一個原因是,它能幫助對甲骨文的辨認與研究,因為成熟的文字乃紀錄當時的語言,不省略,但東巴文是省略的,沒有記下當時的納西語言,可見東巴文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到目前為止四千多字的甲骨文只被辨識出一千多字,那麼在對甲骨文的認識上,東巴文或有助益。
過去在宗教與文化備受打擊之時,東巴經書能被搶救並保留下來實屬不易,艱辛地傳承文化的幾位功臣中,有一位與臺灣有關,我們應當要知道。在與該院學者座談時,他們多次提到前臺北故宮副院長李霖燦先生,李先生出生於河南輝縣,從杭州藝專畢業後就前往雲南考察少數民族的藝術文化,後來到了麗江,住在玉龍雪山下四年,對麼些文(今稱東巴文)有深入研究,甚至編寫了麼些字典。一九四九年,李先生在田野調查中得到的東巴經輾轉被運到了臺灣,保存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傅斯年圖書館,計有三百七十冊。在納西人心裡,李前副院長的地位與貢獻都是很高的。
曾經歷盡辛苦,那麼東巴文化的傳承之路要怎麼走下去?王世英老師認為搶救經典的工作仍未完成,因為統稱東巴文,事實上若要細分各區仍有不同,例如瀘沽湖一代屬母系社會的摩梭人,不使用文字,全靠口傳,他們的祭司不叫東巴,而叫達巴;此外,研究院對東巴經的譯註是根據西部方言區的經書,東部方言區的發音是不一樣的,還有賴翻譯整理。王老師回憶自己是在一九七八年考大學,那一年是文革結束的第一次聯考,也就是說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七年文革十年的高中生,都一起參加考試,他大學畢業後就到東巴文化研究室(後來才改為研究院)工作,就算已經退休了,也不曾停下翻譯的工作。 
「翻譯工作需要傳承,」唐老師回應道:「翻譯工作需要教學以培養後進,因為翻譯並非一次到位,需要很多修正。年輕人也要給他們發展空間,例如辦展覽、解說,以及翻譯以後的內涵需要有人介紹等等。」況且,人聲鼎沸的麗江古城街上販買各種上面寫著東巴文的紀念品,正確的有多少?能扮演校正角色的研究院怎可以沉默,任憑錯的東巴文被觀光客埋單?老師建議,一定要好好地培養年輕人,也需要建立網站,善用網路媒介,讓世界上想要了解東巴文化的人有一個可以信賴的資訊來源,也不枉費數十年來研究院投入的人力與精神。
 
信仰的力量乃是文化的核心—麗江是東巴文化的舞台東巴文化是麗江發展的活泉
 
文化的表現是內外兼具的,沒有內涵的文化流於形式、顯得俗氣,沒有莊嚴外衣的文化只是空談,既無法彰顯教育與傳承功能,也難以推廣。而有魅力的文化背後一定有宗教信仰,因為就算是無神論也是一種相信,若以為去掉信仰就是對文化去蕪存菁,那麼就好像是讓失了魂的人來當領導,未來會如何還能有所期待嗎? 
中國有多少個古城?麗江今日因東巴而知名,她的美麗如何才能不褪色?文化的研究成果應在城市開花結果,不能只印成精裝書分送各大圖書館收藏。愛好文化的人也應具有眼力懂得篩選,不能只看表面不論對錯,就像如果是跟著旅行團去到一文亭,導遊會講一個老太太與一文錢的故事,好像頗有道理,可是其實是瞎說的,世風日下,望文生義也不奇怪,但將糟粕當寶,非但沒有幫助文化的推廣與傳承,甚至傷害了文化本身卻不自知。
地方與她的文化應是相得益彰,互相輝映,地方以她的力量來幫助文化的推廣與教育,文化則可以幫助地方繁榮又美好,讓外面的人被豐富內涵所吸引想要來居住,如此有心傳承文化的年輕人才看得到出路,有人才的投入,文化才有希望,地方才有未來!
 

上一篇     下一篇